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5】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2022-04-24 08:41:48)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转载5】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10. 孙悟空为什么被封为“弼马温”?这真是个负责养马的官吗?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曾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这猴儿有趣得很,虽然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对官场的事却是两眼一抹黑,竟自以为头戴乌纱,腰缠玉带,也就是官老爷了,一时间好不得意,不但一口一声本弼马温大人,官味儿十足,而且敬业,于放马、养马的事儿颇是上心。及至知道这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芝麻绿豆官时,才猴颜大怒,挂冠而去,一跟头又翻回了花果山。 
        因为《西游记》的广泛影响,一般人便也以为这弼马温真是古代养马的官。可是遍查历代官制,却根本没有这个官职。这是吴承恩凭空杜撰的吗?玉皇大帝为什么封孙悟空叫“弼马温”呢?这要从古代民间的习俗谈起。 
        我国古代有在马厩里养猴子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马不生瘟疫。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里,有这样一幅图:马厩里一只猴子蹲坐在高处,手握缰绳。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惧避恶,消百病也。”对这一习俗的解释,从生活经验上说,源于猴子和马的性格可以互补。马本性安静木讷,但又很容易受到惊吓,因此会有炸群现象。而猴子生性好动,难得片刻安静,有它频频打破马厩的宁静,马群增强了对突发声响刺激的心理承受力,也就减少了惊群的发生几率。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具体写道:“马厩蓄母猴,可避瘟疫。”这是说,如果在马厩里放上母猴,就可避免马发生瘟疫。那为何要放母猴呢?古人也给了我们答案。
        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天癸”这里指的是月经,是说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避马瘟! 
        显然,“弼马温”不过是“避马瘟”的谐音而已,这“官”确是有些来头!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除欺他不懂外,还有些嘲弄的意思。悟空因此在取经途中被八戒和妖精多次取笑过。难怪猴王怒火中烧,要大闹天宫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给雄性的孙猴子安上这么一个怪头衔,无疑是幽了一默。在他的笔下,“弼马温”居然是出自玉皇大帝的玉旨,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古代负责养马的是什么官职? 
        马匹早期多用于祭祀,后来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骑兵作战,因而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战备。为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养马,并多专门设置养马官员。早在西周时期,周王朝就设置牧人之职。《周礼》记载:“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周礼注疏》则解释说:“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这时候马匹与牛羊等六牲为牧人一同饲养。到汉代,专门的养马官就固定下来。据《汉书》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共有龙马、闲驹、槖泉、?、丞华等五处养马之所,设立了五位监长、监丞。同时在地方上还设立边郡六牧,各设一位苑令、三位苑丞。这些监长、苑令就是最高层次的养马之官,而监丞、苑丞是他们的副手。
        唐朝时期是我国养马业达到顶峰的时期,中央王朝饲养的官马曾多达75万匹,全国设有众多的牧场和马坊,专门用来放牧或饲养朝廷用马。当时书省设立驾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员,主要掌管官马的登记和分配。太仆寺和殿中省各设立乘局及乘奉御,主要掌管官马的遴选、饲养、调教和驾驭等事务。地方众多牧场设立监、丞之职,由皇帝所派亲信之官群牧使和监牧使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具体养马事务。东宫还有九牧监、丞,专门为皇太子牧养马匹。由于皇帝和朝廷的高度重视,这时候养马官具有较高的地位。特别是在宫中专门为皇帝养马的人,即使开始身为奴仆,也能为皇帝瞩目、宠爱并跻身高层。像王毛仲,原本是李隆基的家奴,后来因养马功劳卓著而被封为大将军,官居一品,以至于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甚至对小孙子一生下来就被赐五品官还不满足。唐肃宗时期的宦官首领李辅国,本是普通的“养马小儿”,由于养马有术而升迁,被任命为掌管御马的飞龙厩使,并借此掌握了宫中大权,最后控制了皇帝、皇后,朝廷百官无不畏惧。可以说,这时候的养马官绝对不是没人瞧得起的“弼马温”,而是相当威风的高官权臣了。 

        11. 吃蟠桃为什么能长寿?
        《西游记》叙述天庭桃园土地给新上任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介绍园里桃树情况时这样描绘:蟠桃分前、中、后三园,前园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得道成仙,体健身轻;中园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园桃树九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与天地同寿。孙悟空也正是吃了这些神秘的蟠桃之后,才得以成为不老不死的灵猴。那么,为什么说吃了蟠桃能够长寿呢?这有什么理由吗? 
        桃子是中国传统水果中的一大美味,居“五果”(指桃、李、杏、枣、栗)之首。据考证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几乎遍及全国,品种多样。从医学角度来讲,桃子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蛋白质、葡萄糖、纤维素等等,可以增津润肺,治疗便秘、咳喘和面黄起皱。而桃花含有山奈酚、香豆精和维生素A、B、C等,可以治疗女子因肝气不通、血气不畅而导致的面色晦暗、皮肤干燥无光及雀斑、黄褐斑等。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药用作用是美容、养气,经常食用可以使人焕发青春。
        与此同时,桃子在我国民俗学涵义中还有来源古老的生殖意义。这主要是由于桃子形状近似雌性动物生殖器的外形,被古人联想起生育之事。古代史志典籍记载了大量因吃仙桃而生子的传说。如《栖霞县续志》记述,元代清虚真人范全生的母亲梦见“神人出桃一枚,俾啖之,觉而有孕”,之后生下范全生。《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述,井德真人的母亲陈氏同样是得仙人“授桃一枚,食而有娠”。按照民俗学原理而言,生殖无疑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转载5】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东方朔偷桃图

        此图表现的是东方朔成仙得道后,去天宫偷吃蟠桃的故事。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桃子在远古时代就被视作延年益寿的重要果品,并且被加以渲染神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歌咏事物。早自先秦时期,中国就流行仙桃神话。据传,在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上就有人间罕得的仙桃。《汉武帝内传》记载,出于回报武帝的慕仙诚心,西王母例外赠桃五颗,并介绍说:“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食此可得极寿”。同时又有海上仙桃。《十洲记》云:“东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树,屈盘数千里,曰蟠桃。”《拾遗记》云:“扶桑东五万里,有磅磄山,上有桃树百围,其花青黑,万岁一实。”后来人们将东、西两种神奇的桃树神话杂糅在一起,塑造了天庭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形象。而骚人墨客自汉魏以来,不断吟诗作赋对桃加以歌咏,由此衍生出蟠桃祝寿、寿星捧桃等多重文化涵义。民间好事者,也不断加工创作,演绎出《王母蟠桃会》、《八仙庆寿》、《偷桃记》等多种以仙桃庆长寿的戏剧。即使到了今天,如果给老人祝寿,一定要献上一些又大又鲜的桃子,或者用白面做上几个仙桃模样的馒头,以表示给老人增寿的心愿。 

        12. 太上老君炼的是什么丹?
        《西游记》里描述,太上老君是炼丹的老手,手持一把芭蕉扇,支起一座八卦炉,念咒燃起三昧真火,不但可以炼出使人长生不老甚至九转真魂的金丹,而且也给孙悟空炼出识别妖魔的火眼金睛来。不过,太上老君炼的是什么丹呢? 
        《西游记》情节其实只是人们对古代炼丹术的一种粗浅认识。由于中国炼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因此炼丹不但讲究方法,而且形式多样。
        中国炼丹术起源于传说时代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据说射日英雄后羿就曾向西王母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被嫦娥偷吃,奔上月宫成为蟾宫仙子。战国时期邹衍总结经验,并付诸炼丹实践。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聘用方士冶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后来道教兴起,炼丹术被道教徒们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形成丹鼎派这一宗系。 
        道家炼丹分为内丹和外丹两大类。所谓修炼内丹,即以自己身体为丹炉,用体内精气为药物,由此烧炼凝结成所谓“圣胎”。如果内丹成熟,它可以脱离人体而出,使炼丹者有术分身,可以成仙。修炼内丹理论性强,不易捉摸,兴起较晚。尽管东汉时期魏伯阳已在《周易参同契》中作了阐述,但直到隋唐时期才有发展。宋元时期,主炼内丹的南宗、北宗形成,内丹派超过外丹派兴盛起来。这种炼丹方式与医学上的导引之术和现代气功密切相关,尽管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是可以修身养性,健康长寿。 
        《抱朴子·内篇》太上老君的炼丹方式属于外丹类。所谓炼制外丹,即采集金属矿物等加以炼制,力图炼出金银或者使人长生和成仙的神奇药物。这类方式比较直观,实践较易,兴起也早。到晋代葛洪就以《抱朴子》形成集大成的理论。而历代统治者也大多感兴趣于这类炼丹方式,以求黄白之物或长生不老。不过外丹炼制又可细分几种。一是炼制铜、铁而力图转化成金、银,号称“点铁成金”,又称炼金术、点金术或黄白之术。这是一种盲目追求财富的方法,其实没有科学道理,最多只能得到一些貌似金银的某类合金。二是炼制万应金丹,吞服可以转世成仙或者起死回生,据说这是外丹修炼的最高境界,然而更是虚妄之至。三是采集多种矿物和动植物药物之类加以炼制,希望能炼出长生不老之药。太上老君所炼金丹属于第二、三类,前者如赐给宝相国王所服之九真转魂丹,使死过多年的国王肉身再度复活,主要突出了太上老君的道行至深和境界至高;而后者如孙悟空大嚼大咽的满葫芦金丹,使孙悟空成为金刚不坏、长生不老之身,这是历代帝王最为热衷的炼丹方式,显示了太上老君为帝王服务的炼丹家身份。 
        吃金丹真的能够长生不老吗? 
        中国炼丹术引发于长生不老的需要,炼出金丹也主要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但是,吃了金丹真的能够长生不老吗? 
        历史上采用炼丹方式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贵族相当之多,他们深信能够炼制一种神奇的药物,使人获得永生。但事实是,他们所炼出来的金丹不但没能使他们长生不老,反而有不少人因为服用金丹而影响到情绪、心理甚至性命。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早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大有作为之后企求长生不老以永享盛世荣华。他们都先后征用了多个所谓当时著名方士,但是都没有炼制出所谓金丹来。不过在这里我们还要替秦皇汉武庆幸这些还都是比较负责的方士,因为他们没有像后来道士们那样胡乱对付,随便拿出所谓“金丹”来伤害主子性命。两晋至隋唐炼丹术达到鼎盛,但正是这一时期深受其害者也不胜枚举。撇开较早的晋哀帝不算,仅在李唐一代,因吃金丹中毒导致身亡的皇帝就有五位。唐太宗号称治世明君,但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糊涂之至。他轻信了一位印度老僧的胡诌,竟然毫不犹豫地食用了这位外道老胡炼制出来的所谓丹药,不久暴病而亡。然而其后唐朝皇帝们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继续迷信丹药。宪宗是大唐中兴之主,但也因服用大量金丹中毒,脾气变得暴躁异常,动辄鞭挞宦官,结果被宦官谋害。穆宗等另外几位皇帝也先后因服用金丹中毒,不治身亡。教训极为深重。 
        如果从炼丹过程来看,所谓使人长生不老的金丹,大多是由丹砂、云母、水银、硫磺等矿物以及某些动植物材料炼制而成。我们现在知道水银、硫磺都是剧毒之物,只能致人死亡,岂可长生不老!相反,一些道士将炼丹神秘化,动辄搜寻龟毛、干霜等稀奇之物,借机邀宠,或者聚敛钱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炼丹是我国早期的化学实践活动,在这一领域倒是做出不少贡献,火药的发明就是在炼丹过程中实现的。

        13. 三昧真火是什么火?
        “三昧真火”是红孩儿的杀手锏。红孩儿曾用它让孙悟空吃尽了苦头。《西游记》第四十一回形容“三昧真火”道:“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孙悟空请来龙王帮助,却是火上浇油,越泼越灼。孙悟空虽然会念避火诀,但却受不了三昧真火的烟雾,差点被红孩儿搞得魂飞魄散。最后幸亏观音菩萨用玉净瓶盛了“一海水”,才将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压住,救出了唐僧。 
        除了“三昧真火”,《西游记》中还有“三昧神风”。《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唐僧师徒路经黄风岭,孙悟空被黄风怪一阵妖风吹得害了眼病,幸亏护法伽蓝的“三花九子膏”才治愈。据护法伽蓝讲,黄风怪的妖风叫做“三昧神风”,这风“能吹天地暗,善刮鬼神愁。裂石崩崖恶,吹人命即休。你们若遇着他那风吹了呵,还想得活哩!只除是神仙,方可得无事”。看来,这“三昧神风”也非同一般。
        不管是三昧真火还是三昧神风,都和“三昧”有关。什么是“三昧”呢?三昧,原是佛教用语, 也译作“三摩地”,意译就是“正定”、“息虑凝心”的意思。《大智度论》卷五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也就是说,要摒绝杂念,使心神平静。三昧其实是佛门修养的一种方法,“真火”则来源于道教的内丹修炼。 
        可见,所谓“三昧真火”实际是佛道二教相互融合的产物,最后被道教发扬光大。道教陈抟老祖《指玄篇》说:“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也,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为火,散焉而为气,升降循环而有周天之道。”这三昧真火,据说只有“万载玄冰可灭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