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旦现实困境的必然性探析(摘录)|韦强

(2023-04-09 22:22:12)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男旦现实困境的必然性探析(摘录)|韦强
    
        中国古典戏曲孕育中出现的男旦,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但近几十年来,男旦一直呈现衰微落寞之势。及至当代,男旦演员更是寥寥无几。毕谷云、沈福存等老一代男旦均已年过八十,而能够接班的中青年一代,只有胡文阁、杨磊、牟元笛等等寥寥数人。不仅男旦人数极少,男旦表演的关注度也早已降至冰点。因此,不少学者、艺术家对于男旦的衰落甚至绝迹表示担忧,希望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保护,复兴男旦的繁荣。然而笔者认为,人为的强制措施,是徒劳无功的。在当代,动用资金、行政、项目手段对濒危民族艺术进行保护是一种常用手段,本质上亦是好事。但是每个艺术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并非所有艺术都能通过人为保护就不再衰亡。笔者认为,男旦作为中国历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艺术形态,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它根植于畸形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而它的艺术属性也与现代价值体系、生存模式、审美观念格格不入,因此衰败是有必然性的。
        从历史考察可以看出,男旦产生于畸形的社会形态,同时又涉及性别置换这一特殊形式,因此男旦和其他传统艺术相比具有特殊性。除了本身艺术性的一面外,同时附带很多负面现象。所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它始终是伴随争议的。而到了当代,男旦的衰落更为彻底。
        男旦在当代的衰落甚至消失,是因为它和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生存模式、审美观念有很多冲突之处。
        第一,上文已经谈到,男旦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因为女人地位低下,常常被官方排斥到戏园之外,这才有了男旦风行的机会。而在现代,男女平等,女人可以自由的从事戏剧、影视表演,再也无须男人扮演女人。因此也就很少再有男人愿意专门扮演女人。
        早在民×时代,男女平等思想开始普及。1931年,北京戏台恢复男女合演,女演员人数迅速增加。虽然正值男旦的高峰时期,但女演员的大批出现已经对男旦构成了冲击。女演员对男旦的冲击,首先,观念上的冲击。女人能够饰演旦角之后,男旦再饰演旦角,性别反差会格外明显,观感不自然。连程砚秋都曾自我怀疑:“我不能再演国剧了,因为男扮女的戏演起来究竟不像样。”其次,坤旦在艺术上也开始冲击男旦。可以男女同台之后,梅兰芳、程砚秋都招收了大量女弟子,女旦的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民×时,雪艳琴、章遏云、碧云霞都是红极一时的坤旦,侯玉兰、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则可以和“四小名旦”争鸣。而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男旦寥寥无几,但优秀的坤旦依然层出不穷。可以说,坤旦的崛起,极大的挤压了男旦的空间。因为在现代社会,男旦较之女旦的优势已经大为减少。男旦相比于女旦,肺活量大,底气足,因此被认为在唱腔上有优势;同时,男旦的艺术寿命也被认为比女旦长。但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医学水平的进步,女子在生理上的劣势已经可以得到极大弥补。通过训练和养生,女旦在唱腔、艺术寿命上同样可以不比男旦差。
        有人认为,男旦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男人对女人的观察往往比女人自己更为细腻,男人也更为懂得男人对女人的审美,因此男人往往比女人更能演绎女人的美。事实上,这本身还是一种封建思想在作怪。如今早已不是古代,必须服从男人的视角。如今的观众男女皆有,已经不必再以男人对女人的审美来进行表演。何况,如今戏曲演出基本以古典剧目为主,所演人物都是杜丽娘、崔莺莺、穆桂英等古代女性,当代的男子已经失去了从现实女子中寻找其美学来源的基础。事实上,旦角的艺术积累已经相当丰厚,如今无论男女,都主要是从固有的艺术经验和模式中进行学习和表演。所以,以往男旦所具有的优势,几乎消失殆尽。
        男旦的优势减少,而女子与生俱来的女人特性则是男人无法具备的,所以此消彼长,从长远的发展规律来看,坤旦取代男旦占据戏曲舞台的女性角色的中心是历史必然。
        第二,男人若想扮演女人,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有的男旦为了能够塑造出惟妙惟肖的女性形象,台下经历各种违背男性属性的训练,力求使自己在生活中亦女性化。《侧帽余谈》中,就记载了男旦为了表演女性角色而经受的各种艰辛的训练:“凡新进一伶,静闭密室,令恒饥,旋以粗粝和草头相饷,不设油盐,格难下咽。如是半月,黝黑渐退,转而黄,旋用鹅油香胰勤加洗擦。又如是月余,面首转白,且加润焉。”由此可见,为了使体貌特征酷肖女人,男旦必须挨饿、吃粗粝、抹药水。而且男人为了表现女声,还需要练习假嗓。这些苦功,都是需要从小练起。明清时代,男旦都是从儿童时代接受全职、专门的训练。而当代人,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少有人能够再去从事专职的男旦训练。而且,男旦培养不仅需要进行声音、形体上的硬功训练,还必须揣摩女性心理,模仿女性情态,对于男性的心理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当代青年人普遍不愿从事于此。
        第三,男旦所代表的审美观念与现代社会追求的美学观念相左。早在民ד四大花旦”红极一时之时,鲁迅就对男旦表示过鄙夷和不屑:“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鲁迅此意,无疑是对中国古代崇尚阴柔、俗媚、娇弱的审美观的厌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推崇勤劳、坚强、独立的国民性。男人以阳刚为美,当然不可能再去扮演女人。虽然出于对梅兰芳等老艺术家的尊重,对于男旦艺术持保护的态度,但是戏院已经不再招收男旦,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男旦开始衰落。及至当代,虽然受到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出现了一定的扭曲、衰退,但是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继续推崇坚强、阳刚的品质将是男性美学的主流,而这一美学属性和男旦的美学属性无疑是不相容的。
        第四,影视的高度发达,使得男旦的表演空间压缩。男旦高度依赖于戏曲和舞台的表演,他必须面敷粉黛,演唱坤腔才能表现女性形象。而依靠全面化装、演员配音的影视显然无须男旦。就传统戏曲的本身,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所以男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第五,现代题材的戏曲表演中,男旦也无生存空间。当代戏曲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戏曲的新剧目与新创作。戏曲工作者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如果一味地演出《西厢记》《牡丹亭》等古代剧目,不与当代生活结合,戏曲将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前景。于是近些年,大批表现当代人物与生活的戏曲作品纷纷出现。而表演现代生活题材的剧目,就要抛弃既往的服饰装扮,根据当代的服饰进行戏服设计和脸谱敷画。而一旦以现代人的着装体系演戏,男旦便更无立足之地,因为古代的长袍衣冠可以给予演员外形特征的掩护,而当代男女衣饰分明,也没有冠帽作为遮掩,几乎没有男扮女装的可能。因此在现代题材的戏曲作品中,也几乎看不到男旦的身影。
        男旦艺术虽然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代表着特定时代的艺术创造,但是它根源于不平等的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争议和负面现象。在现代,它又和现代价值体系、审美观念不相容,因此如今日趋衰落不可避免。笔者认为,如果有后继的男旦能够适应历史潮流,对男旦进行符合现代社会形态的改造和创新,给予男旦新生,那么当然是男旦之幸事。但是如果没有,那么男旦日渐衰亡,也是历史趋势所致,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