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摘】元杂剧吝啬鬼形象(罗丹)

(2022-04-01 08:54:26)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文摘】元杂剧吝啬鬼形象(罗丹)
        
        吝啬一词的解释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自然吝啬鬼可以解释为某些贪婪的积聚财富而又十分吝惜自己财物,乃至违背人情事理的畸形人物。吝啬鬼形象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大名鼎鼎”,在各种人物画廊中也独显其个性。西方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吝啬鬼的形象也早而有之,并且丝毫不逊色于他们。 
        最早写到悭吝人的是魏晋时代的笔记小说。魏代邯郸淳《笑林》中的《汉世老人》堪称代表作:“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这则百来字的笑话勾勒出一个性格鲜明的吝啬的老人形象,“管理产业, 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典型的吝啬鬼贪而不用特征。 
        南北朝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更是专列《俭啬》一门。其中有人们熟知的“既富且贵”、“洛下无比”的王戎,晚上和他的夫人在烛光下“散筹算计”。他便不高兴,直到“女遽还钱,乃释然”。他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足见其吝啬。 
        到了唐有意识为小说时期,初唐张文成《朝野佥载》记载了一些吝啬鬼形象。夏侯彪发现“奴盗食脔肉,……大怒,乃捉蝇与食,令呕出之”。还有“数米而炊,秤薪而爨”韦庄,竟从自己儿子的尸体上剥下“时服”,“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
        宋元话本小说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突破,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前朝。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着重刻画了东京开封府开质库的张员外的吝啬。这个人有万贯家财,偏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他还发了几条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愿拾得物事, 四愿夜梦鬼交。”“是个一文不使的真苦人,他还地上拾得一文钱,把来磨做镜儿、捍做磬儿、掐做锯儿、叫声‘我儿’、做个嘴儿、放入箧儿。”他平日只用白汤泡冷饭吃点心。主管施舍穷汉两文钱,他眼中急得冒火。竟夺下两文钱,教众人打乞儿一顿,于是引起行人公愤。此期对于吝啬鬼形象的个性刻画和表现手法都趋于深刻。至此出现的吝啬鬼形象都未能有饱满的性格,是扁平的人物。 
        到了元朝,据明臧晋叔编的《元曲选》记载,比较出名的有《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冤家债主》的张友善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乞僧是个勤劳赚钱但“一文不使,半文不用”的人,小儿子张福僧是个只知道吃喝赌钱的。张乞僧病了,很严重,“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怎么病的呢?他有一番自道,有天在自家的当铺门前,看见个卖烧羊肉的走过,“我见了这香喷喷的羊肉,待想一块儿吃,我问他多少钞一斤,他道两贯钞一斤。我可怎生舍的那两贯钞买吃?我去那羊肉上将两只手捏了两把,我推嫌羊瘦,不曾买去了。我却袖那两手肥油,到家里盛将饭来,我就那一只手上油舔几口,吃了一碗饭。我一顿吃了五碗饭,吃得饱饱儿了,我便瞌睡去。留着一只手上油,待吃晌午饭。不想我睡着了,漏着这只手,却走将一个狗来,把我这只手上油都吮干净了。则那一口气,就气成我这病”。然后,乞僧就这样气死了。更绝的是,福僧与狐朋狗友吊唁时顺手牵走了两个杯子,乞僧又活了,他爸爸说:“孩儿,你不死了来?”他说:“被那两个光棍抢了我台盏去,我死也怎么舍得?”这般戏剧化的情节揭示了张乞僧的悭吝。 
        再看《看钱奴》中贾仁,他自道:“我平昔间一文也不使,半文也不用。”“若有人问我要一贯钞呵。哎呀,就如挑我一条筋相似。如今又有一等人叫我做悭贾儿。”别人道:“怎奈一文也不使,半文也不用。别人的东西恨不得擘手夺将来。自己东西舍不的与人,若与人呵就心疼杀了也。”有次他想吃烧鸭,走到街上,正好有一家正好烧鸭子,他上去假装要买,在烧鸭上挝了一把,恰好五个手指头挝的全是油,回到家一碗饭咂一个手指头,吃了四碗饭咂了四个手指头,一会瞌睡上来在凳子上睡着了,没想到在睡觉时被一只狗舔了一了最后一根手指头,他着了一口气,然后生病了。更精彩的在后面,生病后有次贾仁说“我往常间一文不使,半文不用。我今病重,左右是个死人了,我可也破一破悭,使些钱。”终于下了决心,却是“我儿,我想豆腐吃哩。”儿子赶忙问买几百钱的,贾仁答买一个钱的。儿子说:“一个钱只买得半块豆腐,把与那个吃?”一番讨价还价,贾仁让步,买十文钱的。因为卖豆腐的还欠他家五文钱,又因为儿子这回给足了十文,贾仁又不高兴了。儿子说欠着的五文改日再讨,贾仁则要他“问他姓甚么?左邻是谁?右邻是谁?”儿子不解,贾仁答:“他假使搬的走了,我这五文钱问谁讨?”还有他要死时,问他的儿子怎么发送他,他儿子说买个好杉木棺材与他,贾仁竟然说“杉木价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晓得什么杉木柳木。我后门头不有那一个喂马槽,尽好发送了。”他儿子说喂马槽太短放不下他这样大的身子。出乎意料的他说:“拏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咐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他儿子说我家有斧子,为什么还要向人家借,他说:“你那里知道。我的骨头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刀,又得几文钱钢”。这些戏剧化的场景深入刻骨地揭示了一个守财奴损人利己的本性和贪婪悭吝的心理。在这杂居第二折贾仁买子,他连别人卖亲子的钱都要赖掉,反而还要卖亲子给他抚养的钱,而叫替他作中间人的门馆先生替他赔钱。足见他攫取财富到了灭绝人性人情的地步。 
        在上述的两部戏里,张乞僧和贾仁就手上的油吃饭的情节几乎是如出一辙,只是人物变了,烧鸭变成了烧羊肉,吃了四碗饭,咂了四根手指头。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认为《冤家债主》《看钱奴》都是出于郑廷玉之手。据锺嗣成《录鬼簿》所载《看钱奴》为郑廷玉著。而《冤家债主》各本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都失载此目,只有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写有郑廷玉著,明臧晋叔《元曲选》和今人王季思《全元戏曲》均未记载是郑廷玉所作。因而如若确同出自郑廷玉之手,可见作者对这个套路青睐有加;若不是,似可推断这个故事如水浒故事般先已广泛传播于民间,再整理定型。 
        张乞僧和贾仁的性格特征不再是扁平,他们的性格中有着互相矛盾乃至冲突的地方,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典型,可以说是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张乞僧和贾仁的吝啬有相似之处,但是张乞僧是“披星戴月、早起晚眠”辛勤劳动赚钱,只是“一文不使,半文不用”。而贾仁似乎更多是想攫取别人的财物。同时张乞僧只是对自己悭吝,对自己的弟弟福僧很是大方。在家乞僧辛苦赚钱,福僧喝酒赌钱。分了家私后,福僧将了所分的家私如“汤泼瑞雪,风卷残云,都使得光光荡荡”,大哥乞僧见福僧是亲兄弟,将他收留在自己家中住。福僧又将大哥的家私使得没了。足见乞僧并不同无情无义只知索取的贾仁。因此值得思考的是元杂剧中的吝啬鬼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复杂性。
        元朝完成南北的大统一,结束了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导致农民们深刻地体会到钱财的得之不易,封建地主压迫剥削、高利贷等生存压力让他们尽最大可能地获取财富,节省开支,守着自己的所得过日子,并获得心理的极大满足和安全感。因而吝啬鬼们一边积聚着财富,一边又舍不得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增加这些人只会愈加吝啬,进而展现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又可悲的场景。元杂剧《看钱奴》贾仁就是典型代表,贾仁以前是一个“又无房舍又无田。每日城南窰里眠。”“吃了那早起的,无那晚夕的。每日烧地眠,炙地卧。衣不遮身,食不充口。”“我每日家不会做什么营生。则是以人家挑土筑墙,和泥托坯。担水运浆。做坌工生活度日。到晚来在那破窑中安身。”后来他变成一个十足的大商人“兀的不富贵杀我也”“盖起这房廊屋舍、解典库、粉房、磨房、油房、酒房。做的生意就如水也似长将起来。我如今旱路上有田、水路上有船、人头上有钱。那一个敢叫我做穷贾儿,皆以员外呼之。”在转变身份——从被剥削者变成剥削者之后,他当然只想着赚钱而舍不得使一文半分,因为他懂得贫困的日子实在是苦。正因此才会有买鸭挝油、狗舔指头、马槽发送、借斧断尸等一系列喜剧性场面。张乞僧更是如此,他每天披星戴月,早起晚眠的干活,赚来的钱自己不舍得花一分。想吃烧鸭结果还被气病了。这是时代经济造成的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又要攒钱不用的心理。咎其根源在于生产力不够发达,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当然在今天的中国,仍然不缺少像张乞僧这样辛勤劳动却只会将钱送入银行存起来,更甚至会有将钱就藏家中的。时代经济状况造就了吝啬鬼的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