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树洁
姚树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617,951
  • 关注人气:69,6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PX停工和发展路径反思

(2012-11-01 17:14:17)
标签:

财经

 10月28日,我从上海浦东机场赶到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路上和校长大卫-格林威教授同坐一辆汽车。在车上,我问司机宁波镇海的群体信访事件结束了没有,司机说,正在闹的不可开交。

   我回过头问大卫校长,伦敦什么时候还是雾都?他说,记不清楚了。我说,你看看窗外的宁波上空,跟伦敦50年前是不是一样的‘雾’?他说,伦敦从来就没有这么严重过。
   确实,每次从英国回到国内,第一个感觉就是雾气太大,大到看不到蓝天白云。我想,90后的孩子们,可能都认为大气本来就是这样的,几乎没有一望无际的蓝天。
   这就是污染的代价。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对污染的认识越来越敏感,希望在口袋子有钱的同时,呼吸的空气也是新鲜的,看到太空的时候,能够目睹明月和星星。
   可是,不能了呀。有了占GDP 46%的制造业,有了占制造业70%的重工业,想要这么好的空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梦想。
   这是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而按照现在的发展模式,这种矛盾是不可克服的。
   唯一的办法,只能降低发展速度,只能减少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能减少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要做到这一点,经济政策必须重新设计,也就是改变投资方向,实施保护环境、改良环境的基本国策。
   宁波的经济命脉,第一是海洋产业,第二就是石化产业。这两个产业一脉相承,因为石化产业需要方便的海上运输。
   宁波和舟山连在一体,2011年的海运量高达6.3亿顿,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海上集散地。宁波的炼油和化工产品更是该市的主要工业支柱,如果本次镇海的PX项目没有因为群众反对,将给宁波增加投资556亿人民币,增加炼油能力1500万吨,乙烯产量120万吨。光这个项目,就可以把宁波从一个GDP近7000亿元的副省级城市变成一个8000亿元级的一流城市,把其在全国的城市排名,从目前的16位,提高到13位左右。
   地方政府就是这样喜欢搞大型项目的。所以超大型的国有企业,包括中石化,都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佳朋友。
   可是,这样的大型项目,对普通百姓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例如,宁波镇海的这个项目必须占用460公顷的农田。我不知道农民有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如果没有,这些必须离开自己家园的农民,肯定是第一批受损的民众。再如,一个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石化项目,炼油1500万吨,解决就业可能只有1000多人,对当地的就业影响不大,而对当地的污染却是无法估量的,因而,方圆数公里的民众也是受害者。
   福州,大连,什坊,等等地方,都出现了反对当地政府搞大型建设项目的情况。这次镇海闹的特别凶,加上目前维稳成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地方政府领导,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把群众的情绪激怒的太厉害。所以,妥协,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同样,宁波政府叫停这个项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两个月以后,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
   政府的让步,不等于政府就一定是错的。经济建设,没有污染不可能,没有大型项目拉动不可能,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搞这些项目?可不可以用别的方式发展?
   化工、炼油是为了发展重工业,为了汽车行业,为了维持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以世界工厂为主的发展布局。
   如果,整个国民经济可以不用如此过度的依赖重工业,不用如此过度的依赖低价值的来料加工和简单的制造,不用如此过度的依赖汽车的大发展来解决交通问题,中国的经济就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了。
   其实,换一个思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高端的服务行业,例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科技研究和应用、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旅游,等等,500多亿的投资,不知道可以增加比这个石化项目多多少倍的就业?多多少倍的增加值?而最终的效果是,GDP和人民收入上去了,环境还得到了保护。
   这个简单的道理,宁波政府一定知道。但是,宁波政府如果按照上面讲的第二种发展模式,它却搞不到500多亿的资金,因为这个资金是中石化的。中石化有钱,而且它的钱只能投入石化项目,绝对不会搞什么农村建设,搞什么高端旅游,搞什么科技研究,等等。
   也就是说,中石化绑架了宁波市政府:要不,你上我的项目;要不,我跑到别的城市。这种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矛盾,到处存在,政府无可奈何。每个地方如此,中国的经济慢慢的被那些垄断的超大型国企给拉到了一种以投资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增长怪圈里面。
   要打破这个怪圈,中央政府必须调节大型企业的资金拉动能力,把它们的天量级资金,转移到暨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的增长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断发生的群体事件,才能促进国家的和谐,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