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李维康的艺术追求(邹忆青)

(2021-04-06 08:53:59)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1】李维康的艺术追求(邹忆青)

    李维康出生在北京,但算得上半个湖南人。她的父母60年代就扎根湖南。白沙古井、橘子洲头,芙蓉国里的青山绿水留下她的倩影和足迹。湖南可以说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时常思念湘江边上的故旧亲朋,北国的女儿怀着南国的情思。
    (一)
    我结识李维康,算来已是20年前的事了。
    1976年冬,为了创作现代京剧《蝶恋花》,中国京剧院组成了有编、导、音、美、演人员参加的小组到湖南深入生活。小组里,除了我一个道地的湖南人,再加上李维康,其他都是标准的“北方佬”。时值春节前夕,,长沙阴雨连绵,寒风扑面,可苦了几位北方同志!
    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我们一行又从长沙去了韶山,去了板仓。
    有如青锋直插云端的韶峰银装素裹,毛主席旧居前的小路上铺满瑞雪。白天我们走访老人,查阅料,夜晚回到住所,思考或议论正在酝酿中的剧作。
    有一天晚上,我推窗凝望静夜中起伏的群峰,思绪奔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奇怪的是,当我准备轻手轻脚上床睡觉的时候,却发现李维康仍在灯下疾书。见我凑近她,她放下笔,主动说,刚写完采访心得,正在给爱人写情书。
    我不由得朗声大笑。其时,李维康虽已29岁,但刚作了新娘。离家一个多月了,甚是思念新婚丈夫耿其昌。她把我当成大姐一般,娓娓叙述了她的初恋情史以及在陶然亭畔中国戏曲学校度过的八个寒暑。
    她曾经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1949年10月1日,北京城楼响起了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满怀喜悦的人群熙来攘往。两岁的李维康由父亲举在头顶,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看那扭秧歌的热闹场面。也许就在这铿锵的锣鼓声中,她身上的文艺细胞便已滋生萌芽了。
    不久。她去了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当中表演节目的领头人。星期六回到家里也总是桌子椅子搬来挪去的不肯安闲。身上披一块花布床单。美滋滋地演公主。让弟弟站在一旁侍候着。
    小小的年纪。她便想演主角儿!
    不过。这并不影响她的读书上进。小学期间。她是班里拔尖的好学生。
    1958年,中国戏曲学院招收新生,爱好京剧的父母没有征求维康的意见,便去给女儿报了名。
    “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准考不上! 可考不上,多丢人啊! ”李维康心里七上八下,却又不敢有违长辈之命。
    考场外面,一双双父母携儿带女,既叮咛又教诲,那期待的神情,那焦灼的目光,一下子感动了小 维康。她暗暗鼓励自己,一定不能失败,一定要为父母争光。
    东看看,西瞧瞧,她注意到一位母亲正在教孩子说唱,便偷学了一段数板。上了考场,她不慌不忙,明眸皓齿,机敏灵巧,音色甜美,舞姿自如。天赋的优势使她顺利通过一关又一关。11岁的李维康在6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从此开始了学艺生涯。
    李维康在学校上的第一堂课是看大班同学表演。看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明白,眼泪差点儿急了出来。夜晚,她躺在床上心神不定,久久不能入睡: 既然登上了船,荡起了桨,退路是没有的了!
    小维康表面温柔文静,骨子里却很刚强,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倔劲儿。她学习刻苦认真,一丝不苟, 老师同学夸她聪明。启蒙老师于玉衡教她很快学会了《二进宫》、《武家坡》、《宇宙锋》等青衣传统戏。第二学年她便要登台实习演出了。
    如同一个首次上阵的小兵,李维康毫不畏惧。她只想不让老师失望,不让坐在观众席里的父母脸红。她果然一举成功。李艳妃“二黄慢板”第一句唱完,就博得了满堂彩。从这以后,大家都说她有一副“金嗓子”。
    金嗓子李维康在艺术之路上奋进,在人生之路上前行。16岁那年,她父亲主动要求调到湖南京剧团工作。母亲带着弟弟也相继到了长沙。北京,李维康只身一人,每逢假日,倍思双亲。湖南,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听人说一年四季除炎炎夏日外,总有落不尽的雨,溅不完的泥。那儿的人常年离不开雨伞、雨鞋,可真够别扭的! 
    带着一种忐忑,也带着一种好奇,她在寒假乘车南下。没想到,长沙城却用笑脸迎接了这个初来 乍到的女孩子。阳光和暖,山青水碧,树木葱笼,没有一星半点儿冬的冷寒。刚过完年,春天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父母亲和弟弟陪着维康去游岳麓山。那是她平生第一次投入大山的怀抱。登上峰顶,举目四望,湘江如练,小城充满勃勃生机。李维康头一回感受到登山望远可以开阔胸襟,荡除杂念;可以不计艰险、直面人生。
    多美的南国小城啊!李维康告别亲人。回到北京的学校里。好久都平息不了思念之情。一段时间心绪不宁。时有孤独、寂寞之感。不久。一个斯文清秀的形影常常出现在她面前。同窗学友耿其昌开始走进她的天地。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那时候,无论是演出传统剧,还是毕业之前经常排演的现代剧,如《四川白毛女》、《红灯记》、《红嫂》、《六号门》等,李维康几乎每一出戏都和耿其昌同台。彼此以唱取胜,以情动人,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他俩成为京剧星空中一双闪亮的新星。
    于是,由友情而为恋情,一切顺理成章。不过他们感情的成熟却是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考验之后。
    在动荡的岁月中,李维康被视为“黑苗子”而受到冲击。她想不通,心头的千千结使她失眠,使她困惑。19岁姑娘的面颊上失去了往日的红润。
    但逆境使李维康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一次,社会上某些打砸抢分子冲进校舍。几个小班同志连忙给她送信:“李姐,快躲出去! ”急切之间,李维康没有看清她们的面容,一股暖流却渗进心底。
    许多老师替她主持公道,鼓励她度过难关。耿其昌一次次安慰她,总是说:“别难过,一切会好起来的。”
    乌云飘散之后,李维康和耿其昌相恋了。他俩性格都内向,一个端庄稳重,一个不苟言笑,两人不曾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不曾在公开场合眉目传情,只是深深地默契,暗暗地相许,十足的“东方古典型”。
    戏校毕业后,李维康分在中国京剧院,耿其昌分在北京市京剧院,两个单位离得挺远。小耿经常来往于南城北郊之间。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久走两城间,有人把心牵。霞童晚我起,月老早我眠。”
    由于一次次排练,一回回外出,他俩只得一再推迟婚期。湖南之行,正是这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之际。
    “每次分离,我们都约定,每天要让对方收到一封信,就像见面说话似的,还挺有意思哩!”李维康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听完李维康这番坦诚、率真的话语,我开始认定她是一个情感丰富而且执着的女性。当我们去板仓在开慧纪念馆住下后,当时十分瘦弱的李维康还常常因饮食不周而犯胃病。不过,那令她时时激动不已的还是烈士的感人故事。我见她捧读开慧遗稿时双眸里盈满泪珠,她走在绵绵古道上想象英烈被捕乡亲目送的情景时,仿佛身临其境,悲叹不已。我同她伫立于陵园的山茶树下,凝望被雨水浇洒得洁白晶莹的山茶花,一个纯洁高雅坚贞不屈的女杰杨开慧,便栩栩如生地活在了她的心中,这为她日后成功的演出埋下了伏笔。
    (二)
    对于李维康的精湛技艺,起先我只是看过她演的B组李铁梅、C组吴清华以及电影《平原作战》里的小英,其他尽属耳闻。然而一曲《古道别》,她却完全地把我征服了。
    1977年5月,李维康主演的《蝶恋花》首次与观众见面。杨开慧的亲友杨开智、李崇德、……等无不为之动容。“她就是开慧!”人们给了李维康极高的评价。……从此,那长达三十多句的古道别乡亲唱段便以其低回婉转与深沉激越相交织的艺术魅力流传于大江南北,全国上百个剧团到北京观摩,不少旦角同行纷纷学演杨开慧。李维康声名大振。
    那时候,她体重不到一百斤,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超负荷的投入。她说:“我演悲剧自己总掉眼泪,感情是很累的。”
    的确,她每演一出戏,都认真体验人物内在情绪,进入角色,并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对声腔进行突破,用声腔展示人物心灵。就是对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剧,她也能审慎地作出新的处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