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24】张君秋传|安志强著

(2022-04-28 09:25:52)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连载24】张君秋传|安志强著
《白蛇传》饰白素贞

        一九四三年九月,天津,中国大戏院。
        “谦和社”贴出了《玉堂春》,张君秋主演苏三,王金龙请的是梅兰芳的老搭档姜妙香扮演,崇公道请的是当今第一名丑萧长华。
        天津人耳朵尖,早就风闻张君秋自从组了“谦和社”以来,舞台面貌大为改观,不仅扮相更为标致,腔调也有了新玩艺儿,再加上傍他演出的都是京剧的名角儿,《玉堂春》又是青衣的重头唱工戏,这出戏谁要是不看那才亏了呢。
        演出那天,爆满。
        崇公道出场来个满堂好。不仅为萧长华叫好,也为萧长华能够提携后进叫好。张君秋无论哪次来天津。不管贴什么戏。都对得起我们天津人,够义气!您萧长华在梨园行,那是备受尊崇的老先生,当初陪着梅兰芳,梅兰芳红了,如今您又陪着二十出头的张君秋。您这是有心把他捧红了,够义气。
        “苏三走动”一声吆喝,张君秋出场的四句散板,台底下的掌声、叫好声,海了去了,不是因为这四句散板的腔有多么新,张君秋也没有在散板上去刻意求新,还是按照王瑶卿教的路子去唱的。散板不能唱散了,这是王先生的主张,张君秋一直恪守这条准则,把语气唱出来。语气,那也是板,是节奏,别死气白赖地“拉长笛”。天津观众也听的是这个门道。再有,,几年没见,张君秋的身段、扮相确有改观,脸庞不那么瘦了,身材也丰满了,于是苏三的形象更有分量了,再加上嗓音甜,声调柔,受听,是位挑梁的大角儿。天津人高兴,高兴就鼓掌、叫好。
       反二黄慢板〕开唱了,哑铃一响,柔和绮丽的“大过门”一起,立刻把观众带进一个幽思哀怨的境地里,首句“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里面的 “他说是”的行腔有了个小顿挫,腔没变,味儿不同了,抓得人心里头痒痒。听戏的行家竖起了耳朵——这是个信号,后面准有彩!果然,“冤枉能辩” 的大甩腔的后面该往高了走的地方下来了,一泓清泉注入到曲折迂回的小弯道里面,几经周折,但又毫无阻碍,顺顺畅畅地又注入了通渠。台底下的掌声、彩声,那叫炸了窝!这是张君秋、何顺信在小屋子里憋了好几天想出来的新腔。张君秋要走低腔,胡琴过不去门,况且尾腔处,外弦有了亮弦的打音,那是特色——水亮,王少卿的拉法,谁都这么学,都有好,何顺信舍不得。张君秋不妥协,再闯一条路,不信过不去门,接过了胡琴,张君秋自己找找劲头,也是,走低腔,胡琴拉的全是里弦,里弦发闷,效果出不来……小哥俩反复折腾了好久,最后还是何顺信憋出办法来了——“您听,我这地方用连弓,腾出劲儿来我走高音来个大抖弓,您唱您的低音,上下差八度,然后我再阴下来,来个大连弓。粘粘乎乎的,再猛地亮外弦……
        演唱的效果是:
        读者要是识谱,您琢磨一下这里面的色彩变化,学问大了。天津观众能不叫好吗?
       反二黄慢板的演唱把中国大戏院里的观众唱得群情沸腾,及至下面转到了西皮唱腔,明丽婉转的西皮腔,无论是流水板慢板原板的演唱,句句清新流畅,剧场里的掌声不断。原板是一段发泄苏三对人间世态炎凉不忿的唱腔,从埋怨爹娘一直骂到贪官污吏、衙役班头,中间插以崇公道的百般劝慰。张君秋的唱、萧长华的念,处处有讲究,观众高兴,陪着张君秋的萧长华更高兴,禁不住当场即兴发挥,把崇公道的一段劝慰念白改成为“姑娘,往开了想,日后你可就是个大红人了!”一语双关,赢了个满堂彩。
        张君秋唱《三娘教子》,请的是时慧宝演老家院薛保。天津观众兴高采烈。为吗?时慧宝学的是孙菊仙。孙菊仙是天津人——“老乡亲”。如今,孙菊仙那种不拘一格、没遮没挡的唱法差不多绝响了。时慧宝来天津,就等于“老乡亲”回来了。演出那天,时慧宝依然是孙菊仙遗风犹存,唱到动情之处,禁不住前仰后合,指天划地,旁若无人,就凭这,时慧宝有人缘,天津观众叫好!张君秋饰演的王春娥又以清脆甜润的音色把观众引到恬静、安详的气氛之中,一生一旦,一动一静,两相衬映,别有情韵。
        张君秋使出了杀手锏,贴出了《金、断、雷》。
        天津观众懂行,海报一贴出,戏票抢购一空。这戏能不看吗?《金山寺》唱的是昆曲,张君秋演白素贞,银装素裹分外动人,载歌载舞,还要有炽烈的开打,没闲着的时候。开打完毕接着上《断桥》,姜妙香的许仙,李金鸿的小青,同白素贞(张君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白素贞大段的西皮唱腔,唱得声情并茂。唱到压台的《雷峰塔》了,观众的劲头儿也卯上了,前边又是昆的又是皮黄,还有开打,够累人的,《雷峰塔》要有几十句的反二黄唱腔,顶得住劲吗?张君秋懂得观众的这种心情,张君秋也需要这种观众的情绪,京戏的魅力很特别,戏唱到这个时候,演员才能的展现成为观众唯一注目的焦点。至于剧情,观众早就烂熟了,《雷峰塔》开场,丑婆子(许仙的姐姐)又有大段的念白,从西湖雨中定情一直说到白娘子被镇雷峰塔,整个白蛇传的故事又让她说了个够,剧情就是次要的了。得听唱,你唱的好,观众随着你去咂摸白娘子身世遭遇的人情滋味,你唱的不好,观众起堂,张君秋懂得这里面的斤两,要不,他为什么在家里同何顺信不依不饶的。
        白娘子上场,后台的人大都卸了妆,都挤到侧幕条来了,连姜妙香也紧着卸了妆挤到这里来,干什么来了?听戏!前后台只看一个人——张君秋。反二黄慢板共三十六句,旦角的戏也只有这出戏有这么大段的反二黄唱段。不仅唱段长,而且里面的音域特别宽,高音唱到“2”,低音唱到“3”,上下十四度。“未开言不由娘珠泪双流”,用的是低回委婉的低腔,低腔比高腔难唱,高腔凡有嗓子都能奔下好来。低腔得有底气托足了,声音要实,气不足,只能有气无声,气托住了,声音饱满连贯,一气呵成,不由你不叫好。“峨嵋山苦修炼千年时候”走的是高腔,其中“山”字走高音,唱得峭拔,“苦修练”三个字高低起伏,这里就有明暗对比,高低相衬,而且过渡自然,气息匀,结尾的高腔又唱得十分敦实.。在台下观众炸了窝似的叫好声中,站在侧幕条听唱的姜妙香也竖起了大拇指,对旁边同行们讲——“这才是《祭塔》呢!腔调里面,一丝不苟,加上又脆又甜!” 
        “谦和社”在津门首演,大获全胜。离开天津返回北平的头天晚上,中国大戏院的经理孟少宸设宴饯行,酒席宴上,孟少宸敬酒祝贺,说道:“君秋,下回来,您预备一个月的买卖吧!”

        戏不好唱了

        一九四三年初,张君秋的父亲腾联芳在上海故去了。父亲的去世在张君秋心中投下了一个阴影。初次赴沪父子重逢时,张君秋满心满意地希望从此家庭团团圆圆的,尽管小时候父亲在他身上并没能尽到作父亲的责任,但毕竟是骨肉亲情啊!然而,他何曾想到父亲没能留在北平,返回江南竟作了一家寺院里的居士,也就是说,在父亲故去之前,他已经同人世间告别了,骨肉亲情都不留恋了,还谈什么家庭生活丰衣足食的诱惑,这人世间究竟怎么了?
        张君秋有点身不由己的感觉,拜师学艺、搭班演戏,一刻也没有停歇,生活就如同一股洪流,这股洪流的力量好大,一下子把他推到了组班领衔主演的位子上,以致于他还来不及留连周围的风光,更没有力气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而前面的路通向何方,也是云里雾里……“谦和社”的“谦和”二字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在舞台上这一亩三分地上扑打,靠的是“谦和”二字。初搭班的时候,母亲叮嘱他,到后台无论碰见什么人,认识的、不认识的,还有无论是唱中间儿的,还是边边沿沿的,以致于梳头的、管衣箱的、打杂的,碰了面叫一声“先生”,总没有亏吃,这叫“礼多人不怪”,谁知道往后说不定就有求人的时候。出了名了,更得和气,更要注重礼节。组了班,虽说戏班里的事务由岳父大人赵砚奎主持,但在台上演出的是自己,没周围人的帮衬能行吗?更得要谦和,于是有了这个“谦和社”的名字。“谦和社”如同行驶在生活激浪中的一叶小舟,张君秋驾着这叶小舟,小心翼翼地往前闯。
        九月的天津之行,“谦和社”在天津留下了名气。紧接着十一月,“谦和社”大队人马拉到了大上海,出演更新舞台。最初以《别姬》、《凤还巢》、《四郎探母》、《玉堂春》为号召,颇为红火。但不久,票房收入下跌,萧长华先生突然哑嗓,急火上攻,一字不出,当家武生孙毓堃也突然身体欠佳,《铁笼山》一戏的演出连连失手,以致于晕倒在台上。这些意料不到的损伤都影响了“谦和社”的正常演出。
         如何应付这一突然变化导致的困境呢?张君秋决定演出在上海从未露演的全部《汉明妃》。
        《汉明妃》是尚小云先生亲授的剧目。内容是汉代美女王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汉元帝选妃,命画工毛延寿往越州描画美女容貌,王家之女王嫱品貌出众,毛延寿为其作画,因王家拒其索贿,改画左滤、右疤七恶之图,被元帝打入冷宫。王嫱在冷宫奏琴自怜,被元帝所闻,及至召见,惊其貌美,封为昭君,并得知真情。毛延寿闻讯潜逃番邦,并献王嫱真容。番邦单于兴兵入犯,因朝中文不能出策,武不能御敌,单于索要昭君,元帝无奈,命昭君出塞和番。这是个在中国老百姓中流传多年的故事,尚小云以此戏为他的代表作。上海观众没有看过,张君秋决定演这出戏,事先贴出了广告,吊了上海观众的胃口。然而,这是一着险棋,因为剧中“和番”一场有跑竹马的表演,需要大批的武行演员,而“谦和社”不具备这个力量。
        张君秋想到了上海的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校是上海的一位工商实业家许晓初先生创办的,这个学校建于一九三九年,专门培养京剧演员。第一批学员共招收了七十余人,统一为“正”字辈的学生,后来有许多名演员如顾正秋、关正明、王正屏、陈正泰、黄正勤、张正芳、孙正阳等,当时都是上海戏剧学校尚未毕业的学生。这批学生在校期间演出就闯出了名声。张君秋想到,正字辈的学生基本功经过正规训练,并且年龄、个头儿都齐整,如果能够请到这批学生来帮忙,会为《汉明妃》的演出增色不少。于是派人找到了戏校的教务主任关鸿基,关鸿基很爽快地答应了此事,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在排戏期间,请张君秋把这出戏教给“正”字辈的学生。张君秋也很乐意做这件事。
        张君秋在金(廷荪)公馆接待了关鸿基,关鸿基领了一个女学生,就是上海戏剧学校重点培养的顾正秋,前来向张君秋学《汉明妃》里的王昭君。于是,紧张的排戏、教戏同步进行。跑竹马需要多少武行?张君秋略加思索回答道:“越多越好!”一般演出八位武行已经很热闹了,“越多越好”就意味着比八位还要多,于是挑了身材高矮差不多的三十二位男同学参加了《汉明妃》的排练。
        《汉明妃》正式演出,剧场爆满。演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在顾正秋的艺术生涯中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顾正秋在台W所写的《舞台回顾》一书中曾经写下了这样的回忆文字:
        “那天,关先生带我去见他(张君秋),他住的不是旅馆,但也不是他家,好象是他借住朋友的地方。他在家穿的很朴素,身上是件藏蓝色的布罩袍,脚下是粉底黑缎便鞋,身材苗条,但是不高,眼神具有女性的妩媚,嘴唇稍嫌厚了一点。从形态上看,他的女性气质更多于男人的气概,他人很文静,当时我看不出他的年龄,可是他却把我当小孩子看待……
        “他人很拘谨,不苟言笑,可以说‘静如处子’,他对戏的唱腔肯下苦功去研究,勇于改,使我由衷地佩服。 
        “演出那天,我当然去看。张君秋唱得很动听,前面的几段二黄,如怨如诉,我听得入了迷,可是上海滩的观众,却是比较喜欢噱头,直到像潮水似的上了十六对‘竹马’,才疯狂地喝彩。《出塞》的〔山坡羊〕、〔楚江吟〕那几支曲子,我也听得极为过瘾,不过当时还不能完全领略其中之美。”
        九十年代初,张君秋、顾正秋分别从海峡两岸赴M接受“终身荣誉奖”。颁奖活动中,师生二人久别重逢,谈起近半个世纪的往事,不禁感慨万端。 
        上海演出《汉明妃》,使“谦和社”在上海的演出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当时,报刊上发了许多有关张君秋上海之行的文章和报道,其中有一篇勉励张君秋的文字,内中提到:
        “伶人演戏,通常都是好高骛远,不以戏的本身为前提,而以营业为左右,这种情形固然是有一点习惯性的下来,但是在初出来没有成名的伶人,似乎应当如此。成了名的伶人,就好像要转移到发展戏剧本身为依归了。不然,伶人只顾营业,不顾戏剧,戏剧本身发生了问题,那就是连带着使营业本身也有了问题了。
        “张君秋是后起的伶人,可是脱离扶风社,自挂头牌以来,很有发展。这是他很少沾染伶人习气的地方,自己就是很有名气,也不忘刻苦自励,这才有往前发展的希望。”
        “发展戏剧本身为依归”,这正是张君秋心中所想的。他学了许多传统老戏,他也试着改了一些传统的老腔,无论哪位名家流派他都学,王瑶卿、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都十分主动热情地向他传授艺术。他还要再发展,在上海演出《汉明妃》,挽回了“谦和社”一度陷入的尴尬境地,这使张君秋悟到了一个道理,剧目要更新换代,不能总是抱着前辈教给他的剧目去演,《汉明妃》若不是上海观众没看过的戏,怕也不一定能引起轰动。张君秋渴望着能排新戏,要在新的剧目中充分施展自己创作的才能。
        一九四四年,张君秋的生活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上海的一位金融界人士的千金小姐吴丽珍对张君秋情有独钟,在上海演出期间,张君秋时常出席社会各界人士举行的宴会,吴丽珍小姐经常出现在这些宴会上。因为经常见面,彼此相识了。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同往常一样,每次张君秋赴宴,她总要相陪。出于礼节,张秀琴免不了同吴丽珍周旋,有时会客气地说些应酬话:“有机会到北平来,欢迎你到我家里作客。”这本是极普通的客气话,但吴丽珍却十分认真,就在张君秋上海演戏归来不久,吴丽珍果真照此办理,乘飞机来北平到张家作客。张秀琴这才醒悟到,吴小姐深深地陷入了情海之中。张秀琴一方面热情接待吴丽珍,一方面又想尽办法打消吴丽珍的痴情,张君秋已经是有妻室的人了,怎么可以再娶第二房,而且是位有身份的小姐呢!但吴丽珍似乎连这点情由也不加考虑。张秀琴不得不采取措施,亲自托朋友乘飞机将吴小姐送回上海。不料在上海下了飞机,送吴小姐返沪的朋友还在上海未归,吴小姐竟又自己买了一张机票,重又回到张君秋家中。这件突兀而来的缘分在张君秋的家中掀起了风波,一时,赵砚奎、张君秋翁婿不和的消息被报刊炒得沸沸扬扬。“谦和社”的演出中断了。
        经过调解,张君秋有了第二个妻子吴丽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