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燕赵行》之十六:赵州桥

标签:
赵县赵州桥永济桥李春杂谈 |
分类: 古县踏访 |
赵州桥
——《快乐燕赵行》之十六
终于写到赵州桥了!提起赵州桥,就觉着挺亲切,因为上小学时就听说过隋代匠师李春主持设计的“永济桥”(赵州桥)既坚固又漂亮,是举世闻名的建筑奇迹,比外国同类拱桥早了七百多年。前几年一个大型晚会上,《小放牛》的歌声唱响,再度撩起了我对赵州桥的向往: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哎,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
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
哎,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
鲁班爷爷修赵州桥应当是个传说,真实的故事据说是这样的: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为此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李春受命在洨河上建造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他率领其他工匠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
李春主持建造这座桥,就是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名为“永济桥”,因地处赵州,又称“赵州桥”。赵州桥全长50.8米,孔径达37米,桥宽9米。后人为赵州桥的建造总结了“四绝”:
一是将传统的半圆拱变成了圆弧拱。圆弧拱降低了桥的高度,便于车马通行(如果修成半圆拱,桥洞需要18.5米高,车马过桥很费劲);又使桥体显得大气美观,宛若一道长虹横跨洨河两岸。
二是将传统的“满肩”设计改为“敞肩”。一般拱桥的两肩都用石料砌实,称作“满肩”(或“实肩”),赵州桥的拱肩却没有砌实,而是各开了两个小拱(学名叫“敞肩”),这可是建桥史上的首创,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自重,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也为桥身增添了一丝空灵和秀美之气。
三是28道拱券拼成一个大拱,就像28张同样形状的弓弩并列在一起,每道拱券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各道拱券之间用铁拉杆拉住,连成整体。并列式修造,即使一道拱券坏了,也不致牵动全局。
赵州桥上的栏板雕刻也堪称一绝。造桥的工匠们在栏板和望柱上雕出传说中的吸水兽、饕餮、蛟龙、凤凰、麒麟、猛虎、花饰等各种图案以及人物故事,生动传神,古风质朴,隋代、北宋、金代、明代的雕刻都有,成为人们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演进的一条脉络。
老伴几十年前就来过赵州桥,十分肯定地告诉我,快到时在车上就能望见大石桥(赵州桥的又一称呼)。然而这一回老伴的经验不灵了,赵州桥近年来已成为一个4A级的旅游景区,在大力度的景区建设中,赵州桥被红墙绿树及各种建筑物包围在景区中心,不入景区大门,就看不到古桥的身影。我们对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十分理解,担心的是不合理的开发或过度开发,反而把古迹给“破坏”了。
买票进入景区,穿过一条塑有吕洞宾、张果老、柴王推车和小放牛等雕像的“八仙大道”,远远就望见了那座魂牵梦绕了几十年的大石桥,不由地加快了脚步。桥头卧着几块巨石,其中一块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敬立,上面镌刻着几行鎏金大字:
世界著名古石桥
赵州桥
隋朝工匠
建于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公元595-605年)
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石拱桥
另一块巨石上镶嵌着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的铭牌,上书:“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据说1991年9月,赵州桥被该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还有一块巨石上是周秋野先生草书的“桥神”二字,读之敬意顿生,不禁悄悄地朝着古石桥伫立,致敬,膜拜。
赵州桥似乎比我想像的更加雄伟、刚劲。宽阔的桥面,整齐的桥栏,缓缓隆起的桥拱,优雅美丽得令人惊诧。张果老骑驴留下的蹄窝和柴王爷推车压出的车辙印清晰可见,引得游人纷纷拍照留念。我们在石桥上慢慢走着,轻轻抚摸桥栏和望柱,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好像不大对劲——
由于刚从赵县城内的陀罗尼经幢过来,始建于北宋时期的石经幢沧桑的模样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古石桥年长石经幢四百余年,且经年累月车辗人踏,却没有多少磨损的痕迹。又想起曾在国家博物馆看过赵州桥的一块石栏板,千余年岁月留痕,早已将石栏的棱角磨圆,青白的石料也“染”成了深褐色;而眼前的桥面和石栏怎么显得这么新呢?第二次踏上古石桥的老伴更觉得有些异样。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这或许是前些年石桥大修的缘故。一打听果不其然,石桥大修时桥面和栏板的石料由于破损严重,全部被撤换成了新的。
我们无语,说实话有点失望,因为依照我们的想像,赵州桥会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它的古貌,或至少保留一部分古旧的桥面和栏板,而不是全部更新。不过还好,据工作人员讲:桥基还是原来的。听到这话,我们立刻顺着桥北头的石阶下到石桥下面,找到一个可以观览石桥桥基的位置,一眼便望见28道拱券并列组成的“长虹”,还有石桥最精华的部分——左右桥肩上美丽的小拱。
哇!这就1400年前李春等工匠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辛勤汗水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建筑遗产吗?从历史深处走到今天,它的身姿依然那么雄伟、俊逸,它的色彩依然那么淳朴、自然,它的神韵依然那么浑厚、从容,正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所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赵州桥泽被后人的,不仅是一座直到现在仍能够通行的桥和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还有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创新的美德。
在赵州桥北岸一排普通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古桥大修时撤换下来的部分原装石栏板,原来,景区把“老古董”都藏在这里了。石栏板的雕刻内容相当丰富,以清代雕刻为多,如交叶栏板、龙凤栏板、深山猛虎栏板、饕餮栏板和安汝功的诗;另外还有元代刘百熙的诗、金代的布施栏板、北宋的麒麟栏板、凤凰栏板和人物生活栏板;尤为珍贵的是建桥初期隋代的雕刻如斗子卷叶栏板、二龙交颈栏板、二龙戏珠栏板和修桥主题铭石;还有一截用来夹住28道拱券的铁拉杆。尽管这些老古董有些残破,图案也模糊不清,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石雕艺术鲜活的细节。
离开赵州桥之前,我们拜谒了李春的塑像。忽然明白了《小放牛》歌词的含义,李春,这位旷世奇才,在洨河上造了一座了不起的石拱桥,安渡济民,因而被老百姓神化成了“鲁班”。李春的名字,将与赵州桥一起,永远被人们铭记。
请浏览图片: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撰写的《中国石拱桥》
http://s13/mw690/001SHHUjty6G6bgdKQ40c&690http://s5/mw690/001SHHUjty6G6bgFoLqb4&690
http://s16/mw690/001SHHUjty6G6bhjkTR6f&690
八仙大道
http://s15/mw690/001SHHUjty6G6bjC1FY4e&690http://s14/mw690/001SHHUjty6G6bkbHiZ4d&690
http://s10/mw690/001SHHUjty6G6bkN8w1b9&690
丰碑
http://s1/mw690/001SHHUjty6G6brv6eI80&690http://s4/mw690/001SHHUjty6G6bti5Xld3&690
http://s14/mw690/001SHHUjty6G6bwHcjHbd&690
赵州桥
http://s4/mw690/001SHHUjty6G6bAfvZF53&690http://s8/mw690/001SHHUjty6G6bC2Kzlb7&690
http://s5/mw690/001SHHUjty6G6bCEM4c04&690
http://s7/mw690/001SHHUjty6G6bFeuGy06&690
http://s11/mw690/001SHHUjty6G6bG0kc2fa&690
蹄窝与车辙
http://s3/mw690/001SHHUjty6G6bIOXd062&690桥基还是原来的
http://s13/mw690/001SHHUjty6G6bKtJNOdc&690http://s14/mw690/001SHHUjty6G6bSXgip5d&690
嵌在玻璃展柜中的古桥石栏板
http://s7/mw690/001SHHUjty6G6c0XeaGf6&690http://s12/mw690/001SHHUjty6G6c1rFN1bb&690
http://s15/mw690/001SHHUjty6G6c25Kvs4e&690
http://s12/mw690/001SHHUjty6G6c2Hh238b&690
http://s6/mw690/001SHHUjty6G6c37Stfe5&690
http://s7/mw690/001SHHUjty6G6c3Alq6b6&690
http://s16/mw690/001SHHUjty6G6c43Xxt2f&690
http://s16/mw690/001SHHUjty6G6c4xIZhbf&690
http://s9/mw690/001SHHUjty6G6c54SFy18&690
铁拉杆
http://s6/mw690/001SHHUjty6G6c8Q25725&690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赵州桥石栏板
http://s5/mw690/001SHHUjty6G6ccpoqMd4&690缔造石拱桥建造奇迹的隋代匠师李春
http://s4/mw690/001SHHUjty6G6ceTEHh43&690静静横跨在洨河两岸的赵州桥
http://s5/mw690/001SHHUjty6G6cfQDsMe4&690(全文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