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唱词:别样风采的歌词(秦庚云)

(2022-03-13 08:48:20)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转载1】唱词:别样风采的歌词(秦庚云)
1985年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重振河山待后生》引发了“戏歌”的流行

        从《故乡是北京》说起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故乡是北京》引起轰动。也就在这一期间,阎肃与姚明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又与冯世全合作了《北京的桥》……当时的人们对这种“歌不歌、戏不戏、曲艺不曲艺”的音乐形式,先是新奇,再是激赏,后是流播——佳作叠出,腕们热唱,百姓跟腔,真可谓“京腔京韵自多情”!
        新时期“京腔京韵”的流行,它的前奏则是由《重振河山待后生》引发的,这首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1985年由该剧导演林汝为作词,雷蕾、温中甲作曲。五、七言句式的唱词,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著名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演唱——穿越时空的张力、苍凉劲拔的诉说、荡气回肠的行腔,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被笼统称为“戏歌”的歌曲,是用曲艺音乐(如京韵大鼓等)、戏曲音乐(如京剧音乐等)作素材来谱写的歌曲。歌词在创意之初,就瞄准了曲艺唱词和戏曲唱词的句式、语感、风格等诸多特点,吐字行腔、抑扬顿挫,是作了许多“推敲”的。
        《唱脸谱》: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Peking 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哇呀……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妖魔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极佳的角度:具有符号性的“脸谱”;十种“颜色”:洗练概括了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五个“一”:一气呵成了美轮美奂的咏叹。此词有段小插曲:第三段词开头原来是“紫色的天王神通大”,作为分节歌,套上音乐唱起来倒字,“神通大”变成“甚痛打”了。经过词曲作者切磋推敲,才有了现在的“紫色的天王托宝塔”——它不仅圆了腔、正了调,而且形象更具体、人物更生动了。 
        时尚“戏歌”是有文化传承的,往前追溯60年代初期和中期:最有影响的独数弹词开篇式的《蝶恋花·答李淑一》(XXX词,赵开生编曲);广有影响的有《gm熔炉火最红》(朱田词,程化栋、张石露、陶嘉舟曲)《千万个雷锋接班来》( 章明词,杨庶正曲》、《新货郎》(秀田、郭颂作词编曲)、《新人新事出在新国家》(魏宝贵词,求伶、朴林曲)等。 
        如果再往前追溯,当代最早的“戏歌”,出自唱着陕北《翻身道情》晋京的那批音乐工作者笔下:50年代初期的《王大妈要和平》(张鲁、许文词,张鲁曲)《晋察冀一个小姑娘》(赵洵词,徐曙曲)、《平汉路小唱》(贺敬之词,张鲁曲)等等,那是刚解放时的流行歌,是笔者这一代上幼儿园、读初小听过的歌,老胶木唱片传留下来的歌,在《中国唱片歌曲选》(1955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保存的歌,算得上是“骨灰级”的“戏歌”了。
        通观这些五六十年代的“戏歌”,它们的音乐大多是用地方曲艺音乐作素材(也有用地方戏曲作素材的),而且大多是“有板有眼”的,是地方特殊鲜明的“板腔体”音乐风格。它们的唱词顺应了曲艺、戏曲的说唱风格,既有口语方言入词、活泼风趣、通俗上口的特色,又有古朴典雅,改诗入唱的灵动;多用“赋”的手法,侃侃说来,娓娓道来,叙事性强——这诸多特点的唱词,就是别样风采的新歌词。 
        曲艺风和戏曲风的唱词 
        曲艺又叫说唱(北京过去一本著名的曲艺杂志就叫《说说唱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萌芽于汉,活跃于唐,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南宋诗人陆游在宁宗元年(1195年)在《小舟游近村》中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说蔡中郎。”可见草根百姓对说唱艺术的喜爱。说唱艺人穿村过寨、冲州撞府,最后在城市里扎下根来,在“百戏杂陈”(多为曲艺)的宋代,北宋之汴梁(开封),南宋之临安(杭州),都留下了生动的文字记载。 
        曲艺分为四大类:鼓曲类、评书评话类、快板快书类、相声类。这第一大类的“鼓曲类”又包含七个小类:大鼓类、渔鼓类、弹词类、琴书类、牌子曲类、杂曲类、走唱类。各种风体的唱词,均孕育滋生在小类的摇篮里。 
        曲艺和戏曲是中国艺术的两枝奇葩。戏曲艺术虽然比说唱艺术成熟得晚一些,但它与说唱艺术是互为源流、互相依存、互相借鉴的。说到这二者的关系,人们首先会想到唐代的“参军戏”,它虽称为“戏”,却又有较多的曲艺元素,尤其是与相声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戏曲和曲艺都是擅长叙事,但戏曲属于“现身中之说法”的人物扮演方式(扮演故事),曲艺属于“说法中之现身”的故事叙述方式(说唱故事)。戏曲和曲艺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但这种“相反相成”的特点,形成了二者相互依存、借鉴的渊源关系。
        比较典型的是东北的“二人转”——成形于清末的“二人转”,是在“东北大鼓”的基础上,吸收河北“莲花落”而成型的。它属于走唱类的说唱,这种类型的说唱有“单、双、群、戏”四大类:“单”是“单出头”,“双是“二人转”,“群”是群唱、群舞、坐唱等,而“戏”则不属于曲艺,是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拉场戏,属于戏曲,它反映了戏曲和曲艺之间的血缘关系。二人转后来“变身”了——1959年成了中国当代唯一的新剧种“吉剧”。 
        说到二人转,自然想起了1996年“春晚”的音乐小品《过河》(崔凯词,李海鹰曲,潘长江、阎淑萍演唱):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荡起层层的波,妹妹何时让我渡过你呀的河? //哥哥你要把河过,先要对上妹妹的歌,不问花儿为谁开,不问蜂儿为谁落,问你可知我的心,为啥要过我的河?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荡起层层的波,妹妹何时收下我的心一颗?//哥哥你要把河过,等到太阳西边落,春风吹着船儿摆,已经打开心头锁,妹妹愿作渡哥的船,让你飘过我的河。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燃起红红的火,妹妹快快让我渡过你呀的河。//小船悠悠水中过,划开河面层层的波,采一朵水莲花,妹妹送哥哥,悄悄话儿悄悄说,甜甜蜜蜜洒满河。 
        它虽然时髦地标为“音乐小品”,当时很多观众却感觉:这不就是“二人转”吗?岁月逐渐遗忘了那些个道白,留下的是沙里淘金的中心唱段——它是用说唱风格写成的“表演唱”、“小演唱”、“小歌舞”。唱词浅显直白,比兴风趣,它的乡土风味、艺术心理、男女之情,都是乡土中国的生动写照。它与“妹娃子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的《龙船调》(周叙卿收集整理),均是“慧黠而知文墨”的乡村民谣。 
        说罢曲艺风的唱词,再说说戏曲风的唱词: 
        一是“剧”与“戏”有些不同。戏剧是个统称,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影视剧、戏曲等剧种。戏曲一般都是较为古老悠久的剧种,按照音乐曲调、语言、流行地域的不同,传统的戏曲可分为国剧与地方剧,如京剧与越剧、豫剧、粤剧等。地方剧又有大戏与小戏之说,一般省的大戏都习惯称为“剧”,而地县小戏则叫作“戏”,如徽剧——黄梅戏、湘剧——花鼓戏、赣剧——采茶戏等。仅就以上三对地方戏曲而言,近三十年来的感觉,“剧”不如“戏”生气勃勃,也不如“戏”红火兴旺,原因很多,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戏”的草根性强、受众多;“剧”的传统味重、受众少。 
        二是“剧”与“戏”的唱词有些不同。尤是广征博蓄、炉火纯青而历久弥新的京剧,它的音乐唱腔多为比较成熟的“板腔体”,故而要讲究“唱词格律”(二二三、三三四、三四三、三三三等)。而“戏”,尤是地方小戏,它的唱腔多为来自民歌小调的“曲牌体”,讲究七言为主的“唱词格律”,还喜欢用衬词来添彩润色。再就是语言,京剧的道白(韵白、京白、苏白)讲究古风古韵,与它的唱词共铸成古典型,有城市的、文人的典雅风韵;而地方小戏道白常用方言土语,也常用“合乐数板”,它的唱词多是民歌型,有乡村的、草根的俚俗情味。 
        在当代舞台展示戏歌,力避的是“高台教化”,追求的是“活色生香”——若想把唱词得油然生趣、活络灵通,可走“俚俗”的乡野小径,用“戏”(尤是小戏)的词句元素易得“土色土香”;若想把唱词写得仪态有致、气象万千,可走“典雅”的车马大道,运用“剧”(尤是京剧)的词句元素易得“古色古香”——总之,声色俱佳,气韵袭人,有“角色感”,戏歌则成功在握。 
        唱词的几种类型 
        千百年来,曲艺、戏曲的唱词与民歌、古典诗词曲无不处在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进程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个常态。可以这样说:按照歌曲体式(体制、规格、模式)的规范所创作的各类风体的唱词,也就是别样风采的歌词。
        成千上万种曲艺和戏曲的唱词,尽管有许多共性,但唱词风格类型却是千变万化的。不说音乐的融汇创新,也不说表演的重塑再造,单从文学考量的面上,对唱词的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来辨识、体认,大致可分为两类四种: 
        从叙事的比例来分类: 
        1.叙事体——叙事式的抒情 
        大量篇幅用来说唱故事:交代背景、穿越流程、铺展情景、描摹心理、刻画细节,收篇用一两句唱词“点赞”人物作结。如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王芳”演唱的《英雄炊事员活捉美G佬》(刘炽词曲)。又如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木兰从军》《牛郎织女》《孟姜女》《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系列作品,是颇具民族新歌剧唱段风格的叙事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倚窗望明月,仰天长叹息。昨夜见军帖,边关军情急,军书十二卷,催我爹爹出征去。 
        爹爹年衰迈,难耐北风寒,木兰无长兄,谁人去征战,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忽见墙上龙泉剑,胸中豪情逐浪翻,乔装男儿跨战马,替父从军替父从军走边关。
        旦辞爹娘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挥剑挽强弓,踏踏马蹄疾,将军百战多,碧血染旌旗。
        塞上风烟平,战地野花香,春风迎故人,木兰还故乡。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
        千秋赞歌唱英雄,木兰从军美名扬。 
        自汉时,长篇叙事诗大都走到汉魏南北朝的新民歌——“乐府歌辞”里去了。说唱以及戏曲在唐代的萌兴以及后来的发展都与“乐府歌辞”有关——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胡笳十八拍》等长篇叙事民歌,只要稍作改动,都可以用说唱的曲调来演唱,而叙述的故事,往往又成了戏曲的蓝本。京韵大鼓、弹词开篇等许多说唱形式都有据《木兰辞》改编的曲目,笔者曾比较过多种版本,惟刘麟编写的《木兰从军》是最出色的,这大概是博采众长、运思良苦、后来居上的缘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