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怀念我的玖弟(卢燕)[外二篇]

(2022-06-03 08:34:27)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怀念我的玖弟(卢燕)[外二篇]
梅葆玖和卢燕

        我最亲爱的玖弟走了。寄爹(梅兰芳博士)和香妈(福芝芳,母亲的金兰之交)最小的孩子,梅派艺术的传人。他走得太突然,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遽然作别,留下亲人们无限的哀思。
        此刻的我,独居在洛杉Ji的家中,偌大的空荡荡的屋子,母亲的相片端放在几案上,她的眼神温暖慈祥,我们互相凝望,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上海的吴淞口码头,我和母亲将赴美投奔我的姐姐,梅家的亲人们正为我们送行,大家依依惜别,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我们被催促着上船。就在那时,玖弟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往我手里塞了一个东西,调皮地眨了眨眼睛就跑开了。等我进了船舱坐下,发现是一个红色的纸封,里面包着五美元。我知道,那是玖弟存下的压岁钱,他一直不舍得花的美元,竟然悉数给了我。
        位于上海思南路121号的梅公馆,我和母亲住了十年,直到后来我们远渡重洋。正是这座三层的法式洋房,成了我少年时代的避风港湾,因为鞡鞡(葆玖的外祖母)和香妈亲人般的温暖,因为梅先生家长般的教诲,因为梅家兄妹手足般的情谊。
        往事历历,想起的都是动荡岁月里的宁静美好。
        梅府的岁月,正是梅兰芳先生蓄须明智的时候,记得小楼门前的满园春色,记得梅华书屋的整堂书香,记得葆玥和葆玖学戏时的琴声悠扬。调皮的葆玖因为年纪小玩心重,常常偷偷地溜走,师傅闲着就会教我唱。记得十八岁的我和十岁的葆玖一起登台在上海的黄金大戏院演出,那是葆玖第一次登台,他唱的是《三娘教子》里的薛琦哥,我唱的是《二本虹霓关》,梅先生则在台下当起了听众。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切仿佛是昨日的光景,在耳畔呢喃,在脑海浮现。这些年里,我们姐弟俩时常约了一起聊戏、唱戏、听戏,还去好多地宣讲,弘扬梅派艺术。可是玖弟,下一次回国,你在哪儿呢?你在的时候,我每次回国都是探亲,你不在了,我的回国只剩访友。
        今年二月里头,你专程到上海,给我庆贺九十岁生日,你说等我过百岁生日,你给我唱《麻姑拜寿》。似乎就是昨日的相约,怎么就食言了呢?
        垂垂老矣,心绪难平。不敢再想,泪目千行。
        情同手足八十载,而今再唱无人和。我最亲爱的玖弟,我永远怀念你。

【转载】怀念我的玖弟(卢燕)[外二篇]
梅葆玖和魏海敏

        “梅”开两岸,师生情长

        1982年,台出生、学戏多年的魏海敏在港看了一场演出,改变她的命运。这是改革开放后京沪两地京剧院团第一次联合赴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带领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的名角们在港新光戏院连演了半个月。当时魏海敏虽已是台小有名气的“全能旦角”,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京剧艺术认知不深,甚至觉得前途渺茫,但那次梅葆玖先生的表演深深震撼了她。她感慨:“太美了,京剧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演的。”那以后,她认定志业,许愿要拜梅葆玖为师。
        直到1988年,梅葆玖再次赴港演出,魏海敏才有幸拜会了他。这一次,来自台的姑娘“很大胆”地提出了拜师愿望。没想到,眼前的梅老师听了她的唱段,后来竟然同意了。
        1991年6月20日,魏海敏在北京前门饭店根据梨园界的传统礼仪,拜梅葆玖为师,成为梅派传人。
        1993年和1996年,梅葆玖先生曾两度赴台。一票难求。魏海敏记得,伴随着1993年的那次演出,还有一场激动人心的会面——那就是京剧名伶顾正秋与梅葆玖先生的重逢。顾正秋是梅葆玖的师姐,1948年随剧团到台演出,后因战火四起、无法返回大陆,留在T北。直至1993年,顾梅两人重逢,感慨万分。
        1994年,魏海敏到北京协助师父复排《太真外传》,梅葆玖将长达四本的连台本戏《太真外传》浓缩成一本,原剧中最精华的唱腔尽数保留。这对后来《大唐贵妃》的诞生,也有重要影响。据了解,对于这类大戏顺利复排,台资深“梅派”票友们珍藏的早期剧本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到了1996年,梅葆玖先生第二次赴台,专门辅导魏海敏排演《龙女牧羊》,这部作品是梅兰芳大师生前构思但未及出演的剧目之一。在梅葆玖的支持下,魏海敏开始尝试对梅派表演进行传承与发展。
        2008年6月,梅葆玖先生再度赴台。当时,魏海敏正在T北举行“魏海敏古典剧场”演出,一人担纲四出京剧青衣大戏,有程派的《锁麟囊》、张派的《状元媒》、荀派的《坐楼杀惜》、梅派的《生死恨》,梅葆玖先生特意前来压阵。他丝毫不觉得学生只能唱梅派戏,反而鼓励魏海敏应博采众长。最后一场,他还着便装亲自登台,与魏海敏合唱《坐宫》选段。
        在T北科技大学,梅葆玖对同学们讲解:“人们说梅派唱腔甜润、优美,我认为梅派的精髓在于深刻刻画角色人物,服装、动作、唱腔都服从人物刻画。梅派表演讲究豁达、宽容、真心。演戏,演到最后,演的是文化,不是技巧。以技巧托住文化,才是最高境界,否则就是‘术’。”
        2011年,在“梅葆玖与魏海敏——遇见百年梅派”系列演出中,梅葆玖再次在T北登台,唱的是《大登殿》、 《红鬃烈马》等。当时他已77岁高龄。
        到了2014年8月8日的“双甲之约”,梅葆玖先生尽管只是登台讲话未开唱,但一番肺腑之言,掷地有声。此后,魏海敏和吕俊等两岸戏曲人又多次合办“梅派”传承工作坊,在北京、上海、台北等地,继续推进京剧文化交流。
        而今梅葆玖先生仙逝,魏海敏说:“我和老师之间的师生缘,仿佛是两岸之间在隔绝又复通之后,传统文化艺术的血脉又接通了,是难得的、不可思议的。”她认为,师父毕生的愿望之一,也是“让京剧文化的血脉,在两岸生生不息”。(文/许晓青

        与梅先生的一段偶遇

        梅葆玖先生的匆匆谢幕让喜爱梅派艺术的人们悲痛不已!作为久居京师的我在年幼时就在家庭的熏陶下成了小京戏迷,而对梅派艺术更是情有独钟,从护国寺的人民剧场到官园的梅兰芳大剧院我有幸欣赏了梅兰芳、梅葆玖两位大师精湛的表演。梅葆玖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在昨日……
        那是15年前的2001年11月22日(周四)的下午四点左右,我从学校骑自行车下班因有事到王府井刚到八面槽,在路口我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那不是梅葆玖先生吗?
        我三步并两步赶了上去,略带颤音地问道:您是梅先生吧?梅先生正在看商店橱窗里手表的广告,回过头来笑着对我说,我是,您是?我激动地说,非常冒昧地打扰您,我是首师大的老师姓宋,想请教您点儿事儿,不知您方便吗?梅先生笑着说,我是出来遛弯儿到这儿的,正好有点儿空儿,宋老师您说。看着一身儒雅的大艺术家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的随和态度,我高兴极了,身上的拘束感顿时消失了,打开了话匣子……
        我说我也算是北京土著了,梅先生笑着问,您府上在哪儿?我说,在嘎嘎胡同,梅先生马上说,我知道是在铁狮子胡同南边儿那条胡同吧?我说,就是那条胡同。梅先生接着说,我年轻那会儿骑着自行车穿过那条胡同,接着他看着我那辆自行车问,什么牌儿的?我说,是凤凰的,梅先生说,八十年代时流行永久13型锰钢的二八车,我说,对!可我个儿矮只能骑二六车。梅先生乐了说,因人制宜嘛。
        我不敢太耽误梅先生的时间了,还是说正题吧,我谈到现在喜爱京剧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学生中还是不普遍,我认为京剧作为国粹的宣传还欠深入;另外其他文艺形式,如流行音乐、外国大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您认为什么原因呢?梅先生说,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倒是希望多种文艺形式更好,百花齐放嘛,京剧的节奏比较慢、道白如何让小观众听清楚等等不少问题,京剧的传承、改革、创新确实要下大气力和勇气的。我总想,在中小学是不是可以适当地开些京剧的讲座呢?我说,据我所知在北京有不少小学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课,您的提议一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的!梅先生谦逊地说,我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可以联合一些京剧老先生一块儿来做这件事儿。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我想能不能求先生写点儿话,我大着胆子说,能不能请您写点儿话呢?梅先生说,成!可我今天出门儿没带纸笔,我马上从随身带的讲义夹中取出纸来,先生接过纸笔说,就这儿写吧,用讲义夹垫着纸放在自行车座子上,思索了片刻写了起来——
        “京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首都的教师应该学习好,继承好,使京剧艺术代代相传永放光芒!梅葆玖2001.11.22 北京”
        梅先生一边递给我一边还客气地说,太仓促了,不见得合适。我接过梅先生写的祝愿,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同时心里又感到沉甸甸的,老艺术家为使京剧艺术能在孩子们心中流传对首都的教师充满了殷切的期望。
        今天我再次看着这段文字睹物思人黯然神伤!先生在他人生的后四十年,不懈努力换来了梅派艺术的满园春色!(文/宋天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