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王扶林(左一)、作曲王立平(右一)和张国立
六、音乐
87版《红楼梦》的作曲,是王扶林夫人王之芙推荐的。王之芙时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对创作了《驼铃》、《牧羊曲》、《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的作曲家王立平(时年40)很熟悉。《红楼梦》剧组成立,她首先想到了王立平,便去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为《红楼梦》作曲?王立平本人恰好也红迷,他一直感到《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一直想写一部音乐作品,按《红楼梦》的情节一段一段把它写成不同场景,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正好王之芙找上门来,王立平当即便说:“我极有兴趣!”。王之芙便让他与王导交谈,王导约他来剧组正式见面。
在约定的那个下午里,没有任何发言提纲和讲稿的王立平,来到华侨饭店的一间屋子,里面坐满了红学家、电视台领导、导演、编剧。王导说全部时间都给他,让他讲《红楼梦》的音乐设想。他酣畅淋漓地讲了一下午,提出《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再者,《红楼梦》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趣取胜;电视剧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筛选,“面面俱到等于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五十个人来打拳,谁都施展不开。”
王立平的这些观点,与专家和编导组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剧组决定由他来写《红楼梦》。他是最早来到剧组的人之一。
王立平当时向王扶林提了两个条件:第一,不与人合作,因为《红楼梦》太个人,太情感,更重内心的体验;第二,人生掐头去尾没几年好光景,不要互相迁就,谁也别委屈了谁。这两点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求导演赋予其足够的创作自由。王扶林全部答应了他。
按现在电视剧的创作惯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戏、看完样片后才开始写曲,但在《红楼梦》剧组当时只有导演,演员还没入组时,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
把任务接下来,兴奋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觉得自己着实胆大妄为,“写成了当然好,写得不好可就麻烦大了,想翻身也难了。”真要落笔时,王立平感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一个音符。
“这里头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家族的枯荣、社会的兴衰,这里的中国文化何其繁复,何其深刻,谁能说得清楚?谁能唱清楚?”
《红楼梦》里人物、道具,谁穿什么衣裳,什么花纹和质地,家里头什么装饰,书中都费尽了笔墨,写得详细清楚,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各个版本,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他意识到自己要“无中生有”,要一个个把它找出来。
要写成什么样呢?王立平感到,流行、现代、类港台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戏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现某些感情。最终,他决定“十三不靠”,创造一种只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王导要他先把主题曲写出来。选择书中诗词作为剧中歌词是共识,但到底选择哪一首做主题曲却是费尽踌躇。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人建议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觉得不妥,“前者太虚,后者又太出世。”他静下心来反复原著,最终建议用《枉凝眉》。一来,它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爱情的对立面都在这儿了;二来,它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词极好,一唱三叹可入乐,把那种惆怅的思绪,缠绵的情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王立平的建议得到了导演和红学家、编剧的一致认同。
只是王立平没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谱出来,已是一年以后了。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为《红楼梦》写的第一首曲子。
为了创作,他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儿,醒来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写在了总谱上。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后其他都隐去了,只剩下情绪、意境、情感。王立平渐渐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这才是出活儿的时候。
王立平的写作速度曾是乐坛佳话。他曾在三天之内写出《太阳岛上》、《牧羊曲》,但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写出《枉凝眉》和《序曲》。而再一年零九个月,才写出《葬花吟》。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第一组镜头。
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将先完成的两曲交给剧组,没有对照,没有比较,他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不是别人心中的《红楼梦》。他猜想会被说得一无是处,没想到,央视领导、红学家都没有异议。
这两段音乐,是王立平用来投石问路的,反映不错,他也有了信心,感觉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
剧组将这两曲录制成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放,引导学员们进入《红楼梦》世界。拍摄时每天开机前也放,以调整演员其情绪,统一感觉。听了音乐,演员也跟着很快进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写成“天问”,写了一年零9个月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52句的长诗,在戏剧戏曲中历来是着墨最多的一个段落。王立平写此曲用了一年零九个月,这也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
前几句曲调很快就写出来了,但写着写着,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对林黛玉这么情有独钟,把这么有分量的诗句给了她?
书中的他黛玉个儿不高,眼睛不大,病怏怏的身子,脾气也不好,要说起来没那么可爱,可曹雪芹对她倾注了特殊的关爱,让人对林黛玉产生无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来,《红楼梦》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把人生、命运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系于她,林黛玉的死,是对人生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的绝望。
写《葬花吟》时,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立平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在指问苍天么,于是他就把《葬花吟》写成一首带着呼号与悲鸣的“天问”。
这一句出来后,王立平总算找到了写曲的落脚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被歌者反复吟唱了四遍,配器时,王立平还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声,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时,王立平才觉得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将周雷、胡文斌等红学家叫到家中试听时,大家都叫好,他们还鼓动王立平写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响,把《葬花吟》写成“天问”,正好印证了他们在思想上的一脉相承。
写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称从未感到过灵感的惠顾,若说有,就是1986年底写最后一曲《分骨肉》的时候: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情,强迫着自己把它写了下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完第一句,虽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写完后,王立平也不知道为什么,趴在钢琴上泪流不止。
探春是红楼众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刚烈的一个,为“探春远嫁”谱写的《分骨肉》,亦是全剧音乐气势最恢弘,最为凄厉的一首。
因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电视剧《红楼梦》才把书中原本略略带过的这一笔,放大了描写。拍成了震动人心的一集。
《红楼梦》主唱陈力
将璞玉雕琢成器
《红楼梦》主唱陈力,是王立平在长春的一次联欢会上发现的。当时陈力是长春一汽流水线上的化验员。在汽车厂之前,陈力先在吉林京剧团待过6年,期间除了京剧专业学习之外,陈力还曾拜师吉林省著名的声乐教授学习声乐。那时陈力在吉林省已经有名气,吉林电视台的每周一歌是陈力的舞台,几百场的现场演出早已锻炼了陈力扎实和专业的声乐基础。王扶林在此之前也听过她的演唱,印象也很深。
王立平创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荐,但和王扶林选演员要新面孔一样,他认为唱《红楼梦》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纯纯的,略带生涩的音乐感觉。这种青涩感,在已经形成演唱风格的专业名家,不可能具备。
陈力从汽修厂进入《红楼梦》剧组,王导让她与青年演员一起进培训班,听红学大师讲课、学习古装表演等等,提高她的《红楼梦》文学水平,培养大观园人物气质。还让她在剧中饰演柳嫂一角,成为大观园中一员。
王立平对陈力全力培训。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个多月,陈力唱的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是一点一点精心设计出来的。
面对王立平在录音棚里的严格要求,面对家庭的严重困难和危机(当时陈力丈夫刚因癌症去世,幼女无人照顾只好托付到别人家,女儿因此对她心生怨恨),面对繁重的拍摄和录音任务,她咬紧牙关、排除万难,奋力拼搏。
正式开始录制,旅馆中两个月,80几包方便面吃得她发怵;9天录一盘《红楼梦》磁带,每天从晚上11点唱到凌晨4点,脚肿了,干脆脱了鞋,光脚站在地板上录唱;有时录音技巧不过关,王立平急得直骂……。但是,培训班大师们的讲课,王导的苦心培养,王立平对每个字、每个音符和每个拖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魔鬼炼狱般的训练,在这里显示出了成绩:她以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刻而准确的把握,对词曲中底蕴的深层次挖掘,对歌曲的特定情绪的掌控,达到了无人无我的境界,她把自己的痴情衷情真情完全与剧中人的灵魂融为一体,以她得天独厚的歌喉创下了人间绝唱。
陈力第一批录音出来后,获得红学大师们和台领导、剧组充分肯定。副台长阮若琳给王立平写信说:“我们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我们要的《红楼梦》。我们懂了你为什么要请这样一个人来唱。”
最后,当音乐与拍摄的影像最后合在一起录制时,王立平躲在家里都没敢去看。1987年,随着电视剧播映,这套与剧情完美贴合的音乐得到各方面的热烈赞扬和肯定,大家给王立平的回答是:好!
“我受到的磨难是空前的。”回忆起来,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这一句,“这些作品真正的倾心倾力了,有人问我能否再写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楼’。”
《红楼梦》组曲每一首都凄美动人,悲凉哀婉,是《红楼梦》所特有的音乐曲调,每一首都成了永恒的经典!《红楼梦》组曲对87版中情节的推动,氛围的渲染,人物内心的刻画,意境的加深,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哪部电视剧音乐像《红楼梦》音乐一样在整部剧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播出后,其独特而优美的音乐立即轰动国内外。八十年代末,全国音乐录音磁带展播,经投票选出10名,《红楼梦》的音乐录音当之无愧地名列第一。1995年,《红楼梦》的音乐作为套曲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媒体都作了热情洋溢的报道。时至今日,87版《红楼梦》中由王立平作曲、陈力演唱的《红楼梦》歌曲已成不可超越的经典。
在这里,还要多说一下演唱者陈力。
《红楼梦》歌曲的成功,陈力自己从中并没有得到什么。《红楼梦》拍完后,虽然有一些单位邀请她录制音乐,但因户口等问题无法解决(《红楼梦》拍摄完后,央视有意将陈晓旭等一些人留在央视,但因户口难以解决,经北京市长出面也才批了两个户口。那个年代,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无法在北京生活),她回到长春,面对家徒四壁的困境,她只好下海经商,但首次做生意就被骗,无辜受到警方调查,此事当时在内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事情平息后,她无法在当地立足,去了加na大与人完婚,重新组织家庭,帮丈夫打理公司,从此再也没有唱歌。由于上述原因,国内有关方面(包括央视)在相当长时期内封杀陈力,国内很长时间再听不到陈力的消息。
陈力出国后,王立平曾经请了好几位著名歌唱家来唱《红楼梦》歌曲,其中有郑绪岚,黄丽华,吴碧霞,于文华等等,还有很多大腕歌唱家也都演唱过王立平的《红楼梦》歌曲(有人统计,陈力之后,唱过“枉凝眉”的著名歌手有49位之多,都有录音带或碟出版),但听众都感觉完全无法与陈力原唱相比。他们有技巧,有嗓子,但没有那种切身的感情,唱不出《红楼梦》那个味道。
因此人们对陈力的《红楼梦》歌曲热情越来越浓,恳请陈力重出江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3年12月6日,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红楼梦》20年再聚首”邀请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的50多位成员(到场的有王扶林导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史湘云、贾政、尤氏、贾蓉、贾赦、刑夫人、贾琏、平儿、秋桐、柳湘莲、贾云、贾强、尤三姐、袭人、鸳鸯、迎春、惜春、妙玉以及刘姥姥、巧姐、板儿等,这次也是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陈晓旭2006年查出乳腺癌,2007年去世),陈力也在这次节目中被邀出场,虽然当时给陈力镜头很少,但这是陈力在沉寂20年后首次出现,还是引起人们的极大热情。从此,有关陈力的话题和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使得红迷和陈力迷们的情感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
2014年,北京电视台组织陈力歌迷北京见面会,陈力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2017年,央视连续组织87版《红楼梦》30年再聚首音乐会和相关活动,在音乐会上,央视主持人对《红楼梦》歌曲原唱的旁白介绍,称陈力的《红楼梦》演唱是“天籁绝唱”。从此正式承认了陈力《红楼梦》歌曲演唱的地位。
陈力的成就一直被世人极大低估了。她的歌声属于民族唱法,她的唱基本功是毋庸置疑的。曾经有人用频谱仪对陈力和其他著名歌唱家的《红楼梦》曲做过分析,陈力在高音区的泛音多达4~8个,远远高出其他歌唱家,直追帕瓦罗蒂水平。最可贵的却是她歌唱的个性,空灵纯净的声音与圣洁的灵魂统一得非常自然,毫无人工痕迹,这个个性是最高境界的,把《红楼梦》曲唱成这样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极富穿透力的声音,能直接透入听者的心底,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当年王立平就说过:陈力的歌声不是“绕梁三日”,而是会“绕梁30年!”。欧阳奋强也曾说:"红剧会被遗忘,我们这些演职员将来会被遗忘,唯有红曲会世世代代传唱!"
陈力理应在中华歌坛上有更高的地位。中国歌坛欠陈力一个公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