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为你品味过惊涛骇浪

(2022-07-15 06:26:35)

只为你品味过惊涛骇浪

 

李银河说:“给自己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崇高而稀有的艺术。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不甘于沉沦舒适、轻逸的生活,总喜欢不断的探寻生命之本源,人生之价值。

生命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在《自由呼吸的课堂》里,尊敬的董一菲老师就和我们一起探寻着诗意的源头。她认为,从《诗经》开始,诗性因子就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也影响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恰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确实,诗意的灵性与文字,与生命,密不可分。

读连中国老师的《语文课》,你会知道,生命如诗。他指出:“只有心有蒹葭的人,才会不离不弃自己心中的伊人,总是千难万险,也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去成就那深绵宛转、情深意长,在人们心中徘徊不尽的亘古之诗。”的确,我很喜欢富有灵性的作品,比如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等。说起朱良志先生,让我回想起三十年前,参加芜湖安师大毕业论文辅导的期间,朱先生的讲座,曾经给予我的震撼。他在讲座中谈到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价值与反价值、原型、顿悟、佛教文化等观点直接催化我以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思考,也朦胧的感到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牵引着我的灵魂。灵性的书籍,催化了我浪漫的思绪,唤起我对诗意和远方的向往。

读书为生命成长提供最富营养的精神食粮。读书不断驱使我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围绕这一主题,我喜欢哲学、历史、宗教、文学、政治等。哲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我们以超越的情怀,寻觅生命中最美好的情境;历史,把我们卑微的生命放入历史的河流中,再让我们去寻觅适合我们前行的航标;宗教,那是让灵魂有一个安顿的处所;文学,让我们不断的回味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瞬间,如情感、缘分、命运和性格等,品味人生,觉得自己的心中如广阔而深邃的海洋;而政治,自然是拓展因现实羁绊而压抑的生命张力,去仰慕英雄,指点江山,舒展生命的智慧……我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或者读书比较少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贫瘠、萎缩和荒凉。

生命需要理性。读书,促使我走向生命的理性与清澈。为了不至于使自己智力钝化,我逼迫自己读一些富有理性和思辨的书籍,进而改变自己。为此,我选了马佩《辩证逻辑》、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和杜威《我们如何思维》。

“哲学家就是努力思索生命。”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启发我们在拥挤的现代社会,不再拘泥于生活的琐事,而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的追求。书中就我们所密切关心的几个问题与我们倾心交流。读此书,我面对静静的翡翠湖,一边在回味,一边求索着,许多想法在潜滋暗长。

读好书,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柯云路《童话人格》,深入浅出的揭示了许多经典童话故事之后的奥秘,穿透了人类心灵的帷幕。我们不仅发现了别人,也逐渐认识了自己。邓晓芒《灵魂之旅》旨在探讨当今一代人如何回应心中的躁动、挣扎与苦闷我们在品读当代作家作品时候,逐渐读懂了现代人的内心纠葛和撕裂。

一个美好的生命,在于她有没有美好的遇见。《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顶峰之作,如果能够从哲学高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当然是十分难得的。王博的《入世与离尘》让我明白,《红楼梦》通过对真假有无的追问,通过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波澜壮阔的情感冲突、悲欢离合的往复循环、生离死别的亲历旁观,主人公在中间的撕扯,皆是我们人生的缩影。伴随着阅读中的品味,我们的生命在磨砺中拔节成长。

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思考都将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但人们深知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完美,悲剧、残缺和遗憾无处不在。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接受,足以让我们更加强大,也更有力量去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读王博的《入世与离尘》,确实能够“作者以思想凝聚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丰富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个体生命上升为普遍的人生,个体的历史经验也上升为普遍的世界观”。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既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安顿心灵的必须。近年来,我有幸遇到过几本佳作。读许纪霖《脉动中国》,跟着作者一起寻觅着精神的根,生命的源;读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领悟了他对影响甚大的几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点评;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不轻松,感悟书中逻辑严密的论证;读许倬云《说中国》,领悟书籍中对各个时代面貌的勾勒以及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

阅读不是做一个“掉书袋”。我们可以借鉴书中逻辑,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观点,以及观点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通过批判的态度,汲取其精华;通过梳理概括,语言转换,浓缩书中的精华,变成自己的“财富”。比如夏志清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可以概括为悲剧精神、人物高贵特征等关键词。

“书山有路”,需要我们不断的回望、沉思,甚至重新创造。为了理解“红学”真谛,我读过十几本红学论著,多次研读过原著。把我的《红楼梦》许多感悟进行整理、提炼,结合人生实践的丰富,在进行创造,形成属于自己的“财富”,也将成为我将完成的“使命”。

郑铁生《曹雪芹与<红楼梦>》无疑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郑铁生引用康德的话:“学术的讲述是通俗讲述的基础。因为只有能够彻底讲述某物的人,才能以通俗的方式讲述它。”这段话十分有道理。也只有把《红楼梦》中诸多“疑难杂症”真正思考透了,才有资格去谈论《红楼梦》。

欣赏是解读的过程,《红楼梦》在未被读者解读之前,是一种雪藏状态的审美现实,是潜在的艺术世界,是未开放的心灵家园。只有通过读者的欣赏,《红楼梦》才能成为有生命的审美现实。而解读欣赏过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如郑铁生所言:“我们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甚至可以说,是在默默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文脉传承铺下几粒石子。”

阅读不过是一种攀越者在追寻真理的过程,而登上峰顶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到了我这个年龄了,阅读功利化追求也就越来越少了,阅读的选择将更加自由。当然自由可能意味着迷茫,既然选择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要读懂古代经典,选择一本解读著作就十分重要了。比如要读懂庄子,应选择王博的《庄子哲学》;探寻古代诗文真谛,最好读王富仁《古老的回声》和顾随、叶嘉莹等著作;读鲁迅作品,选择钱理群的著作;读《红楼梦》,不是蒋勋和欧丽娟,而是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刘梦溪《红楼梦十五讲》、郑铁生《曹雪芹与<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经典,永远值得我们去涵咏、体味。所谓的“国学”,应该是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诸子百家作品,既然要了解墨子,熟读《孙子兵法》等。《诗经》《易经》等“五经”,也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孙皓晖的《中国文明新论》,立足于“百年未见的大变局”当今时代,引导我们去寻求促使我们民族意识新生的课题。

终身修炼在于自身品格的锻造。自我修炼会使自己逐渐摆脱平庸和世俗,在不断挑战中走向优秀;也逐渐使你知晓自己的“盲区”,找到自己应该学习的“高人”,并和他们进行有效的对话;并由此而前进,逐渐锻造出围绕自身的高品质的专业生态系统和品质,最终会有一种一剑封喉的本领,鸟瞰群峰的自信,高手对决的勇气;更有不再炫耀于周围的大气,无须伸张的踏实。因为“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我的生命得到过舒展,精神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安顿。

此时此刻,我知道,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都是来自于阅读主体与书本对话,来自于阅读者自身的构建、选择、论证和不断丰富的过程,来自于生命的拔节而不断孕育的过程。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六十的年轮。我想,过几年认真品读《毛泽东年谱》。毛主席是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巨人。经历过毛泽东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运。而读懂这位巨人,你才可以读懂中国和世界,读懂昨天、今天和将来。而读懂的关键在于“细节”的品味,从细节处读出其中许多无言的奥秘。

读书,注定了你与寂寞同行然而你的心灵,却享受着大海的宁静,只为你品味过惊涛骇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