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李维康的艺术追求(邹忆青)

(2021-04-06 08:53:12)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2】李维康的艺术追求(邹忆青)

    前几年,李维康时常演出《谢瑶环》,或耿耿正气怒斥权奸,或缕缕柔情笑慰知己。她向杜近芳先生学习,刻苦排练,屡演屡获好评。“高拨子”一段大导板调门提高了一个半,既有气势,又抒发了主人公激奋悲凉的心境。
    李维康长于运用细腻跌宕的小腔和清板干唱的吟腔。她熟练地把握住收轻、重、顿、拖的辩证关系,对各种调式、板头的唱腔均游刃有余,在高、低、中音域里自由驰骋。戏班有句老话“男怕西皮,女怕二黄”,李维康都不怕,唱高腔响遏行云,唱中音珠落玉盘,唱低音流水潺潺。一部《玉堂春》唱段繁重,板式多变,她总能一气呵成,挥洒自如,显示出雄厚的功力。
    许多人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李维康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有着独特的演唱优势。她尊重传统而又刻意创新,戏路子宽,演唱清新俏丽、委婉深沉,表演气度大方、端庄潇洒、别具一格。
    李维康既能演“大人物”,又会演“小人物”,性格各异,光彩自在。李清照自然是一位“大人物”,李维康苦读《漱玉词》,领会诗词意境之后,在京剧舞台上首次形神兼备地塑造了古代女词家的卓越风貌。前几场表现少女娇羞、新婚欢悦,吸收闺门旦表演程式,动作飘逸潇洒;后几场注入大青衣,水袖舒展,衣袂翩翩。中山大学著名教授王季思连看两场,挥笔撰文,称许“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李清照”。和一代才女相比,只见于野史的民间女子李凤姐无疑是一位“小人物”。李维康以浓郁的乡土气,纯真的少女气,天然去雕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李凤姐形象。在现代剧《恩仇恋》中饰演的凤妹子也是一个突破行当的角色。李维康将人物的正义感、江湖气、泼辣劲表现得活灵活现,载歌载舞,准确清新,获1985年全国现代戏表演一等奖。
    十余年来,我几乎看过所有李维康演过的新剧,包括我不曾参与创作、改编的新剧,同时也看过她常演的一些传统剧目。我十分赞赏她的艺术才华,尤其对她不拘流派,立足跟上时代步伐,着眼争取青年观众,敢于涉猎不同艺术门类的精神和勇气表示钦佩。
    几年前,她和耿其昌携新排的《李凤姐》赴南京公演。期间,她和朋友们一同到莫愁湖看荷花,回返住地的路上,李维康租乘一辆出租车。汽车刚一启动,车内便响起她灌唱的三拍子快节奏的电声乐《女起解》,跳跃的迪斯科旋律赋予京剧曲调以新鲜的活力。司机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轻声哼唱着。
    李维康饶有兴致地问道:“你喜欢京剧?”
    司机摇摇头。
    “那你听这个录音带?”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语气。
    司机回头看看坐车的客人,他并不认识李维康,便随口说道:“我不爱看京剧。听不懂,动作又好慢,这个电声乐的京剧好听,好学,我喜欢。这带子市场上供不应求,我这一盘还是向朋友借的呢!”
    李维康受到陌生听众的赞许,更加坚定了她改革旧的演唱程式,使老剧种更加贴近生活的勇气和决心。后来她不止一次地向我说过一个比喻:京剧如同一块海绵,本来就是广泛吸收地方剧种的优长发展起来的,现在吸收电声音乐,加强时代感,争取新观众,可以让京剧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报刊不时讨论“京剧危机”之际,李维康以她的艺术实践探索着京剧新腔的路子。她唱毛×
×诗词,她唱京剧广播剧,她唱京歌,她唱唐诗,各具情韵,既清新又不乏“京”味,广为流传。
    如果说,这些演唱都还属于姓“京”的范畴,那么“带电作业”——出演电视剧,可就是改名换姓哪!
    然而,李维康却一举夺魁。
    早在电视剧《西游记》开拍初期,导演杨洁就极力邀请李维康出演《除妖乌鸡国》一集中的皇后,作为剧作者之一,又是好朋友,我自然希望李维康能够投入。她也非常愿意。却不料受当时剧院体制影响,她雄心未展,宏愿未酬,颓丧了好多天,并认定此生和电视剧无缘。
    谁知《四世同堂》的女导演林汝为对她特别青睐,亲自登门,请李维康出演女主人公韵梅。
    李维康推托再三,怕自己不能胜任,演不好反而砸了京剧名角儿的牌子。固执的林导演却认定李维康就是韵梅式的贤妻良母,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看了李维康的照片也说她“像韵梅”。
    于是,这位科班出身的京剧名星便步入了影视之门。她所饰演的角色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古朴的四合院里擀面剥蒜,缝衣洗刷,端茶倒水,抹桌擦椅,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和超乎常人的作为,较之演反面人物,或演处于矛盾尖端的正面人物,这在某种意义上难度更大。但是,李维康却以发自内心的深切情感,并化用在戏曲舞台上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使一个个镜头都能恰如其分,广大观众,特别是平时不爱看京剧的观众,一下子便从荧屏上熟悉并且喜欢上了李维康。1986年,她获得了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辛勤的汗水,不懈的追求,使李维康获得很多荣誉……
    ……
    (三)
    ……
    在李维康端庄、娴静的神态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她深沉的夫妻情,纯真的母女情,挚切的师友情,人情、乡情,一切都是那么明明白白、真真实实,那么质朴无华,表里一致。
    至今她忘不了人生路上所有关怀过她的师长和友人。
    她记得已故的华慧麟先生。严师出高徒。华老师教她用脑筋思考,教她不要盲目追求舞台效果,不要呆板地刻模子,模仿不是创造。
    她记得已故的史若虚先生,那位把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造就出一批批艺术人才的老校 长。
    好久以前,她对我说起过一件趣事:
    “一次,我到史校长家里去汇报学习情况,他问我: ‘你瞧这屋里有什么变化? ’我看了看: 
没有啊! ’校长又说: 你走出去再进来。’我真走出去又走进来,还是没有发现有什么变化。后来校长告诉我,房门的开关换了式样,校长以这件小事教诲我: 作为一个演员,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凡是过眼的东西,都应该记在心中,为自己的表演和塑造人物积累素材。’”
    还有一次,是60年代初,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戏校的学生也营养不良,开始出现水肿。老校长千方百计找来黄豆给学生吃。这一天,老校长亲自把小维康叫到他的办公室。以往去办公室,都是说戏,少不了敲打几句。可这一次,当忐忑不安的小维康坐下后,老校长却一句话也未说,只将一只盘子端到桌上,指着里面仅有的两片火腿肉让她吃。吃完后也只说了两个字: “走吧! ”当时,小维康什么也没说,可这件事,她却记住了一辈子。
    李维康也忘不了张君秋先生、李玉茹先生、高玉倩先生对她的指点,忘不了合作者们和她的切 磋。人生路上,她不是踽踽独行的伶仃女,她是百花园中一朵花,在她身边有青枝、有绿叶、有园 丁。星星再闪光,还要有广袤的天宇,大海再壮阔,也是众水归流。李维康的每一步成长,都汇聚着老师、朋友的心血,对此她总是怀抱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李维康非常爱她的母亲。她感到母亲付出太多,不但一手把她拉扯成人,还为她将女儿从襁褓中带到背起书包上学堂。
    那一年,大约是多雨的春季吧,湘籍女作家琼瑶回返故乡,寻觅她儿时的足迹,拾出她少女的幻梦。一群多情的湘女聚会在芙蓉宾馆,联谊演出,畅叙乡情。李维康也置身其中,她看到李谷一等含泪放歌后,也止不住纵声大唱。
    在蒙蒙细雨中,李维康和朋友们一起观看绚丽的火树银花。她觉得人生也如这良宵一样斑斓,虽多风雨,毕竟苦中有甜,忙中有乐。当她迈着轻盈的步履回到母亲身边时,老人为女儿兴奋得流下了眼泪。她一生的付出,在维康身上已经得到太多的满足。当女儿又要像幼时和她同榻而眠的那个夜晚,她把床上的被褥、枕套统统更换一新。在她眼里,孩子已经早已不是幼稚的红领巾少先队员,而是全长沙、全中国以至于ou美、×ao都知道的名人,当然得让她睡得舒舒服服,感觉干干净净。其实女儿再有名也是女儿,最简陋的空间胜过豪华的宫殿,能够睡在母亲身边,那便是最大的温暖。那一夜,李维康作了一连串甜甜的梦。
    不料,那一夜竟是她和母亲幸福相聚的最后一夜。五年前的初冬时节,李维康赴港演出归来。我在剧院门口碰到她,刚想向她道贺,却见她丰满的面庞消瘦了许多,她用一种沉痛的语音说道: “我母亲去世了……”
    李维康告诉我,她是赴港前接到弟弟电话,说是母亲病重,希望她回去一趟。弟弟隐瞒了一些真情,怕姐姐着急。但是第六感觉告诉她,凶多吉少,必须赶快回去。
    “我立即买了机票,上了飞机,那天风很大,云层很厚,我心急如火,那两个半小时可真难熬 啊! ”
    李维康的话牵动了我的心弦,人子之情,我实在太能理解,感同身受。
    李维康的母亲在病床上挣扎,她知道劫数难逃,死亡已经临近。但她向苍天祈祷,恳求让她等待着女儿归来。
    生离死别的时刻来到了。女儿带着北国风尘,一头扎进母亲怀抱,眼泪滴湿了老人的衣衫。
    李维康留在长沙为母亲守灵、送终,最后一次尽了女儿的孝道。
    这一回湖南之行是悲凉的,李维康在凄风苦雨中告别了她的第二故乡。
    几年过去,李维康再没有踏上南归的旅途,但她深深地怀念着那里的亲人。那里的杜鹃花又该满山开遍,那里的杨柳丝又该吐絮,那里的青山绿水又该充满生机迎接着春天……
    北国女儿南国情,永远剪不断。

    (作者单位: 中国京剧院,转载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