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胡晓睛演唱的《大宅门》主题歌“由来一声笑”,慷慨激越,令人难忘
2.叙咏体——抒情式的说事
大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乡谣俗谚都有早期的文本记载,传统的说唱和戏曲的“捷径”大都是从中取材,移植改编。当代唱词的写作,因为有各种尽人皆知的经典文学艺术文本作“依傍”,也就省却了完整故事的叙述;它不以‘叙事”为主,而是择取某个叙事的“符号性元素”作为支点,天机自露、水到渠成的歌题,让明眼人一看便知人物、故事的“由头”——抒情实为主旨,精巧的陈述,只是为“咏叹”铺设平台,故称“叙咏体”。
《精忠报国》(陈涛词,张宏光曲)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断桥遗梦》(韩静霆词,赵季平曲)
呼啦啦啦,西湖的桥从中折断,雨中定情的纸伞知向谁边?爱你、想你、找你、喊你,在钱塘江雾里,我的梦,断桥遗梦,在苍茫茫的天水间!
不不不不,我不相信真爱变老,上天入地只求峰回路转。怨你、恨你、怪你、骂你,只因相思太苦,我的梦,断桥遗梦,真情欢爱胜过百年!
桥断水不断,水断缘不断,缘断情不断,情断梦不断,地老天荒,我的爱心不变!
从语言的风格来分类:
3.古风体——戏曲型的歌吟
为吻合、呼应古代、近代题材的影视剧的风格,这类风体的歌词常用传统戏曲中古诗词文句写成,语言华美、清丽、典雅、精短,富于意趣和韵味;这类唱词隐约地透射出“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戏曲情境,也就是戏曲表演独有的那种“程式化”的语感——它不仅有古诗风韵,更具古典戏曲神采,故称这类唱词是“戏曲型的歌吟”。
1981年乔羽为电影《杜十娘》所作五首插曲(黄准、吕其明曲),深得元明散曲的古典精神,笔墨简、篇幅小、意蕴深,特录二首:
《舟中琵琶》
一支琵琶一叶舟,琵琶在手歌在喉,往时只觉天地小,今日才见大江流。
锦绣衣裳金玉楼,最繁华时最忧愁,如今一旦全抛却,与君且作少年游。
长携手,天地久,到白头。问君家乡路几许,岸上灯火是瓜州。
《铃儿叮当》
铃儿叮当,铃儿叮当,原上八月好风光。风儿送着温柔,车儿载着欢畅,人儿诉着衷肠。叮当,叮当,野花儿染得马蹄香。
蝶儿成双,燕儿成双,车上人儿也成双。说不尽的温柔,叙不尽的欢畅,诉不尽的衷肠。叮当,叮当,鞭梢儿指处是故乡。
1998年问世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主题歌词采用了戏曲唱词典型的三三四句式,杂以四言、七言、六言;华美大气、从容洒脱的叙咏,把帝王之尊与平民之思,都融汇在“天地人寰”的悠悠感叹之中。
《江山无限》(邹静之词,赵季平曲)
五花马青锋剑江山无限,夜一程昼一程星月轮转。巡南走北,悠悠万事,世上善恶谁能断?巡南走北,悠悠万事,难逃天地人寰。
双辕车乌篷船山高路远;醒也罢梦也罢人生苦短。千古帝王,悠悠万事,功过自有百姓言;千古帝王,悠悠万事,难逃天地人寰。
2000年问世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主题歌,唱词写得洒脱自信、气韵飞扬——悠悠丝弦、锵锵锣鼓,胡晓睛的醇厚深沉与慷慨激越,唱出了百年大业的风云浩荡,唱出了铮铮傲骨的情义担当。
《大宅门》(易茗词,赵季平曲)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乱世风云乱世魂。平生多磨砺,男儿自横行。站住了是个人!
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这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的响;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百年风雨大宅门。
4.民歌体——
说唱型的表演
说唱艺术把戏曲的“现身中之说法”的“四功五法”,融汇在自己“说法中之现身”中——进戏出戏、插白数板、群单对应、男女唱和、戏说点赞等等,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说唱表演“范”。故而,在表演唱、小演唱、小歌舞的歌曲形式中,常常采用这类唱词的写法:
《中国功夫》(宋小明词,伍嘉冀曲)
(独)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板)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身轻好似云中燕,豪气冲云天。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刚柔并济不低头,我们心中有天地。
(板)清风剑在手,双刀就看走,行家功夫一出手,他就知道有没有。手是两扇门,脚下是一条根,
四方水土养育了,我们中华武术魂。
(独)东方一条龙,儿女似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
作者神色自如地把谣谚俗语巧妙“组装”:有板有眼、比兴连连,有声有色、点赞翩翩。传统武术,俗成说法,简洁精准的语言了无刀痕斧迹:顺手拈来、脱口而出,“行家功夫”,水到渠成。
《麻辣烫》(杨笑影词,姚明曲)
(伴)麻辣烫!麻辣烫哎,四川的麻辣烫喽!麻辣烫!麻辣烫哎,家乡的麻辣烫喽!
(独)香喷喷的火锅红又亮,热热腾腾倒海又翻江,大家围坐在火锅旁,美滋滋地吃一回麻辣 烫噻那个麻辣烫喽!
(伴)麻辣烫……
(独)张开那个嘴巴你先要有胆量,吃进那个口里心头莫要慌;面红耳赤你咽下肚噻,说不清的滋味喽你最难忘喽哟喂!(白)幺妹儿,辣得安不安逸?(众)安——逸!(白)麻的巴不巴适?(众)巴——适!
(伴)麻辣烫……
(板)四川人的乡音(麻辣烫!)四川人的幽默(麻辣烫!)四川人的热情(麻辣烫!)四川人的脾气是(麻辣烫!)
(独)刚进那个四川你害怕麻辣烫,住了那个几天你习惯麻辣烫,日子一长迷上了麻辣烫,离开四川舍不得麻辣烫噻那个麻辣烫喽!
(伴)麻辣烫……
(独)迎接那个客人吃一锅麻辣烫,火辣辣的情怀暖呀暖心房;送客吃一锅麻辣烫噻,梦里那个常把喽那四川想喽哟喂!(白)你们说,辣得安不安逸?(众)安——逸!(白)麻得巴不巴适?(众)巴——适!
(伴)麻辣烫……
(板)红红火火的岁月(麻辣烫!)有滋有味的日子(麻辣烫!)心中燃烧的渴望(麻辣烫!)大步向前的劲头是(麻辣烫!)美味中把生活是尽情享受,火锅里把人生是细细品尝,又麻又辣香味是飘向远方,全世界都想尝一口麻辣烫!
(伴)麻辣烫……哟……麻辣烫!
远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有过一阵《美食大汇唱》风潮,独树一帜的当属这首“轰轰烈烈”的《麻辣烫》:四川方言的运用、重言复唱的渲染、有滋有味的夸耀、绘声绘色的引诱,让你身临其境,不由得陷入了热腾腾、喜孜孜、食神喧哗的“麻辣烫”!“回旋曲式”A部主题的反复再现,频频点燃了“食场”的火爆,频频刺激了“食客”油然而生的兴致。
跋:
新时期以来,运用曲艺、戏曲唱词风体创作的歌词,佳作叠出:魏明伦的《十面埋伏》,梁国华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肖正民的《斑竹泪》,王健的《历史的天空》,陈涛的《霸王别姬》、《孔雀东南飞》,韩静霆的《垓下绝唱》、《梅花引》,易茗的《百年芳华》、《笑傲江湖》、《清风明月一壶酒》……
“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之际,脑海里浮现三个说唱歌手:
1990年代初,“城市游吟歌手”李春波,他正弹着吉他(为什么不是三弦呢?),纯真而忧郁地说唱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说唱着“此致,敬礼,此致,那个敬礼!”从此,大陆就有了“城市民谣”的涌流……
2001年夏,“新新民间艺人”雪村,一副很“亵玩”的样子(为什么不像韩静霆样呢?)说唱罢“那个人他不是东北人,不搭调地喊上一句“翠花,上酸菜!”没料到,这独新独特的“音乐评书”一炮走红,《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发了网络FLASH动画风潮……
2014年,王铮亮首度参加央视春晚,自弹自唱《时间都去哪儿了》,充满感染力的演绎令人盈泪,成为春晚亮点……
君若问:当下的唱词如何写?当下的说唱怎么唱?
网民答:一首歌讲述一个故事,一首歌反映一类社会现实,一首歌表达一番人生感悟;用多元化的音乐元素、用诙谐幽默的遣词造句,描述百姓生活原生态之乐衷苦衷;摒弃了干巴巴、冷冰冰,向上、向善、向美,于是,艺术就有了生命力——令闻者过耳难忘,予人们津津乐道。
于是,我又想起了陆游的“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说蔡中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