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京剧《百草山》人物“哪吒”
一、前言
在京剧的武打剧中,有一个形象鲜明,光彩耀目,十分受人欢迎的角色,就是哪吒。因为他出现的剧目,大多可归之于武打剧中神魔剧,各方妖魔危害人间,民不聊生,最后导致玉帝或者是观世音菩萨,令天兵天将扫荡群魔,不论挂帅的是否是托塔天王李靖,先行官却一定是哪吒。神魔剧中,扮演妖魔鬼怪者,大多画上各色脸谱,面目狰狞恐怖,但见除妖的先锋一一哪吒一出场,面如傅粉,遍体红光,身穿莲花衣,手执长枪,身套乾坤圈,足踏风火轮,这位灵珠子化身的天神,矗立在群魔阵中,正邪立分,在锣鼓的〔四击头〕点子下,屹然亮相,不由得满场的观众,不叫起好来。
神魔剧的宗旨当然不外乎镇魔卫道,担任妖魔鬼怪脚色的演员,因为在剧中有较多表现的机会,一般的戏班子通常都会由主要演员来饰演,以增进戏剧的可观性。这种由主演演员饰演反派角色的例子,在京剧的神魔剧中,是屡见不鲜的。如《金钱豹》一剧是演豹精作乱,被齐天大圣孙悟空降服的故事,剧中豹精一角,例由班中的头牌武生担任。担任孙悟空者,往往是班中的二牌武生或武丑。又如《泗州城》一剧,演水母精作怪,最后由观音菩萨率领天兵天将将之收伏,演水母精的武旦,即是此剧的主角,其余所有演天兵天将的,都由配角担任。
由这些例子来看,哪吒是天兵天将的一员,降魔收妖少不了他,但是这些剧中,大都由次要的角色来饰演,当然在观众的心目中,自然比不上主演演员那样重要。这种情形,可说自京剧诞生后,一直至民国八年止,将近二百年间,都没有改变。
二、武打剧中的主角——武生
盖叫天,本名张英杰,号燕南,盖叫天是他唱戏用的艺名。因当时伶界大王谭鑫培正是当红,他的父亲因嗓音高昂,如同叫天鸟儿,故人称谭叫天,谭鑫培于是叫做“小叫天”。张英杰本想取名“小小叫天”,然因受人讥刺,索性改用“盖叫天”,以示盖过谭大王的意思。
盖氏于清光绪十三(1888)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八岁时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戏,十三岁时,赴上海投奔长兄张英甫,此后即在江南一带演出,边学边演,勤学不辍,渐有声名,二十岁后,成为江南有名武生,与京朝派武生泰斗杨小楼氏,分庭抗礼。盖氏艺事私淑名武生李春来虽未正式拜师,但梨园界一致认为盖氏系李氏的衣钵继承者。京剧自创始以来,本无“武生”此一行当,凡演武戏之演员,戴须者悉归老生应工,不戴须者则归小生应工。故同治年间名武生任七,海上漱石生《梨国旧事鳞爪录》,曾记载其事:
文武老生任七,任长海(即任海儿)之父也。京剧初次南下即已到申,其时在同治年间,余尚年方髫龄。……
即称之为“武老生”。其后因京剧迅速发展,剧目不断增加,始有专职武生这一行当的出现。在第一代的武生中,最负盛名的,则属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等三人。盖氏既私淑李春来,故可归之于京剧之第二代武生中。并与国剧宗师杨小楼氏称“北杨南盖,可谓一时瑜亮。
民国八年,盖叫天因母亲去世,伴灵归葬杭州,赋闲家居,同时构思排演一些新戏。在此以前,盖叫天在上海天蟾舞台,长期搭班,达五年之久,排演很多新戏,如《普陀山》、《年羹尧》、《劈山救母》等,非常走红。尤其《劈山救母》中,盖叫天饰演沉香一角,在《救母》场次中,有一场将黄色腰带练舞的“黄绸舞”,这场载歌载舞的表演,象征沉香思念母亲,一心冶炼神斧。最后黄绸变成神斧,神斧炼成了,这场舞蹈,乃成为《劈山救母》中最精采的一折,也使盖叫天把沉香一角也唱红了。由于演出沉香的成功,于是使盖叫天也想起同是少年英雄的哪吒,有了重塑哪吒形象,重编哪吒戏曲的念头。
三、盖叫天演《乾元山》
盖叫天重编哪吒的剧目,是从《乾元山》入手的。《乾元山》本是昆曲,故事来源是《封神演义》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叙述哪吒无意中把陈塘关的镇关之宝乾坤弓、震天箭拿起,射了一箭,竟射到骷髅山白骨洞,把洞主石矶娘娘的门人碧云童子射死。石矶娘娘向哪吒父亲李靖兴师问罪,李靖带领哪吒至白骨洞请罪,哪吒又与石矶娘娘交战,哪吒的乾坤圈、混天绫皆被石矶娘娘收去。哪吒无奈,逃至乾元山金光洞,向师父太乙真人求救。最后太乙真人用九能神火罩罩了石矶,原是一顽石成精。
《乾元山》由昆曲移植到京戏,原本依旧循着昆曲简单的剧情,可说是孩子们学武戏的开蒙戏,平常在剧埸中也是冷门的剧目,不甚受人注意。盖叫天学此戏的师父是颇有昆曲造诣的牛松山,然而盖叫天学了以后,也很少演出。现在因为要编新戏,而且受了《劈山救母》沉香一角的启示,便设法要改编《乾元山》起来。
不过盖叫天在当时的剧界虽与杨小楼齐名,实则在天赋方面,不如杨甚多。杨小楼扮相英俊,身材修伟,嗓音亢亮而挺拔,加之双目有眼,扮起来一对凤眼,熠熠发光。又善唱善念,感情丰富,节奏铿锵。他又是名伶杨月楼之子,系出名门,在“小荣椿”坐科时,即已走红,是为“科里红”的小明星。出科后又为名武生俞菊笙的高徒,其义父谭鑫培(即小叫天)为伶界天王,又多方指点提携。故杨小楼得天独厚,其造诣也冠艳古今,被尊为一代宗师。
孙养农氏《谈余叔岩》一害中,曾提即曾问余氏,究竟是俞、杨师徒,谁优谁劣的问题。余叔岩说:
这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所以不能说谁好谁坏。因为俞氏的玩艺儿,只要有真传授,能痛下苦工,是人力还可以办得到的。杨氏完全是仗着天赋,能把武戏文唱,有些身段都是意到神知,而在他演来非常简练漂亮,怎么辨怎么对,别人无法学,学来也一无是处,所以杨氏的技艺只能欣赏而绝不能学。
若拿盖叫天与杨小楼比,不输其家世、天赋,乃至成长的环境,盖都无法与杨相比。盖并非出生于梨园世家,他只是一个贫农子弟,自幼就过着流浪跑江湖班生活,一面学艺,一面讨生活。因此成年以后,身材也不是发育得很好。又没有名师、至亲的提携,可谓完全靠自己艰苦的奋斗。
龚义江氏著《盖叫天传》第二章《初出茅庐》《立下“学到老”志愿》,曾记载盖氏十三四岁时,在苏、杭已小有声名,但仍每日喊嗓练功不辍,每天除了演戏,照常要练两遍功。晚上散戏回家,路上也不放弃练功,一路一边走,一边打着飞脚,可以说一天之中,除了睡觉,无时不在练功,无时不在戏中。由于过累,乃至病倒,在病中发高烧,在昏迷中似乎到一个庙中去唱戏,而且一唱还唱了《伐子都》和《白水滩》两折,醒来后浑身出汗,热度始退。盖的母亲则说是她向菩萨许了愿,是菩萨保佑的。凡此可见盖叫天刻苦用功的一斑。
就在这次病愈,盖氏的母亲带着他去杭州灵隐寺烧香还愿,在九里松一座凉亭,他抬头看见亭前一座牌坊,上面刻着“学到老”三字,原来是一个私塾老师的牌坊,那位私塾老师本人虽只是一个童生,却教育培养了很多人才,大家为感念他而替他立了个牌坊。盖叫天深为这牌坊而感动,当时还立下志愿,将“学到老”作为座右铭。后来盖氏成名后,还请著名书画家黄宾虹,为他写了一幅“学到老”的横幅,挂在家中,百年之后,这三个字又刻在他的墓前牌坊上。可知,盖氏的艺术成就,都出于他的刻苦自励,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故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他的成功杰作,莫不由此而成。所以对于哪吒一角,盖叫天的成功,也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