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是梅兰芳艺术的辉煌时期,杨小楼、梅兰芳在此期间演出的《霸王别姬》尤为人们所称道。
此剧由杨小楼饰霸王项羽,梅兰芳饰虞姬,王凤卿饰韩信,姜妙香饰虞子期,萧长华饰更夫。梅兰芳所扮的虞姬,是他一生中最为拿手的杰作,他对虞姬的心态体会得极其深刻。虞姬自上场至垓下被围、自杀而死,始终处于战乱频仍、戎马倥偬之际,因而其身份神态,虽华雅而不骄贵,既凝丽大方,却又带有风尘之色。而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对战争表示厌倦,另一方面,由于对项羽爱之深切,希冀项羽速灭刘邦,战事得胜,但当项羽最后被汉兵围困,终于一死以殉。梅兰芳从上场,便妥贴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出适当点染:虞姬谆谆劝阻项羽出兵的几段道白,吐字真切,沉着有力,很见虞姬的语重心长,具有胆识和远见。剧情发展到项羽兵败回营,梅兰芳则将虞姬由苦闷到惶恐,终至绝望的心情变化,描摹得非常生动逼真,梅运用唱、念、做、舞各种艺术手段,很好地掌握住虞姬这一特定阶段的内心状态。在虞姬持灯出帐巡视时,梅兰芳结合人物思想,遵循皮黄音乐板眼变化的规律,创造性地将【南梆子】的速度变慢唱成了三眼板(【南梆子】老腔为一眼板),这样,虞姬的忧郁心情通过唱腔便得到尽情抒发。这段【南梆子】梅以高、中、低音相结合,唱得委婉圆丽,尤其是第二句:“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使高腔,极其动听。当虞姬听到汉军内唱起《楚歌》:“田园将芜胡不归,千里从军为了谁?”梅兰芳先是面部一惊,紧接,嗒然半晌,唱出两句【摇板】:“我一人在此间自思自忖,猛听得敌营内有楚国歌声”,急忙进帐报知项羽,舞台上陡即渲染出一股急迫紧张的气氛。而在随后的重头戏“劝酒”与“舞剑”中,梅兰芳更把虞姬当时遭受垓下之困,眼看要与项羽分手的愁绪万千的绝望心情,做了极为生动的表达。项羽在唱《垓下歌》时,梅与杨小楼两人对舞【四门斗】亮相,当歌至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梅兰芳顿然伏在杨所饰的项羽身上,几乎泣不成声,将虞姬内心的极度痛苦,表露无遗。在“舞剑”一场戏中,梅兰芳舞剑开始唱的一段【二六】,极为凄清悲凉,他在歌唱中,面对项羽强颜欢笑,背对项羽则暗自神伤,这两种不同的表情,在戏里融合得异常自然,丝毫不露造作的痕迹。歌毕,胡琴奏起【夜深沉】牌子,梅兰芳再行舞剑十分圆熟自然,他并不追求剑花的迅快以显其能,这正如梅兰芳的一切表情动作都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处于垓下被围时的虞姬,舞剑虽为项羽消愁解闷,但总掩饰不住心内的一股悲怆,因而,此际舞剑绝非兴之所至,如用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表现,便非得宜。梅兰芳的舞剑不仅与【夜深沉】牌子衬托得严密,而且收剑时面部流露出的痛苦表情,更将虞姬的满腹凄悲凸现出来。杨小楼、梅兰芳联袂合演的《霸王别姬》,无疑属于京剧中的“精品”,受到了北平京剧观众的高度赞扬,于是,梅兰芳在观众的一再要求下,演出此剧不下三、四场。
杨小楼1938年春病逝。从此,杨、梅《霸王别姬》成为绝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