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李隆基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生于685年,712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受禅即皇帝位,是为唐玄宗。其继位后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文化的昌盛打下了基础。李隆基不但治国有方,更是通晓音律,不但改编《霓裳羽衣舞》,将唐代音乐的发展推上了顶峰,更是设置了梨园这一专门机构,培养音乐、戏剧人才,留下了一批传世的经典作品。这位风流的皇帝对于音乐有着极高的悟性,然而也正是这种不羁的性格与倜傥的个性,导致了其政治生涯后期统治的动荡,而依附于政治经济稳定而发展的社会文化艺术也随之没落。
一、唐玄宗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精通歌舞、乐器
唐玄宗自小就酷爱音乐,在《羯鼓录》中如是评价玄宗之音乐造诣:“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管弦,必造其妙,制作曲调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意思就是李隆基熟知音律,这一技能就像上天赐予一般,在乐器演奏上很有天赋,能够即兴地进行音乐创作,演奏和创作上都没有一定的范式,然而长短、音调方面都十分适宜。可以说,李隆基自身在音乐上的天赋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其对歌舞、乐器的通晓为其成为梨园祖师打下了基础。唐代宫廷礼乐盛行,许多王室孩童在童年时期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因而早在童年时期,李隆基在宫廷音乐的熏陶和早期的音乐教育之下,自身也形成了良好的音乐感受,同时也学习了一定的乐理,登台表演。据《全唐文》所引郑万钧作《代国长公主碑文》记载,早在其六岁的时候,武则天在“明堂”之中举办宴会,而皇子皇孙等都在宴会上进行表演,李隆基也不例外,他表演了歌舞《长命女》,获得了王公大臣的赞赏。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李隆基自身对于音乐和表演的热情也丝毫没有损耗。玄宗对于许多当时流行的乐器都进行了学习,自身的音乐天分也相当高,他不仅善于击羯鼓,还善于吹笛子。羯鼓原来是西域的乐器,据估计在东晋时传入我国内地。因它是从戎羯之地传来,故称羯鼓。其形状像一只漆桶,上蒙羊皮,装在小牙床(鼓架)上,用两根鼓槌敲击,声音短促、清脆而高亢。对于羯鼓,李隆基可算得上一位专家,他不仅在宫中豢养乐工,还亲自培养子侄进行羯鼓的学习。李珊为玄宗的侄子,玄宗亲自教授其羯鼓的演奏,为了判断李珊击鼓的水平,玄宗将一朵红花插在其帽子上,为的就是看其在演奏过程中头部是否能够保持平稳。一曲过后,玄宗对于侄子对于乐曲的把握十分满意,且花朵也没有滑落下来,玄宗大喜,夸奖李珊为“花真奴”,并赐其一箱金器。
玄宗对于音乐十分热爱。由于帝王的喜怒哀乐不能轻易外露,因而玄宗将它们全部寄托在音乐之中,通过乐曲的节奏、旋律、意境表达出来。玄宗时期的乐工黄幡绰算的上是他的“知音”,一次被皇上传唤,他彼时却偷溜出宫,为此龙颜大怒,匆匆赶回宫中时,玄宗正在击鼓。杂乱、焦躁之音传到黄幡绰耳中,他立即对侍从说:“此时千万不要通报我回来了,如果现在通报,我小命不保。”良久,玄宗鼓声停下,又一会儿,鼓声变得沉稳而平缓,黄幡绰这才敢进殿请罪。这时,玄宗说道:“你要是早一点进来,不死也要挨揍。”可见,音乐对于玄宗来说是表达心绪的重要的手段,其对于音乐的理解已经渗透到了其思想的深处,说玄宗与乐器融为一体似乎也不为过,这也就成为了其兴办梨园的重要原因。
二、设置梨园,亲自教学,选拔并培养音乐、戏剧、舞蹈表演人才
正因为玄宗对于音乐有着深沉的热爱,因而其对于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视。梨园本并不是音乐机构,只是由于设在皇宫禁苑,附近有梨园而得名。其原来设有亭台、球场,供皇帝及其大臣等在其中游玩。唐玄宗时,在这里专门设立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李肱曾有一首五言诗描写当时情景:“开元太平日,万国贺丰岁。梨园厌旧曲,玉座流新制。风管递参差,霞衣竟摇曳。宴罢水殿空,辇余香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从诗中可以管窥到的是,当年梨园之中亭台楼榭林立,鸟语花香醉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仙乐飘飘,歌舞霓裳,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714年,玄宗将梨园改称为教习歌舞之地,在自己闲暇之时,还会亲自到梨园之中进行教习,付出了相当的心血。
在梨园中,唐玄宗豢养了大概三千名乐工、表演者,在内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玄宗采取比赛的方式来刺激乐工们的积极性,无“性识”者退,有“性识”者进,以技艺高低确定等级,这是一种合理的改革。除了对于梨园内的表演人员要求甚高,玄宗对于民间艺人也十分看重,曾走入民间,选拔艺人,据《明皇杂录》记载,开元二十三年(735)正月,玄宗在东都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各帅所部音乐,集于五凤楼下,“令较其胜负而赏罚焉”。这种民间的“海选”行为也使得梨园内部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李龟年兄弟三人,黄幡绰、马仙期、贺怀智、曹海青、张野狐等,都成为了梨园之中重要的音乐人才;唐玄宗还另从宫女中选出数百人,学习音乐,其教练地点在长安皇城中的宜春北院;而梨园中还有一个“小部音声”,是由15岁以下的小孩三十多人组成的一个幼年班,可以说唐玄宗不拘一格降人才,使得梨园内艺术门类极其丰富,麾下人才都有相当的水平。
除了选拔拔尖人才之外,唐玄宗对于梨园的事务也十分关心。梨园对于唐玄宗来说,不仅仅是培养自己音乐爱好、进行歌舞曲艺欣赏的地方,更是其施展音乐才华和管理才华的重要场所。梨园中的乐工和表演者,经常表演给唐玄宗观赏,而唐玄宗则对于其表演提出中肯的评价,有时梨园弟子出现的小错误,也能被皇帝指点出来。除此之外,唐玄宗还亲自进行乐曲演奏指导、进行舞台指导,可以说担任了现代大型表演中导演的角色。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因为唐玄宗设立了梨园,因而内部的乐工、弟子等宫廷歌舞艺人被后人统称为“梨园弟子”,此时的“梨园弟子”其实不仅包括戏剧表演者,还包括词人、作曲者、歌舞乐表演者,范围比后世的定义要广得多。
三、心系梨园,专门进行音乐创作,因而留下诸多经典音乐作品
由于设立了梨园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李隆基自己的音乐作品有了演习的场所,也有乐工与其切磋高下,进行商讨,可以说其在艺术方面获得了一个极大的展示和锻炼的空间,因而唐玄宗自身的音乐创作激情也随之被点燃了。
李隆基的音乐作品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如《还京乐》、《夜半乐》、《圣寿乐》、《破阵乐》、《光圣乐》、《凌波仙》、《霓裳羽衣舞》、《春光好》、《秋风高》、《雨霖铃》等。传说《凌波仙》更是玄宗在梦中所作,一日玄宗进入梦境之后,恍惚间见一女子袅娜而来,清丽美貌如同出水芙蓉,在玄宗床前,女子称:“妾是陛下凌波曲中的龙女,妾常常暗中为陛下护驾卫宫,实在有许多为人所不知的功劳,妾知道陛下通晓音律,尤善钧天之乐,故拜乞陛下,愿陛下屈动龙体,赐一曲乐……”玄宗在梦中抱其琵琶,随即就弹奏出了乐音涛涛,曲毕女子隐去,而玄宗醒来则得一曲《凌波曲》,可谓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也说明唐玄宗在宫廷中如鱼得水,能够很顺畅地进行音乐创作,愉悦不已。而唐代歌舞中最负盛名的《霓裳羽衣曲》与唐玄宗及梨园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传说唐玄宗宫中方士罗公远,在某年八月十五中秋时分,邀请唐玄宗上月宫游玩。随着方士桂花一点,一座银桥就直上月亮,两人信步走上,好似羽化登仙。月宫之中有华丽之宫殿,婀娜之仙女,穿着薄纱翩翩起舞,而乐曲的优美曲调则让玄宗如痴如醉,是何旋律?
方士回答说:“霓裳羽衣曲。”玄宗暗暗记下,第二日便将梨园弟子找来,按照他所记录的曲调弹琴吹箫。而西凉府都督杨进逑当时又正好进献《婆罗门曲》,玄宗觉得它与自己在月宫中所听的相符,于是将两者合编为《霓裳羽衣曲》。这一曲的来源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神话色彩,虽然其起源无法考究,然而这一曲却成为了古代音乐史上之经典,白居易这样评价此曲:“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撅、弹、吹声逦迤。”《霓裳羽衣曲》伴之以舞,何况那舞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多姿,韵情蔓延,那乐曲随舞而走,目得之为舞,耳遇之为乐,舞乐相映,相濡以沫。此曲创作完成后七八十年,仍在宫中得以全套演出,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但已不完整,宫廷中也逐渐失传。
唐玄宗的音乐贡献和他的政治修为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一位风流多才的帝王,在统治的前半段时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梨园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之基础,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对于歌舞声色的过度沉迷,造成了其统治后期出现危机。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代的经济、社会也逐渐衰落,曾经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行业也逐渐没落,玄宗晚期虽然也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然而作品不如之前的华丽、欢快,仅有如《雨霖铃》、《谪仙怨》一般的带有哀怨色彩之作。主人无心管理,梨园在安史之乱之后也只好解散,众伶人不知去向,只留下一些作品,为后人表演、传唱。
参考文献: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