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思索
(2022-03-17 12:24:24)浅议《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思索
许广平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成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此文饱含深情,语言精辟,感人至深。孙绍振指出,《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我们仔细品味《记念刘和珍君》,不禁有新的感触。此文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而且还凝聚了作者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现状以及未来的深深思索。
文章一开始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了写本文的起因。一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和她的同学被反动军阀屠杀了,而且遭到了帮凶文人的污蔑。作者悲愤到了极点。字里行间,不仅渗透了鲁迅浓浓的悲愤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本质的认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是一个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作者看穿了军阀的残酷行为,也看透了反动文人阴险的论调,也从而对这样的社会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悲”“凉”二字是正是对现实社会的精辟概括。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面对这样的“禽兽世界”,作者态度是鲜明的,没有逃避,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勇敢的去正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和作者本人。
与现实的抗争,是正义者唯一的选择,也是残酷的选择。既然人们在反动军阀统治之下,过着非人的生活,即“惨淡的人生”,甚至还要面对如“三·一八”惨案那样血迹斑斑的残酷现实。我们的选择只有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与敌人奋战到底。“这样的人,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作者歌颂那些“真的猛士”,化悲愤为力量,对反动派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活着,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死,也要死得重于泰山。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幸福者"?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知道哀痛的庸人来,“真的猛士”既然是幸福者!
接着,作者否定了 "庸人"们的生活。"庸人",即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苟且偷安的人。这些人不敢斗争,不愿斗争,麻木不仁。他们既无法认识现实的黑暗,也无法理解“真的猛士”的奋斗价值。也许他们也会感叹军阀统治的残暴,以及镇压人民反抗的罪恶。但是他们会很快忘记烈士们的鲜血,粉饰太平,过着苟且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思考。他对这种庸者所构成的社会有着深深的认识。
在日本读书期间,他看到了幻灯片上久违的同胞,其中有人因替俄军做侦探而被日军砍头示众,而一群体格并非强壮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呆板麻木地围着“赏鉴这示众的盛举”。对此当时的鲁迅先生的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和震动。事后,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来促进民众的觉悟。后来,鲁迅写了《灯下漫笔》,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采取的“瞒和骗”的方式,去粉饰太平的现实。为此,他的追求集中到了一点,那就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作者给予刘和珍等人以高度评价,“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显然,鲁迅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烈士们的追求,表达了对刘和珍君等崇高的敬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看穿反动政府的本质,以及反动文人的卑劣行为以后,他感受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不仅是悲愤之情,而且深深的思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衰亡”,之所以“莫无声息”,其原因就在于反动政府残酷镇压,在于包括反动文人参与舆论的控制。作者的感叹,带有深沉的历史反思,是历史本质的精辟概括。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这样的世界,只有反抗才是唯一出路。这里实际上是对人民召唤。“掀掉这人肉的筵席。”日本作家增田涉指出,“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未来”。鲁迅先生指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这里生动的勾画出中外杀人者凶残无耻的丑态,更是作者对社会的清醒认识。鲁迅告诫我们,不能对敌人抱有丝毫的幻想。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章的第六部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对这次惨案教训的深深总结。“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爱国青年牺牲了,却成了小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或者给反动文人作制造流言的种子。这里,鲁迅对庸俗市民的不觉悟感到痛心,而对反动学者文人的恶意诬蔑则尤为愤慨。
接下来,作者很鲜明的表达自己不赞成情愿这种做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指出了人类,正像古代多少万年以前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那样,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取得点点进步。而且“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因为旧中国的社会是黑暗的,反动政府是异常残酷的。历史前进,只有靠革命斗争,决不能奢望通过请愿来达到目的。鲁迅说过"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理智的他,反对作“无谓的牺牲”,但鲁迅毕竟是一个战士,坚忍的战士。他认为,应该同敌人进行坚韧的斗争。
虽然作为清醒的反抗现实的人们,即鲁迅所谓的“真的知识阶级”,“心身方面总是痛苦的”,要承受着永远的外在压迫,还要因不被社会以至民众理解而忍受孤独,甚至还要由于外在的黑暗而转化为内在的黑暗,正如钱理群所指出的“不断追问和质疑自身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至于斗争方式,他一直反对“赤膊上阵”式的虚掷生命,“因为中国鬼魅正多,处处是阴谋诡计”。鲁迅主张采取“韧性战斗”,主张“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锲而不舍的,持续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式的战斗。
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予以热情歌颂,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鲁迅认为爱国青年的血没有白流。文中“至少”,是对影响范围的最低估计,即至少亲人们、师友们会永远记念着她们。他引用了陶渊明的诗,死了以后,亲戚们有的还在悲哀。别人也都唱过了挽歌,死算得什么呢,让身体同山陵一样千古长存罢。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里,鲁迅指出了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中国青年是有希望的,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其中,虽“殒身不恤”,也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对刘和珍等人的悲壮事实作出了高度评价。他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看到了中国青年,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这样勇毅虽然遭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从而充分肯定了爱国青年死难的意义,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信心。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面对“淡红的血色”,也能使那些麻木的人们依稀看到对未来的希望;而至于真正的革命战士,他们会更加奋勇的前进,而获得革命的胜利。
是的,鲁迅是一位深沉的思想家。他的眼光是历史的。仔细品味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社会历史深沉的思索,知道了什么叫做人间正义、良知、责任感,对恶势力不屈服,对世人的警醒。
从文本的细节处,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去吟诵、咀嚼,才能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样我们才可以走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