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长生殿》剧本赏析(郭子君)

(2022-06-18 09:29:36)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转载】《长生殿》剧本赏析(郭子君)

        《长生殿》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其文辞优美,书写古今至情、兴亡之叹,寄托了作者的感慨悲思。《长生殿》一剧兼备四个特点,把人世的悲欢离合隐在历史的兴亡之叹中,兴亡又为爱情张目。将李杨两人之爱与王朝倾覆互写,不仅爱情不再小气、愈见宏阔,而且历史不再冰冷、有了温度,史与情相得益彰。乱离人的情分两处,在齐福比天的皇帝妃子身上,更见可怜,忉利天宫永为夫妇的良缘又比王朝的盛衰兴替更为恒久。 
        洪昇在浩渺的历史文化素材中偏偏选择了李杨爱情,以其情辞之美,悲悯之怀,一路歌哭,任由忠奸之叹,兴亡之叹,美人之叹,风骨之叹,至情之叹,无常之叹,在天上人间地府来去,把自己的爱情观、历史观、世界观、宇宙观倾注在五十出戏中。作为一个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冷眼者,却心肠极热地把一个无数文人骚客写尽了的题材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
        《长生殿》的魅力首先体现在至情方面,在《长生殿》中,洪昇采取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痴情女子取得李隆基专一爱情的过程。作者创作的本意更多的是要表现李杨之间这种真诚笃定的爱情,并由此宣扬具有进步意义的爱情理想。洪昇让李杨的爱情经历了情滥、情专、情溺、情败、情悔、情伤、情圆的发展过程,曲折中体现了他们真正的爱情。李杨二人的爱情最开始纠结在两人与周围人的关系中。“禊游,傍讶、献发、复召”几出写唐明皇虽宠极了贵妃,但时有动摇,生出旁支,宠幸虢国夫人和梅妃,致使杨贵妃心生妒忌。通过梅妃,写杨妃怨女之情。而后,李杨在“定情”一出中许定终身,希望能够相守一世,浓浓的情意,化也化不开,既缠绵悱恻又委婉动人。
        “闻乐、制谱、舞盘”几出,写贵妃制《霓裳羽衣曲》,贵妃献歌,明皇玉笛和之,这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使两人感情更进一步!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杨玉环不俗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才能。李杨之间有着更多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和欣赏。在这里,作者把两人的爱情升华到了精神和艺术的层面,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魅力,最后一步步积淀为成熟、深沉的真爱,这是作者至情观的展现。“冥追、闻铃、情悔、哭像、神诉、仙忆、见月、改葬、雨梦”等出写两人在外力的压迫无奈下,肠回百折诉衷肠。或诉于他人以表初心,或诉于自己以遣忧怀。昨日之胜景,今日之凄凉的对比,昨日之宠极恩爱,今日之玉人何在的反衬,都在戏剧的冲突和张力中读之摄人心魄。杨贵妃虽为君死,不曾怨君。唐明皇虽是独生,深深愧悔。一个想钗盒续前缘,一个想誓盟更惭愧。由此可以看出,李杨之间的生死相思之情更加感人肺腑,其情真意切可谓异于常人。“哭像”一出,明皇感叹“我当时若将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这种后悔和假设是更深的歉意。“恨不诛他肆逆三军众,寄汝含酸一国殇”,这种看似迁怒他人的愤怨,是更深的无力和自责。“寡人与你同穴葬,做一株冢边连理,化一对墓顶鸳鸯”,这种只愿同死,不愿独生,抛弃生命也要相守的愿望是爱到精诚时唯一的选择。这时的感情已不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定思痛,是闻者为之动容,神仙亦来相助的千古之爱。 
        洪昇还原的是一个真实帝王的心理世界,面对爱人死在自己面前,他的痛苦、无助和孤独比之常人更甚。因为当帝王的身份压来时,一朝天子,千古忍人的一幕只会让他更觉耻辱和羞惭。也正是因为杨贵妃的理解和懂得,所以即便身死,亦无所怨。在男权社会,虽是两情相悦的帝妃之恋,女人也往往会沦为爱的附庸,杨贵妃之死打破了尊卑,也打破了世俗间的一切桎梏,为了真正的爱情,她情愿牺牲一切。作者让他们在现实的世界中经受了各种曲折和磨难,使他们尝尽了世间的各种悲哀和心酸,最后让他们在月宫中重圆。 
        《长生殿》的第二大魅力是结构缜密,场面壮丽,设置精心,有戏剧的回环,但绝不突兀,铺垫自陈,娓娓道来。《长生殿》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是不一致的,前一部分是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鼓吹真情。两者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长生殿》长达五十出,李杨爱情与安禄山谋反各为一线。而两条线中各有枝节。安禄山一线有“贿权、疑谶、权哄、合围、侦报、剿寇、刺逆、收京”几出。李杨爱情以钗盒盟言为线,写“定情、情、别情、守情”。吴仪一点评道:“钗盒自定情后,凡八见。翠阁交收,固宠也;马嵬殉葬,志恨也;墓门夜玩,写怨也;仙山携带,守情也;璇宫呈示,求缘也;道士将寄,征信也;至此《重圆》结案。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杼以成之。”
        同时,又有尸解、神诉、怂合、觅魂、补恨引人道士、牛郎、织女、嫦娥、土地神助情节展。“冥追、情悔、仙忆”几出独写杨贵妃的自语自伤,“闻铃、哭像、见月、改葬、雨梦”几出独写唐明皇的自悔自叹。而“进果、献饭、骂贼、看袜、尸解、弹词、私祭”几出隐在王朝存亡与爱情辗转之间,看似闲笔,实则或铺垫、或侧写、或全景式概览,无一处闲笔。“进果”一出(为杨妃献荔枝)铺陈在安禄山叛变之前,实写天宝年间激变已成必然。“骂贼”一出,用雷海清之 口,骂出张着口将忠孝谈,翻着脸把富贵贪的食禄之人。用雷海清之死,表达了自己的忠孝节烈观。“弹词”一出,借伶工李龟年把天宝遗事谈。作为一个兴亡之叹的见证者、凭吊者,冷眼看
尽,又悲慨万端。他从贵妃如何进宫、贵妃容貌、皇帝如何对待,《霓裳羽衣曲》的制作、渔阳兵变、贵妃香消玉殒、长安兵火之后光景及自己的身世一一对众人道出,做了全景式的概览。“私祭”一出,永念二宫女(也是见证当年帝妃爱情、宫廷繁华的局外人)入道,又遇李龟年道场避
雨,互提梨园旧事和秦虢二夫人之死,把这场历史见证者们的去处都一一作了了结。或身死或去国,无一人存完身,使悲凉之感,不独为李杨之爱情,更为历史、人事的繁华不再,个人无力的断梗飘蓬。“看袜”一出借行人争相一睹贵妃遗袜,反衬当年宠极一时的情状,更显古今一奇女子可怜、可爱、可悯、可悲之处。借众生之言辞,感慨“可惜了绝代佳人绝代冤,空留得千古芳踪千古传”。其结构细密,情节曲折,组织相当严密,场面安排上轻重、冷热、庄谐参错,都是作者匠心经营,从而将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艺术的新高度。 
        第三,《长生殿》的悲感之美。有学者指出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总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没有争议的是,中国的戏剧作品并不缺乏悲感,而且这种对悲感的展现和渲染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这种悲感并不着力在一个悲剧的结尾,它往往在戏剧叙事和发生的过程之中,大团圆的结局并不能消减悲感本身的力度。就《长生殿》来说,忉利天宫的永结良缘并不能消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喟叹。 
        “惊变”一出,即将成为阶下囚的唐明皇,仍念及贵妃玉体受累,“寡人不幸,遭此播迁,累他花容月貌,驱驰道路,好不痛心也”!巨大的外部压力如黑云压城而来,阻隔了二人耳热正酣之情。一人生,一人死,使二人想爱而不能。“埋玉”一出马嵬坡兵变,众军逼赐死贵妃。明皇叹:“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现放着一朵娇花,怎忍见风雨摧残,断送天涯”。“一朝天子竟成千古忍人”。赐死前,贵妃仍对高力士言:“我死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为我转奏皇上,今后休要念我了”,“金钗一对,钿盒一枚,是皇上定情所赐,与我殉葬”。杨贵妃面对赐死,无一丝怨恨之
意,经由生死的历练和摧折,她已由一个会争风吃醋、骄横耍性的小女人成长为一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可叹可怜可敬的豪杰般奇女子。同时,也表现了李杨经历了爱的波折达到了感情的诚挚,造成了这样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马嵬之难以后,作者也煞费苦心地处理杨玉环的形象,强调了她死的价值,并通过她的自我谴责表示她的悔悟,在此基础上,又竭力地渲染了她对李隆基的痴情,这样一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情的悲感之美。至此,洪昇不仅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 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而且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而这一点在当时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因其深刻的悲感之美,才使作品更动人心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和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使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成为众望所归。但中国文化对宇宙、无常的人生哲学的高度认识又使得这种对悲感的体悟及其深切。因此,悲感的过程和团圆的结局正是中国文化、文学的一张一弛。艺术的张力和文学家的思想底色也在这一张一弛间演绎。 
        《长生殿》作为一部伟大的戏剧,任何一篇评论都不足以涵盖其所表达出来的味道,只有通过一次次地细读文本,才能感受到作品穿越古今的魅力。
        参考文献: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