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做影片资料整理时,笔者曾接受一项任务——整理戏曲电影《生死恨》的影片台本,得以反复观看六十多年前费穆、梅兰芳合作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起初的感受是视听上的痛苦,甚至可以说,事先没有心理辅导根本看不下去,从头到尾仿佛银幕都在“下雨”,色彩若隐若现,捉摸不定。录音好比“钢丝拽轴承”,吱嘎作响。但为了按时完成工作,我反复进行残本细读,并查阅一些影片背景资料,渐渐,拨开层层雨幕,滤掉钢丝轴承杂音,竟沉醉其中。梅兰芳柔软灵活的身姿,优美多变的手势,婉转圆润的行腔,摄影与表演行云流水般的默契配合,让人感动!
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梦幻”一场戏,流离失所、衣衫褴褛的韩玉娘沉沉入梦,魂魄离躯体而去,画面叠化出一个凤冠霞帔的韩玉娘,与已做高官的程鹏举欣然重逢,二人深情款款,音乐烘托出喜庆的气氛,最后,衣着华丽的韩玉娘与现实中的自己合而为一,令人怅然。
导演费穆是熟悉戏曲的。据说在拍摄《小城之春》时,费穆就要求周玉纹的扮演者韦伟学习京剧的表演技巧,所以我们看到女主角的举手投足之间有“戏曲范儿”。但请梅兰芳拍摄彩色片,不仅因为梅老板是京剧大师,同时亦因费穆与梅兰芳在抗战时期的香港就常有往来,属于故交。
1945年冬,梅兰芳在上海美琪电影院演出昆曲《牡丹亭》,也是费穆帮忙组织的。为祝贺梅氏复出,费穆写了一篇抒情散文,他把京剧比喻为中国画,赞美这两门国之瑰宝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写道:“梅先生息影八年,正如他画的梅花,铁骨冰心,表现了艺人的劲节。今日东山再起,实给人无限的喜悦。”梅兰芳画了一幅敷彩梅花图,此画与费穆的祝词叠印在节目说明书宣纸上,组成了一帧完整的书画作品。二人交情可见一斑。
梅兰芳早在二十年代,就已拍摄过戏曲片段,如《春香闹学》、《天女散花》、《上元夫人》、《霸王别姬》、《木兰从军》、《黛玉葬花》等,在访美、访苏期间还拍过《刺虎》、《虹霓关》等片段。但是拍一部彩色电影,他还未尝试过。
经讨论决定拍摄梅兰芳自己编演的《生死恨》,整个创作班底堪称豪华,戏曲原著是齐如山,导演费穆,彩色录音技术指导颜鹤鸣,剧艺顾问是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摄影指导黄绍芬,主演梅兰芳、姜妙香……珠联璧合,均为一时之选。
投资人吴性栽酷爱京戏,是个内行的票友,曾选费穆执导他的京剧系列电影“麒麟乐府”第一部《斩经堂》,是位既有“生意眼”又具文化视野的实业家。他对费穆非常信任,到香港后,有人找他出资拍片,他就说找费穆谈吧,他不赞成的剧本我是不拍的。
影片从1948年夏初开拍,到十一月方始完成。多是在摄氏二十七八度到三十六七度高温下工作,梅兰芳曾经连续不断工作过八小时,相当于在舞台上四天的工作量,导演、洗片等人经常连续工作过二十小时!
而当大家在卡尔登电影院看过试片之后,大失所望,“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竟然在颜色上走了样,红不够红,蓝不够蓝;声音也不稳定,以至于梅兰芳想把拷贝扔到黄浦江里去,不让发行。
费穆沮丧之余,更难过的是对友人的愧疚,他特请许姬传向梅兰芳解释。有幸,我们看到了许姬传向梅兰芳解释“夜诉·纺织”一场何以与拍摄时的表演有些出入而且镜头也显得零乱的话:
为了这一场戏的剪接,他的眼睛几乎瞎了。原来全部片子拍成后,照例交给剪接部门,三天以后,一个担任剪接的技术人员跑来找他,见面第一句话就说:“费先生,这部片子,我剪接不了。”他吃了一惊问:“出了什么严重事故?”剪接员说:“‘夜诉·纺织’一卷片子,画面和声带相差一段,对不上头。这部片子成本很重,我是靠薪水吃饭的人,一剪子下去弄坏了如何赔得起?”费穆听他说完也吓呆了,他想,重拍吧,人都散了,天南地北一时哪里聚得拢!追究责任吧,追出来也解决不了目前的困难。最后,他只得决定自己动手来剪接这一场戏。……于是他开着录音唱盘,一字一句地对;一寸一缕地耐心剪接。他说:“这种工作最伤目力,常常觉得眼前发黑,闭门一月,总算勉强接好,但镜头就不免有点零乱,因为要对口形,其他方面就无法兼顾了。……《生死恨》是我发起的,一切责任都由我负,不但颜色不够标准,其他技术方面也都没有弄好。虽然技术条件不够,都各有苦衷,但我不能辞其咎,因为我在梅先生面前交了白卷,这一切要请他原谅。但如果这部影片不能发行,这一点也请他顾全大局。”
经过考虑,梅兰芳最终同意华艺公司发行《生死恨》。据载,影片在上海皇后大戏院公映,票房情况并不好,观众多以戏迷为主。除了对彩色问题,整部《生死恨》,还有三处,也表现了两位大师的胸怀,一是梅兰芳对真织布机代替象征性小纺车的质疑,担心会影响表演的发挥,但经彻夜琢磨调整,得到了导演认可;一是梅兰芳对“夜诉”一场的完整性有微词,感觉与拍摄时的表演存在出入,费穆做了详细的解释;再就是“磨坊”一场戏,梅兰芳认为自己唱做的情绪发挥得很好,唱词也好,但导演因其与后一场“犯重”,加上颜色不好,接片时删掉了,梅兰芳深感遗憾。
但同时,费穆的戏曲电影美学理想因技术等问题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辜负了老友的信任和支持,直接的影响是,他原先设想的在《生死恨》之后陆续拍摄一套梅剧集锦的计划搁浅。
梅兰芳于1955年、1956年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是他戏曲创作和表演的总结,属“舞台纪录片”,后又拍摄了《洛神》、《游园惊梦》两部戏曲电影,是他晚年表演艺术的纪录,是珍贵的京剧艺术教材。这几部戏曲片均为彩色。正如费穆所言:不如把够得上水准的演技纪录了,在夕阳黄昏,稍纵即逝的时候,留给人一点“规矩”,给人批判和给人观摩。被接受或是被扬弃,由着时代的尺度来衡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