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著名京剧演员童祥苓教子学戏,十几岁的孩子已能唱若干京剧老生唱段,且唱得不错。看来这位小朋友是一棵京剧艺术的颇好的幼苗,只要悉心教导,精心培育,这棵幼苗将来可能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我预祝他“青出于蓝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转载注:其子以后只是个票友。)
童祥苓教子学戏这件新闻,引起我这样一个思考:“梨园世家出俊杰”。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近百年的京剧发展史,便不难发现,我的这个命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先看老生。
余叔岩:第三代。祖父余三胜,在徽剧与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对老生唱腔有所创造。长于西皮及反二黄,以花腔取胜。为当时许多京剧老生所模仿,谭鑫培亦受其影响。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合称京剧老生三杰。余叔岩先是秉承家学,后师承谭鑫培,继承谭派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并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他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新的流派——余派。余叔岩的杰出的演唱功力把老生的表演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余叔岩是继谭鑫培之后又一个京剧老生行当之“泰斗”。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张文涓皆师承余叔岩,后来皆卓然成家。
孟小冬:第三代。祖父孟七,是谭鑫培时代的文武老生。父孟鸿群是著名武生,叔父孟鸿茂是著名小花脸。孟小冬聪慧绝顶,青春期便大放光彩。先是在上海与露兰春同台合作,便已崭露头角。一九二三年十五岁离沪北上,先在天津演唱,后至北平,在三庆园首演《击鼓骂曹》,一鸣惊人。她天赋条件极好,扮相英俊,唱腔圆润甜亮,既潇洒又蕴藉,美妙绝伦,被誉为“冬皇妙音”。她师承余叔岩又有自己的鲜明的艺术特色,当时与马连良、高庆奎齐名。这位坤伶老生是中国京剧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杨宝森:第三代。祖父杨朵仙,伯父杨小朵,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杨孝方演武生。杨宝森十六岁倒嗓后,潜心一志地研究余叔岩的表演艺术。根据自己嗓音宽厚而欠高亢的特点,形成了歌唱演员“男中音”式的平稳舒徐、委婉苍凉的唱腔;其念白飘逸而富韵味,自成一家,是为“杨派”。他
的唱腔与孟小冬“异曲同工”,可以媲美,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所乐赏,为“四大须生”之一。
李少春:第二代。著名京剧演员李桂春之子。初学武生,后师从陈秀华学老生,以文武兼备著称。师承余叔岩之后,艺术精进。唱腔清醇飘逸,身段边式优美。武生戏学杨小楼,有所领悟。是位不可多得的文武老生全才。
再看青衣(含花衫)。
梅兰芳:第三代。祖父梅巧玲,是著名的花旦。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琴师。梅兰芳风流蕴藉,多才多艺,青衣、花旦、刀马旦兼擅,文武昆乱不挡,创造了美艳绝伦的“梅派”表演艺术,是旦角行当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梅兰芳后期唱工做工均已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被田汉誉为“美的化身”。他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
王瑶卿:第二代。父王采琳演昆旦。王瑶卿富有革新创造精神。他和梅兰芳等一起突破老的艺术成规,大胆创造了“花衫”行当,在京剧艺术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杰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被聘为清朝“内廷供奉”,进入皇宫演戏。他又是博大精深的戏曲教育家,四大名旦皆受其教益。著名的坤旦雪艳琴、新艳秋、华慧麟、杜近芳亦是他的弟子。后起之秀杨秋玲、刘秀荣等也得到他的亲授。他桃李满天下,对培育旦角演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言慧珠:第二代。“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之女。她虽然没有随父学唱老生,但亦受家庭之艺术氛围之感染薰陶。她先学程砚秋,后改唱“梅派”。她京昆兼长,唱做俱佳,扮相以及表演风格妖娆妩媚,风流潇洒,深得“梅派”艺术的精髓。解放前在上海曾被誉为坤旦“皇后”,是最杰出的坤旦演员。
再看小生。
程继仙(继先):第三代。著名京剧老生程长庚之孙,鼓师程章甫之子。表演注重人物情感,艺术造诣颇深。尤长于演武小生和穷生。与徐蝶仙(小香)、王楞仙并称小生三仙。又致力于培养后进,俞振飞、叶盛兰、白云生均为其弟子。
叶盛兰:第二代。父叶春善,京剧演员兼京剧教育家,富连成科班创始人。叶盛兰先学青衣、武旦,后偶尔顶替别人演小生,成绩颇佳,乃弃旦专攻小生。他文武兼长,尤擅演雉尾生。有“活周瑜”之誉。晚年自成一派,对发展京剧小生表演艺术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转载注:叶盛兰应为第三代,其祖父叶中定即“四喜班”出身,工花脸,人称“活孟德”。)
再看武生。
杨小楼:第二代。著名武生兼老生杨月楼之子。秉承家学,有所发展。后拜著名武生俞菊笙为师,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是为“杨派”。为清朝“内廷供奉”。武戏文唱,姿式优美大方,为后来学武生者所宗法。
高盛麟:第三代。著名老生“高派”创始人高庆奎之子。祖父高四保为清光绪年间丑角。高盛麟在富连成出科后,先受教于丁永利,后又得杨小楼亲授,技艺精进。并吸收王鸿寿、周信芳、盖叫天的艺术精华。善于武戏文唱。表演风格优美严谨、威猛稳健。嗓音高昂脆亮,醇厚而富韵味。
最后看花脸。
金少山:第二代。著名京剧花脸金秀山之子。他随父学艺,在其父创造的铜锤唱腔基础上,吸收架子花脸的唱功和做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称为“金派”。
裘盛戎:第二代。著名花脸裘桂仙之子。秉承家学。唱腔吸收裘桂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家之长。演铜锤兼演架子花脸。兼取老生唱做技巧,成为“裘派”。
纵观上述诸名家,他(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京剧艺苑出类拔萃的俊杰,除了首先是在“科班”基本功基础打得坚实以外,其成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客观因素:家学渊源。父传子、祖传孙,无不悉心教导,竭尽全力,精心传艺,授以绝招;家庭艺术氛围的薰陶感染,耳濡目染;加以严格要求,自身努力;可能还有聪明才智与音乐细胞的遗传因子,即天赋条件。科学和艺术总是向前发展的。经验愈积累愈丰富。所以大凡梨园世家传到了第二代、第三代,“青出于蓝胜于蓝”,后来居上,于是乎俊才便脱颖而出。超越乃祖乃父,便成为自然的发展规律了。
当然,话得说回来。只是“科班”出身,或未入“科班”,只是拜师学艺,或票友出身,并无“家学渊源”而终成大器者大有人在:程长庚、陈德霖、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盖叫天、奚啸伯……。但是,“家学渊源”的确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优越条件。得此者为幸运儿。因此,我建议今天的中年京剧演员不妨学童祥苓教子学唱京戏。其它的地方戏曲剧种,如上海的沪、越、淮,亦然。当然,其前提是子女必须心甘诚愿,乐于此道,并具备某些天赋条件。子女如果不是唱戏的材料,又不甘愿,则不必勉强而为之了。
最后,我以拙笨的七言绝句一首,作为我的这篇短文的题旨的概括。
梨园世家出俊杰,童伶教子事堪学。
雏凤清于老凤调,京腔妙韵响山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