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2】京剧艺术传承人:叶金援|口述实录(刘连伦)

(2020-08-10 09:15:59)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书摘2】京剧艺术传承人:叶金援|口述实录(刘连伦)
《智取威虎山》中叶金援饰演杨子荣

    广泛涉猎大开视野 

    1966年,叶金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戏曲学校毕业。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戏已经不能登上演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戏。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叶金援在感受老艺术家独特的舞台魅力时,也接触了许多戏曲之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阅历。 

    我从十九岁进团到二十九岁这十年中,基本上是现代戏。我印象特别深,在《海港》演出当中跟裘盛戎先生在一起,同台配合演出。因为韩小强跟高志扬有同场戏,俩人有交流,我感觉老艺术家确实是不一样。我只在小的时候听我父亲他们那一辈人讲裘盛戎如何创造了裘派,如何好,也听到过他唱《赤桑镇》这些传统剧目。在《海港》当中真正见到他那种表演,太好了,给我感染力特别强的感觉,特别生活化的这种艺术手段处理得非常好。所以我跟赵燕侠、裘盛戎、马长礼、谭元寿这些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受益匪浅。创作《杜鹃山》武打的时候借鉴了很多武术方面的东西,当时剧组还派我到什刹海武术学校学习打七节鞭、三节棍、绳鞭,拳术也学习一些,确实在那学了很多武术的内容,现在想起来非常有好处,大家都看到电影《杜鹃山》当中的三节棍,就是我打的。

【书摘2】京剧艺术传承人:叶金援|口述实录(刘连伦)
《杜鹃山》中叶金援饰演自卫军(第一排左一)

    得到诸多前辈关爱

    在北京京剧团工作了十年以后,而立之年的叶金援迎来了传统戏的复苏。在此期间叶金援有幸得到了高盛麟、王金璐等武生大家的悉心指点,演出了众多武生重头戏。 

    我在北京京剧团待了十年,一直到我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戏又恢复了。之前我在戏校学了这么多的传统剧目,但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东西它不能放,它不能搁置。搁置了以后你不动,脑子也不去想,戏也不去背、也不去演,这样的话,我拿来比喻,就像一部机器生锈了,零件拆散了,齿轮、螺丝钉、轴承,全散掉了,虽然这些东西还在,但是组合不起来。所以我们在这个十年当中,基本功没有扔掉,如何把这些传统戏拾起来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戏学了,剧本有,影影绰绰地也都记得有哪些动作,场次怎么回事,怎么打还记得,但是整个的衔接、串接,都开始有点模糊。 

【书摘2】京剧艺术传承人:叶金援|口述实录(刘连伦)
叶金援与厉慧良先生 

    我当时非常急切,跟我父亲母亲都在念叨,说我现在要恢复戏,恢复戏要演出,怎么办?就是从最简单的戏,《三岔口》也好、《狮子楼》也好,你要演,怎么办呢?要找一位老师传授,因为我们当时的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还没有那么普及,没有很多音像资料可以借鉴,没有很多的录像带可以看,很贫乏、很少的,而且资料也留得很少,只有剧本。那只有一个办法,按照我们京剧界传承的口传心授,一对一师承,拜师。只有拜师这条路,能够使我在艺术上能继续成长,继续发展,所以就面临着如何来选择我的老师的问题。 
    很多的武生名家都跟我父亲的来往比较好,像天津的张世麟先生、厉慧良先生、北京的张云溪先生、高盛麟先生、李万春先生。和我接触以后,他们都很喜欢我。他们有时候在一起有个活动,跟我父亲见面、聚会,见面了以后又到家里拜访,互相拜访,也留了很多照片,而且他们都跟我父亲撂下一句话,“放心,只要他学,只要他来找我,无保留教给他”。连厉慧良先生都是这么说。我记得很清楚,在oumei同学会,在那见到厉慧良先生,厉慧良先生跟我一起合影,跟我说:“你学什么戏说吧,到天津找我去。”我到后台看我父亲演出的时候,也跟张云溪老师见面,张老师也说:“短打方面有什么想学的戏你就说。”作为梨园世家子弟,我非常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