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金榜题名时——刘长瑜漫笔(霍大寿)

(2022-06-16 08:45:05)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金榜题名时——刘长瑜漫笔(霍大寿)

        1993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90年代八大名旦产生……”刘长瑜名列前茅。作为有40年舞台经验的艺术家,刘长瑜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但是,当举世瞩目的“梅兰芳金奖大赛”拉开战幕时,广大观众和戏剧工作者都是揪着心的。如今,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老戏剧家张庚同志高兴地说:“最初担心这次金奖大赛评不好。但现在看结果是可以的。几个打头的都是创新创得好的;这次十几万人投了票,说明京剧还是有群众的,有希望的。”
        刘长瑜这个京剧旦角“状元”就是这十几万观众投票投出来的,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但当我打电话向刘长瑜祝贺时。她却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成功呀!是集体的成功,我是作为大伙儿的代表罢了!”果然,不几日,她在《人民日报》披露了她的心迹:
        参加梅兰芳金奖大赛,我象小学生走进考堂。当我得知有十余万观众投了我的票,使我荣地名列榜首时,心里是十分不平静的。我深知,我的成功,实在是集体的成功。我更深知,评委和广大观众对我的厚爱,其实是对于我们民族的瑰宝——京剧的厚爱。没有许许多多前辈京剧艺术家,包括直接授业予我的老师们的艰苦创业,我哪里来的这份殊荣?!我实在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往前攀登的。”
        已经唱了几十年的戏了,还认定自己是个“小学生”,这正是刘长瑜成熟的地方。刘长瑜很聪明,她懂得并善于总结学习的收获与成果。不但在戏校时努力学,而且出校到了剧院,还善于向老艺术家,如曾与她合作过的李少春、袁世海、高玉倩等学习,即便是在这次梅兰芳金奖大赛中,她也十分注意向参赛的对手们学。所以在每一位选手彩排时,她都到场仔细观摩学习。只见她不时地赞叹自己的对手:“维康的那段念白(指《宝莲灯·二堂舍子》)多么好呀!刘琪大姐的功夫多啊!亚萍唱得多溜呀;毓敏、淑蕊的东西也真精啊!方小亚、王继珠也真有绝的。”有朋友问她:“你准备得如何?”此刻,长瑜真象孩子那样坦白:“我真没底,人也老了,也胖了,心里还真有点儿紧张呢……”
        临事而惧,这是刘长瑜成功的又一要素。因此她赶紧向老师、向朋友、向自己的丈夫请教。一位老师一句“随缘而去”的铭言使她大彻大悟:一事当前,不能私心杂念太多,因此,她放下心来,把“名利”、“名演员”、“份儿”等等包袱抛之脑后,松弛地轻装上阵。
        刘长瑜出场那天是大赛的最后一场,是大赛的“大轴儿”。作为“通家好”,我们全家老少摒息着气,静坐在电视机前。《辛安驿》开始了,不论是反串花脸还是花旦活儿,特别是“比武”时那三个鹞子翻身,年已半百的刘长瑜还象过去那样干净利落地交待过去了。最后再看“胖”铁梅(这是小儿子对刘长瑜阿姨的昵称)的〔娃娃调〕,仍是不减当年,一句一个好。小儿子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即使胖了,铁梅也只能是她,只有她才是李铁梅。”年轻人的评论,比起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套活”来,不知要鲜活多少倍。戏一结束,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给大赛打了一个结实的句号。
        关了电视,看看表,估计我们的名演员该到家了,于是赶紧拨电话以表祝贺。
        “长瑜,真好,祝贺你。全场都‘炸窝’了!”
        “哪里,今儿没唱好!”
        “怎么不好,观众的反映摆在那儿呢!”我们继续说好听的。
        “有个地方音不准。”长瑜坦白地、懊丧地说。
        “没关系的,这出戏主要看人物,看气氛,你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我们连忙安慰她。
        “那不行,我是中国戏校毕业的,‘科班出身’啊!音不准是不严肃的,不行的。我因为情绪太亢奋了,有个字音没控制好,这是不可原谅的。”
        刘长瑜的自我批评,给我们这些惯于捧场的“评论家”无疑是一次教育。看来,刘长瑜的确把自己当成小学生,把这次比赛看成考场,她真地把自己投进去,让老师们仔细端详品评,慢慢裁。看来,梅兰芳大赛不仅让演员们在艺术上比高低,而且要在思想、道德、毅力、修养和心理素质等等方面,作一次冲刷和洗礼。
        多年来,朋友们发现,刘长瑜性格中有一根很微妙的神经,就是对于什么“奖”、什么“赛”呀,她总是往后捎。对于那些白花花、光灿灿的什么奖杯、奖盘什么的,从未见她有什么自发的主动的“攻势”。首届梅花奖她榜上有名,通知她时,未见她有什么特别的高兴,反而忧心忡忡地说:“这是‘招恨’的事!”去年的第二届金唱片奖,她一直认为应该属于杜近芳的,直到别人告诉她杜近芳与她同时榜上有名时,她才感到自己的存在。如今的梅兰芳金奖大赛,本来自己就没有报名,她老说:“我老了,让年轻人吧!”最后感到领导、专家的一再动员不宜违抗时,才仓促上阵。朋友们都知道,她有个思想情况,就是觉得要“争”什么,“比”什么,“赛”什么的,都会得罪人。她实在不愿意再得罪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长瑜悟到:在过去矛盾纷繁的剧团生活中,她也有不当心得罪过人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常常感到后悔,而且一有机会,就不时在为自己的某些可以称作为过错的事而忏悔。一颗多么善良的艺术家的心啊!
        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你不想争,不想要吧,可“上帝”非要把桂冠加在你的头上。要不,人们为什么说历史喜欢捉弄人呢?
        其实,“上帝”并没有糊涂,恩赐也并非毫无根据。恰恰是那些没有把一门心思都放在“争”什么“奖”,“夺”什么“魁”的问题上的艺术家,才能潜心于艺术、醉心于创造。大约,刘长瑜正是由于思想上的这种奥妙的倾斜,所以才获得了许多为他人所不及的艺术优势吧!
        刘长瑜的艺术优势在哪里?我想,除了人们常说的“扮相俊美、嗓音甜脆”之外,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在于她怀有远大的艺术理想,同时执著于革新创造。刘长瑜“科班出身”,有雄厚、扎实的传统底子。正因为她熟悉了传统,深谙传统的艺术规律,才使她产生了驾驭传统和创造新的“传统”的欲望。她感到,做一名京剧演员,承上是为了启下,继承是为了革新。为了艺术的发展,她决心做一个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艺术家。她这次参赛的两个节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比如她演的传统戏《辛安驿》,她就按照自己对人物的体会,大胆地把一些与人物相悖的“戏外戏”作了调整。例如在周凤英要求母亲为她说亲的“您……给我说说去”中,刘长瑜以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把周凤英那妩媚、娇羞的眼神,恳切地投向母亲。而不象老演法那样,离开对手,离开人物,耸着肩膀,轻浮地把目光抛到观众席去。至于《红灯记》,更见非凡的创造的能力。无论是出场、圆场、转身揪辫、亮相,无不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新程式的成功创造。至于其他经常上演的剧目,诸如《红楼二尤》、《卖水》、《春草闯堂》、《红灯照》、《燕燕》以及新作《玉树后庭花》等等,无不在现代审美意识的高度上,一出比一出有着大胆的为观众所承认的艺术创新。因此,人们说,刘长瑜以她丰富多彩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段,赋予了古老的京剧艺术以现代美。刘长瑜正是以这样的艺术优势,赢得了大量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从而在这次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一举夺魁。
        梅兰芳金奖在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那一天,在欢腾的喜乐声中,观众欣喜羡慕的目光热烈地投向梅兰芳金奖的“冠军”刘长瑜……当有记者问到刘长瑜:“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刘长瑜含蓄地、淡淡地一笑,回答说:“做一个普通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