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云长忠义千秋》中叶金援饰演关羽
叶金援扮相英俊,嗓音洪亮、纯正,武功扎实,长靠、短打兼备,在数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和塑造人物的经验,擅长演出红生剧目。常演剧目有《挑华车》《长坂坡》《野猪林》《洗浮山》《冀州城》《八大锤》《连环套》《梁红玉》《古城会》《灞桥挑袍》《风雪走麦城》等。
我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安徽太湖。同光年间,我的高祖叶庭科率领着他的两个儿子叶中定和叶中兴,从安徽来到北京扎下了根,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每一代都有人做京剧这一行,现在叶家第六代中也有人在从事京剧事业。
喜连成创立

富连成社社长、戏曲教育家叶春善先生与富连成社总教习萧长华先生
我的祖父叶春善办了一个京剧的艺术科班,名字大家非常熟悉,最早叫“喜连成”,后来改成“富连成”,成立于1904年。我的祖父是一个老生演员,经常跟同行一起去演出。当时东北富商牛子厚经常到北京来做生意,跟我祖父有一些接触。后来他约我祖父到东北去演出,我祖父答应了。老年间应了演出、拿了包银,就要到当时的东北吉林去。我祖父陪同大家一起去,由于在路上他照顾了其他的同行,座位到他那儿就没有了,他只能在两个车厢的中间待着。当时路途远、时间也比较长,天气也比较冷,到了东北他嗓子就出了问题,不能够完成演出任务。后来我祖父就跟牛子厚讲,是不是把那个演出的定金,那会叫包银,退回给你。牛子厚很不计较,说既然给你了,那是安家的费用,你就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要退了。
后来牛子厚发现我祖父为人非常忠厚,做事非常认真、执着,所以就跟我祖父商量,说他经常来往于北京和东北,在北京的时候很想看看戏,能不能办一个科班。我祖父也觉得这确实是个好事,因为当时的梨园界的很多孩子家庭生活都是很贫困的,都不富裕,我祖父就本着办一个小型科班的心态做了这件事。牛子厚来了以后发现办得很不错,认为既然他出资,我祖父来经营,应该做得更大一些,这样我祖父又聘请了很多京剧界他的师兄弟,包括萧长华、郭春山,一起来办富连成。
1904年科班正式成立,当时打算办十科,用“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升平”排序,五年一科。富连成科班一直是咱们京剧戏曲界办科班延续时间最长的,它一直延续到1948年。后来没有办法,只能够停办了,就散班了。所以只办到了“韵”字班,还差三科没有办,即使这样,富连成也培养了近八百名弟子,遍及全国及海外。当时有一句趣谈,“只要有戏班唱戏的地方,准有富连成的子弟”。
京剧世家的戏曲传承
叶春善先生创办的富连成科班为京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叶氏家族成为京剧界举足轻重的大家族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梨园界形成了一个由姻亲联系起来的特殊关系网,而叶金援从小就受到了得天独厚的戏曲传承。
我祖父叶春善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还有一个义女,等于一共是五男五女。大伯父叶龙章,后来接替了爷爷的社长职务,二伯父叶荫章,三伯父叶盛章,四伯父叶盛兰,我父亲叫叶盛长,是老生演员;我的大姑嫁给戏曲界非常有名的茹富兰先生,他也是富字科的小生演员,我的二姑嫁给了宋继亭,这样和宋家联上了关系,四姑嫁给了萧长华的儿子萧盛萱。我的母亲又是谭家的后人,叫谭秀英,是谭富英的胞妹,她父亲是谭小培,祖父是谭鑫培。这样家族越扩越大,都在戏曲圈里面。我们兄弟这一代是八个,八个兄弟,全部都是在京剧界,有的在国家京剧院,有的在北京京剧院,有的在外地。
叶金援父亲叶盛长与母亲谭秀英
我小的时候每天耳熏目染:随父亲到后台,看他的演出,看他跟戏曲界前辈们互相地接触,聊戏、谈戏;到了自己的亲戚家,我的伯父他们谈的都是京剧。我的小学校离我的外祖父家,也就是我舅父谭富英家非常近,为了上学方便,当时在一年级到三年级期间,我舅父就说:“你每天中午就到这边来用餐,下午再上课。”所以那三年,我在我的外祖父家我八岁时,我父亲就说,你要进行京剧的培训工作了。所以我每天下了小学到著名武生张云溪先生家去练功,由武功老师邢德月和敖荣广来给我们上课,主要是作京剧基本功的训练,腰腿功、压腿、拿顶、下腰、跑虎跳。这样在张云溪老师家里训练了两年。

富连成社长叶春善全家合影
进入艺校受训于名师
1958年,还在上小学的叶金援走进了北京戏曲学校的大门,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1958年家里决定要我考戏曲学校。当时北京有两所比较著名的戏曲学校,一个是北京戏曲学校,一个是中国戏曲学院。两个学校我都报了名,两个学校都去考。当时中国戏曲学院全国分配,我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觉得还是留在身边,北京戏校的分配只限于北京,我母亲说你就上北京戏校吧,我就上北京戏校了。

58班武生组学生合影(第二排右二为叶金援)

王德元、邢德月、敖荣广、赵德勋等老师为学生训练
在北京戏校学习期间,叶金援受到了众多名师的指点,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进学校以后头两年是练戏曲最基本的基础功,我记得非常清楚,跟王少楼老师学《二进宫》,跟杨菊芬老师学《文昭关》,这是文戏方面。武戏方面由诸连顺老先生给开蒙《石秀探庄》《林冲夜奔》,还有《蜈蚣岭》。
等到我三年级的时候,孙毓堃先生在学校任教,一看说这个孩子的个头合适,也比较魁梧,发育也比较早,就说“让他学大武生吧”。一听又是叶家的后人,孙毓堃老师就觉得义无旁贷:“来,到我的课室来学长靠武生。”这样我在学校的八年期间,有六年以上的时间是跟孙毓堃老师学戏,长靠有《挑华车》《长坂坡》《战马超》《金锁阵》《金雁桥》,很多这种长靠的剧目。箭衣剧目也学了很多,像《八大锤》《艳阳楼》《状元印》。短打剧目也学了很多,除了诸连顺老师教授的《石秀探庄》《林冲夜奔》《蜈蚣岭》《武松打店》《狮子楼》以外,还学了一些短打和大武生兼顾的,像《恶虎村》这样的戏。所以说在那个期间,由于教学严格,训练规律,所以给我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