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我发展的几个问题
(2022-04-18 06:04:37)浅谈自我发展的几个问题
(源自董一菲诗意语文 2022-04-18 00:06诗意语文第4105期教师专栏第902期)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愿我们涌入人海,也能在风雨中绚烂;
愿我们身在江湖,也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江西抚州
浅谈自我发展的几个问题
王国敏
2009年左右,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和魏智源《教师阅读地图》,催生了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也从此开始了专业阅读、博客写作,后来有幸加入董一菲老师“诗意语文”工作室,我是一路风雨一路歌,走到了今天,也算有十几个年头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以外人道的心酸,别人难以体验的幸福和快乐。如今梳理一下,满满的、沉甸甸的回忆,感觉有许多值得咀嚼的东西。为了不至于忘记翅膀的抖动,激励我继续前行,甚至奢望唤起更多的耕耘者和探索者,与我一起,相互鼓励,我写了下面的文字。
第一,读书,拥有文化底蕴,打下发展的基础。
王崧舟先生说的不错,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种文化底蕴,一种慢慢沉淀的底蕴,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淡定和信念。而这种底蕴是书籍累积起来的。
教师要读书,读什么书,或者怎样读书,这是很讲究的。可以这么说,选择什么样的书籍,也就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层次。我的选择,既有教育类和语文名家的书籍,又有文学、哲学、历史等著作;既广泛涉略古今中外的名作,比如国外的教育论著,更有属于自己发展核心区域的书籍。
比如为了提升文学素养,读了叶嘉莹、孙绍振、王富仁的书籍,还要读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读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学》、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读“大家小书”,读名家通识讲座系列。
为了使自己有发展的后劲,必须有自己“核心发展区域”。《红楼梦》我硬是读了十几遍,阅读了十几部“红学”专著。为了让自己活的通透,我把有关研究毛泽东主席的书籍,作为阅读的另一个“核心区域”,读《毛泽东选集》,读金冲及《毛泽东传记》,读韩毓海、陈晋、朱向前等著作,甚至我还购置了整套的《毛泽东年谱》,作为晚年的读本。
阅读为人生发展奠基,也成为我一种生活方式,真的是受益终身。中国古代经典,如《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世说新语》《六祖坛经》等,是我时常翻阅的案头书。近年来,李泽厚、金一南、葛兆光、王博、朱良志、鲍鹏山、钱理群、许纪霖、余英时、孙皓晖、袁行沛等人的著作,让我对中国历史、现实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进入到一个新层次。
第二,汲取博采众家之长,才有广阔的视野。
一个人的发展,在于善于借鉴学习,汲取百家之长。当今时代,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肯定走不远。2017年,加入董一菲老师诗意语文工作室,我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因为从许多诗意语文家人们那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而同时,我能够与合肥市许多语文名家,相互探讨读书教书和人生发展的体会,不读获得成长的灵感。
通过公众号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我时常关注的公众号,除了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外,还有曹公奇名师工作室、刺客语文、参考消息、教研网、木铎语文、南方周末、七彩语文论坛、王建红语文工作室、语文建设杂志、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清话、语文学习、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守望新教育等四十多个公众号。对于汲取各家之长,弥补自己认识之浅陋,真的很有好处。有时候,那怕别人一两句话,就能使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个人的人生体验加以改造整合,自然就变成自己的“独家秘笈”。比如在2010年左右,我看了一本“学大教育”的辅导书籍,结合我在年轻时了解的相术理论、心理学书籍,经过整理,形成属于我个人“高考诊断艺术”,即借助对学生一张完整的答题卷分析,而诊断学生的学习的长处、不足以及提分空间,并作出规划性指导建议。这无疑是我职业上的“杀手锏”。
第三,汲取生活养料,才有发展之源泉。
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自我发展更需要对自己的经历,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比如在学习钻研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通过视频观摩了于漪、郑桂华、董小玉、郑国民、李煜辉、李慎、崔允漷、吴欣歆等约20多场次的讲座,从而深入理解新教材使用、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深度学习等有关内容。同时阅读吴欣歆、李煜辉、余党绪等人的专著。观摩这么多的视频,阅读这么多的书籍和文章,围绕“新课程标准”反复的思考和探索,是我专业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但是毋庸讳言,有一些专家学者,在阐述新课程的过程中,过多使用了一些新名词、新术语,让人听的云山雾罩。我甚至怀疑这些专家学者,自己是否搞清楚,真的希望他们读一读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言必称希腊”,一些知识分子喜欢引用外国的教育名词,作为骄傲的资本,那就不值得了。于是,我想尽可能的结合生活,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来解释新课程的新观点,新方法。比如所谓核心素养,其实就如同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候的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所谓情境化教学,不过是要求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身临其境的揣摩体会;所谓的项目学习、学习任务群,不过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已。这样理解,可以把许多的高深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人生体验也就不一样。如果能把个人的体验提炼出来,既然是他难得的财富。由于我人生道路的坎坷,内心世界的有过无数次的矛盾和彷徨。这样,我对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感同身受。这种体验,就成为我个人独享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到的人生体验,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参悟人生的秘密,发掘出富有价值的哲学层面的追问和思考。有深度的生活,极高的人生境界和格调,都是很重要的。我反复提醒自己,如果我的生活缺乏深度的思想,缺乏厚重的品质,我将对不起生活给予我的逆境和苦难。
当我们带着具有哲学高度的思考。“思想的成熟与深刻,要有辩证的思维、慧者的透彻、醒者的清晰,来把握自己的人生。”这句话几乎成为鞭策我自我修养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仿佛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引导学生打开了生命密码,一起体验现实,体验当下,不由自主与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产生了激情和顿悟,出现了高峰体验,这时会“感到自己窥尽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已经拉开了,”“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
第四,学会等待,保持发展初心,才有发展的后劲。
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的,而不是听几场报告,读几本书籍,或者参加一两次大赛就能超凡脱俗了。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或者经过较长时间的修炼,凭借一时的光环,就去沽名钓誉,捞取利益,那样或许可以骗取一些涉世未深而又急于求成的人们一时的青睐,不久就会被时代的发展而淘汰。因此,我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循序渐进,这样才可以达到所要追求的境界之中。
天道酬勤,靠的是在岁月中坚守,靠的是生活中的提炼,靠的是人生无数次摔打。早在本世纪初,我的同学提醒我,需要读书,他帮助我制定了自我成长的“不对称战略”。读书教书,写作思考,二十年来从未有关松懈的念头。其中从2015年开始,每一年的高考下水作文写作,一直坚持到今天,这样我才有信心引导学生应对高考作文的各种挑战。
不断寻觅明天,不断挑战自己和权威,不断从认识的“盲区”中寻觅突破良方。虽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迷茫,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和顿悟,则是十分可贵的获得。
第五,独立的自我探索,才是取得“真经”的唯一渠道。
在自我发展中,从别人那里找到灵丹妙药,似乎最为省事。自己独立探索,有时候可能需要走许多弯路,甚至于自己还搞不到什么名堂。于是,有些人便借助于网络,把一些专家的言论进行汇总,直接复制粘贴。这样也的确比较容易。但是,时间一长,自己的惰性养成了,探寻的欲望没有了,虽然能够煞有介事说个子丑寅卯,但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要想自己有点收获,真正获得进步,真的需要自己去探索。比如,对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理解,虽然别人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但是永远不能代替自我的艰辛探索。拿到原著,沉吟、朗诵,在字里行间里品味,结合人生思考,这样才算是能够走进作品。
在大单元设计过程中,或者名著导读设计,都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了解编辑者的意图,结合教材有关资料,认真品读课文,这样方可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案。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最终形成“大单元设计方案”。这样通过数次的亲手设计,慢慢的就有了属于个人的体会。
对于自己一时间搞不懂的问题,千万不要绕过去,而是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促使自己成长的“良机”,下功夫攻克难关。哪怕是一筹莫展,也不要轻言放弃;或许换一种思路,答案就已经降临。等到你恍然大悟之时,那种精神愉悦,也既然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发展是无止境的,探索的路很长,但奋斗的过程确实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