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上北京钟鼓楼

(2010-06-20 22:25:19)
标签:

钟鼓楼

北京史地

文化

杂谈

分类: 博物院馆

登上北京钟鼓楼

或许是“家门口的宝贝不愁看”的观念作祟,居京五十余载,虽无数次从钟鼓楼下经过,却从未登临其上。几天前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终于登上了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钟鼓楼,不仅了却了一桩积压多年的愿望,而且由衷地发出一声慨叹:不登钟鼓楼,不能算作北京人!

五朝古都为北京留下无数的建筑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古建非长城、故宫、天坛、明十三陵莫属,当然还有钟鼓楼,因为钟鼓楼曾是元明清时期北京城最高的古建之一,而且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与内城其他皇家建筑浑然一体,体现出“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建筑风格和理念。

北京的钟鼓楼大家都非常熟悉,上网“百度”一下,就能搜检出430万个词条。钟鼓楼是钟楼与鼓楼的合称,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钟鼓楼,其主要功能是“报时”(宫廷内的钟鼓楼除了报时之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北京城内的钟鼓楼有几个特点:一是它不同于一般钟楼与鼓楼东西对称的格局,而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纵置,两楼相距190米;二是由于钟鼓楼是古时的报时中心,为了报时钟声的传播,建筑物建造得相当高大、雄伟,是当时京城最高的建筑之一;而悬挂于钟楼内部、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据说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着“钟王”的美誉;三是现存的钟鼓二楼,所用建筑材料并不完全一致,风格也不完全相同。通高46.7米的鼓楼为砖木混合建筑,高达4米的砖砌台基上是面阔五间的两层建筑,底层为砖石结构,上层为木结构,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通高47.9米的钟楼则全部由砖石建造,不以华丽取胜,简约中彰显巍峨雄奇厚重的特质。

其实,始建于元代的钟鼓二楼原本都是砖木混合建筑,但古时的科技水平有限,高大的木制结构的建筑物上没有避雷装置,因此易遭雷击,加上战火的焚毁,因此历史上的钟鼓楼曾经几毁几建。现在我们看到的鼓楼为明嘉靖年间重建;钟楼为清乾隆年间重建。钟楼重建时为避免火灾,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目前,这两座珍贵的建筑遗存都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尽管我们登临过不少古代建筑,但当我们来到钟鼓楼的底层,仰望高达六、七十级、看似直上直下的登楼石阶时,还是被这不同凡响的气势所震撼。建筑也是一种形式语言,比如皇家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常的高度,传达出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普天之下归于一统”的思想理念,特别是钟鼓楼还肩负着报时的重任。试想当年,鼓楼上的铜壶滴漏计算出准确的时辰,击鼓手击打更鼓向钟楼报时,钟楼上的更夫随即撞响巨钟,浑厚、悠长的钟声响彻在京城的上空,京城大小城门随着暮鼓晨钟关闭和开启,治下的民众按照统一的时间劳作生息,社会便处于一种无形的秩序之中,这恐怕也是封建统治者不遗余力地修建钟鼓楼的原因之一吧。

更大的震撼还在登临到钟楼之上,看到那口7.02米,直径3.4米,重63的永乐大钟的时候。其实,人们将钟楼的大钟称为“永乐大钟”是一种误解,因为真正的“永乐大钟”是收藏在西郊大钟寺里那口钟体上刻满经文的大钟,钟楼里的铜钟只是在永乐年间所铸(铜钟北侧顶部铸有“明永乐XX月吉日制”铭文),但人们依然将错就错,喜欢称呼其为“永乐大钟”。我们沿着钟楼上的游廊从四个方向反复观看欣赏着“钟王”,心中不止一遍地为古代的建筑师和工匠们高超的建筑和铸钟技艺叫绝:真不知在没有大型起吊机械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将重达63吨的铜钟焊接在一起,吊装到近50米高的钟楼顶上的;此外悬挂如此巨大铜钟的竟然只是几根断面仅一米见方的木头,而且一挂就是几百年,不能不令人称奇。钟楼上的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说,钟楼本身的设计也非常科学。他指着大钟下方的木质地板告诉我们,原来的建筑并没有这些地板,地板是近年重修时加装的。钟楼的顶部被设计成穹顶,底部则是十字形券门(只有门洞,不装木格门),整个钟楼的内部结构就像是一口洪钟,非常符合声学原理;而且整个楼体上下贯通,四面敞开,便于钟声的传播。用专业的语言描述,就是“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所以才能产生出“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的效果!

参观之中,我们一直沉浸在钟鼓楼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古人聪明智慧与精湛技艺的崇敬之中,老伴更是一个劲地赞叹:太了不起了!感慨之余,他没有忘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我们眼中的建筑奇迹,愿与朋友们共同分享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之情。

01 钟鼓楼附近的老北京胡同游

http://s7/bmiddle/66c95a37g8976fd2f20a6&690

   
02 闻名遐迩的北京钟楼

http://s15/bmiddle/66c95a37g8976ff701fce&690

   03 钟楼侧影

http://s2/bmiddle/66c95a37g897700cdc8f1&690

   
04 正在维修中的钟楼底部十字形券门

http://s13/bmiddle/66c95a37g8977047165bc&690

   
05 钟楼石阶

http://s3/bmiddle/66c95a37g897705932542&690

   06 铸于明永乐年间的报时大铜钟(人们习惯称它“永乐大钟”)

http://s6/bmiddle/66c95a37g89770a546ec5&690

   
07 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古钟之王”

http://s14/bmiddle/66c95a37g89770ba7d4dd&690

   
08 大钟铭文:大明永乐XX月吉日制

http://s16/bmiddle/66c95a37g89770cb7326f&690

   
09 钟楼的穹顶和悬挂大钟的木制横梁

http://s4/bmiddle/66c95a37g89770e289cb3&690

   10 老伴绘制的钟楼内部结构示意图

http://s3/bmiddle/66c95a37g74258180dda2&690

   11 近年来元旦、春节钟楼撞钟之处

http://s3/bmiddle/66c95a37g742581a48392&690

   12 从钟楼上眺望南侧的鼓楼

http://s10/bmiddle/66c95a37g897711a93219&690

   13 金碧辉煌的鼓楼

http://s16/bmiddle/66c95a37g89771339926f&690

   14 彩绘的鼓楼台阶

http://s1/bmiddle/66c95a37g897714865030&690

   15 沿用至清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

http://s1/bmiddle/66c95a37g8977165c7450&690

   16 残存的更鼓(主鼓)。鼓楼原有更鼓25面,包括一面主鼓,24面群鼓(因中国农历24节令设置),是古时的报时器具之一。这面主鼓直径1.4米,鼓高2.22米,由整张牛皮蒙制。残存的主鼓上有多处刀痕,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留下的罪证。

http://s14/bmiddle/66c95a37g897717edf41d&690

   17 更鼓复制品

http://s11/bmiddle/66c95a37g89771980712a&690

   18 击鼓表演

http://s16/bmiddle/66c95a37g89771ac0976f&690

   19 参观鼓楼的外国游客

http://s13/bmiddle/66c95a37g89771c29436c&690

   20 从鼓楼上眺望南侧的景山、中轴线

http://s10/bmiddle/66c95a37g742582f03a09&690

    图21 钟楼和鼓楼(友情摄影:YANZI)

http://s4/middle/66c95a37g8a034eea64f3&690

20106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