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派——书写梨园传奇(1)|麻雯

(2023-05-01 21:51:18)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谭派——书写梨园传奇(1)|麻雯

        谭门七代
        京剧历经200余年的风雨变幻,各个门派争奇斗艳,尽显芳华。梨园界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故事,如同大海中的浪花般连绵不绝。谭派以其独特的身姿屹立其中,从创始人谭志道算起,已逾150年。谭门七代专工老生,皆出自一门一姓。在京剧界绝无仅有,历久弥新,光彩夺目,俨然一个传奇。
        京剧老生鼻祖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
        晚清时期,徽班与汉调进京,形成乱弹,所谓“两下锅”。真正的京剧,无论唱、念、做、打还是创作、服饰等,到了谭鑫培身上,才逐步完善,是谭鑫培将京剧规范化、定型化。也就是说,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
        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的京剧艺术流派,不仅在当时形成了“无生不谭,无腔不谭”的局面,此后的老生行当包括周信芳高庆奎言菊朋杨宝森奚啸伯等人,也以“谭派老生”“谭派正宗”为号召。
        谭志道:谭门始祖
        1853年时,因太平天国武装起义,湖北江夏成了太平军和官军“拉锯战”的战场,民不聊生。谭志道偕妻及子鑫培,由水路乘船先至天津一带“跑帘外”(即农村乡镇之草台戏),后辗转进入北京。
        谭志道原是票友,唱的是家乡非常流行的汉调,后来下海成为汉剧演员,主唱老旦,兼演老生。他的嗓音高亢华丽,犹如鹨鸟(俗称“叫天子”)鸣叫,遂得“谭叫天”之艺号。来京后,改唱京剧,入程长庚的三庆班。
        谭鑫培:伶界大王
        谭鑫培深得父亲的遗传,有“小叫天”之美誉。他继承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前辈的艺术,尤其是受到上海老生演员孙小六(孙春恒)的启迪,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开“韵味派”之先河,将京剧老生艺术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谭鑫培创立了京剧中的第一个门派“谭派”,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前贤。在当时的北京,他有“伶界大王”的美誉。
        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皆由谭派衍生而来。
        1905年,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市井百姓,都在赞叹“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谭小培:承上启下
        谭小培继承祖上衣钵,专工老生,嗓音苍凉醇厚。1919年,谭小培与杨小楼、尚小云和白牡丹(荀慧生)赴上海演出,大受欢迎,从此“三小一白”享誉大江南北。
        上世纪30年代之初,北平报纸上发表过一幅谭门祖孙三代的漫画,轰动一时。画面上中间为谭小培,上首为其父谭鑫培,下首为其子谭富英。谭小培对谭鑫培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又回过头来对谭富英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谭小培看了之后毫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
        谭富英:四大须生
        在父亲谭小培和老师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酣畅淋漓,朴实大方,技艺大进,他的演唱被人们称为“新谭派”。他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成为“四大须生”。这是谭氏艺术长河中的又一次高潮。
        谭元寿:京城首席老生
        1938年,谭元寿入富连成科班元字科,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1945年结束科班生活,曾为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的班社。
        谭元寿全面继承了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表演,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京剧老生。在《沙家浜》里扮演郭建光,使谭元寿享誉全国,成为一代经典。
        谭孝曾:老生典范
        1949年,谭孝曾出生时,曾祖父谭小培还健在。谭元寿为儿子取这个名字,意为希望他孝敬曾祖父。谭孝曾师从王少楼、杨菊芬等学习老生戏,从诸连顺、徐元珊等学习武生戏。1958年从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后,又得到祖父谭富英、父亲谭元寿的亲传。他嗓音高亢宏亮、扮相清秀、台风潇洒,且文武兼备,颇具谭派神韵。
        如今,谭孝曾是北京京剧院的当家老生、九大头牌之一,是一位具有前辈典范的演员。
        谭正岩:梨园新星
        谭正岩1979年生人,毕业于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师从钱荣顺、张庆良、李少祥、王志连、李金声、白元鸣、曲咏春等老师,学习文武戏。2004年,以一出《杨再兴大战小商河》摘取了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红梅大赛金奖。2005年在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以《定军山》《战太平》两剧荣获金奖。
        风华正茂的谭正岩抵挡住了名利的诱惑,放弃了从事影视行业的机会,一心要做“谭派老生的忠实守望者”。

谭派——书写梨园传奇(1)|麻雯
谭门五、六、七代: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

        谭孝曾:“谭”字重千斤

        一个“谭”字,对于谭孝曾来说,又何止是千钧之重。身为谭门后代,谭孝曾的身上既笼罩着无比的荣耀,又承载着无尽的压力。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他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传承谭派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生之年,他将致力于这项事业,不仅仅是为了家族本身,更关系到整个京剧的发展进程。
        虽然从谭派中又发展出诸多流派,但谭派仍旧是京剧中的主干,影响深远。“比如‘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的唱段,将近200年来,甭管是什么派别,主旋律都没有变。只是各个流派在某一句或某个词上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各自流派的风格,把腔稍微改一改。”谈起高祖谭鑫培,谭孝曾充满了敬佩,“他的艺术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认为应该把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京剧艺术的贡献提升到‘谭鑫培艺术体系’的高度”。
        谭派的唱腔
        在“时尚黄腔喊似雷”的京剧形成初期,唱腔艺术崇尚高直响亮、气势酣畅。而谭鑫培创造性地采用“云遮月”的嗓音,将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古朴。
        “高祖谭鑫培集诸家之长,在唱腔上打破传统局限,吸取各种行当、多种曲调的唱法,大胆创新。”对于谭孝曾来说,谭鑫培像一座永远不能企及的高峰。正是高祖的“虚怀若谷”和“融会贯通”,谭派才能屹立于世。
        据1943年出刊的《三六九画报》载:“谭鑫培演戏……最特长者,即其腔调变化多数。其腔调有西皮腔转用于二黄腔者,有由二黄腔转用于西皮腔者,有借用于青衣腔者,有借用于小生腔者,有脱化于秦腔者,有脱化于大鼓腔者……”
        谭鑫培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将不同人物的感情刻画得极其到位。《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杰作。
        由谭富英创立的“新谭派”则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格。“我的爷爷谭富英吸收了谭鑫培、余叔岩等前辈的长处,结合自己嘹亮宽广的嗓音,将余叔岩在演唱中的一些‘擞音’简化成‘立音’,节奏更加紧凑。逐渐形成了洒脱明快的艺术风格。”谭孝曾如是说。
        汪曾祺先生曾在《马谭张裘赵——中国京剧院五大头牌》中描述过谭富英的“唱”,写得分外贴切精彩:
        听谭富英听一个“痛快”。谭富英年轻时嗓音“没挡”,当时戏曲报刊都说他是“天赋佳喉”,底气充足。一出《定军山》,“敌营打罢得胜的鼓哇呃”,一口气,高亮脆爽,游刃有余,不但剧场里“炸了窝”,连剧场外拉洋车的也一齐叫好——他的声音一直传到场外。“三次开弓新月样”“来来来带过爷的马能行”,同样是满堂的采,从来没有“漂”过。一说京剧唱词不通,都得举出“马能行”,然而《定军山》的“马能行”没法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漂亮的花腔,“行”字是“脑后摘音”,改了即无此效果。
        谭派的人物塑造
        “现在学习谭派的人相对较少。”谭孝曾坦言,原因是谭派对演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高,综合唱念做打舞于一身。他对两位师弟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张克和上海戏曲学院副院长王立军赞赏有加:“张克最初学的是杨派老生,在全国已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仍孜孜不倦地追求。王立军也如是,他从前以武生为主,但他对老生情有独钟,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谭派之难,谭孝曾深有体会。不但要具备一副好嗓子和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在塑造人物方面要有“灵性和悟性”。高祖谭鑫培一生中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著名票友陈彦衡曾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塑造人物切忌‘一道汤’,应当是一人千面。很多中青年演员容易走入误区——不是在演人物,而是在演自己。原因是底蕴不够深厚,缺少名师指点——不只是有‘名’,而且要‘明’白。希望青年演员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戏,沽名钓誉要不得。”谭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而父亲谭元寿塑造的《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同样是京剧历史上的经典,当时无人能替,谭元寿一直是一个人扮演。“样板戏的塑造之所以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必须选择拥有几十年舞台经验的演员去塑造,需要演员具备深厚的传统京剧艺术基础。”谭孝曾介绍说,“塑造现代戏的人物离不开传统戏的基础。唱,基本上以谭余派为主,高亢激昂,体现英雄形象;打,一招一式都是传统戏的身段,拉山膀,起云手、踢腿……都是从传统戏‘化’过来的。如果没有一定传统戏的基础,其表演就是话剧加唱;没有京剧程式化的动作,塑造出来的人物是硬邦邦的。通过样板戏就能看出传统戏的根基有多深。”
        京剧是口传心授的艺术
        “京剧是口传心授的艺术,没有老师手把手教、一点一点抠,是成不了角儿的。跟录老师(录音机、录像机)学戏,丧失了原汁原味。”谭孝曾一再强调口传心授的重要性。“传帮带”是京剧的传统,举例来说,谭鑫培亲自带出了杨小楼、余叔岩等名家,建国以后,北京京剧院有马、谭、张、裘四大头牌教授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等人。如今,在北京京剧院举办的“传承之旅”全球巡演中,谭孝曾等“九大头牌”继续带领青年演员走向成熟。
        父亲谭元寿为谭派的传承倾注了一生心血。谭孝曾的二位师弟张克和王立军都感到非常幸运,他们在80年代拜谭元寿先生为师,正赶上先生“最棒的时候”。当时,谭元寿先生正活跃在舞台上,能够观摩先生的演出并得到他的指点,令两位学生获益匪浅。“父亲对他们二人特别疼爱,只要他们有演出,父亲必到现场‘把场’。我和儿子有点滴成绩,或者徒弟们有了进步,老爷子发自内心地高兴。”谭孝曾笑着说。
        如今,《定军山》《打渔杀家》《失··斩》《战太平》《阳平关》《将相和》《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等谭派剧目仍是各大剧团的老生重头剧目,常演常新。可见谭派的魅力在新时代里光芒不减。
        “谭”这个姓氏可以见证中国京剧的发展。身为谭门之后,传承二字永远是重中之重。如今,谭派弟子大约有20人左右,我们谭家人承载的压力和责任更大,观众对我们的期望值很高。尤其是对我儿子,都希望他能更好地继承谭派艺术。可是谈何容易,不付出行吗?大家只看到舞台上的辉煌,没有看到背后的艰辛。只有加倍的付出和磨砺,才能达到观众的要求。”
        2011年11月,上海戏曲学院成立了谭鑫培艺术研究室;2012年,谭派艺术发展促进会在天津成立,谭孝曾出任会长;由谭孝曾发起,位于武汉,占地面积3600亩的谭鑫培公园也在积极建设中。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谭家人和谭派传人的坚守下,谭派艺术势必会迎来一个更加明朗的未来。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做点实事,为师兄弟们创造机会,为儿子多铺铺路,更顺畅地发展。”谭孝曾朴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愿望,“我们谭派弟子特别团结,每次搞活动,只要老爷子或者我一句话,全部到场。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