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亚立
写作时间 2011年7月25日
青岛是一座建制已有120年历史的城市,一条条大街小巷,划出老城的一道道横格,那些老街上的老建筑,就是书写老城历史的一个个文字,从它们身上,你能了解一百多年来青岛那沧桑的经历.
鱼山路,就是这样一条老街.
不到一公里的一条山路,三十七个院落,几乎每一个院子里,都有可以写成书的故事,几乎每一座楼宇间,都曾留下岛城名人的足迹.
让我们从南到北,按照游览的顺序,去感受这条翻山越岭的陡坡路吧,听我讲述我所了解的鱼山路上的老故事.
P1. 鱼山路南端.
右边上坡路通向老故事的王国.

一. 鱼山路的历史
1. 日本人开凿的沙石路--名町
当1892年清政府胶澳总兵章高元在青岛村前建立了总兵衙门后,新官的第三把火烧在了衙门后面的小山上.章总兵在山上建立了炮台,原来无名的小山也就有了第一个名字,人们叫它衙门山,也就是现在的小鱼山一带.
1914年,日本打败德国,占领青岛.在衙门山开山劈石,修出一条山路来.路的北端就在总兵衙门身后约一百米处,而南头在衙门山南麓,靠近海边.
日本人把这条沙石路叫做名町,一个日本路名.
2. 中国人的鱼山路,从马牙石路到沥青路
1922年青岛回到祖国怀抱,1923年中国政府把名町这个带殖民色彩的日本路名抛进了大海里,为它起了鱼山这个中国名字.
山路把衙门山一分为二,有了鱼山路名后,两座山便有了各自的名字,东边的叫东鱼山,即今天的小鱼山;西面的称西鱼山,现在都盖满了房屋.
1939年,鱼山路南北较陡的路段由沙石改铺为小方石,也就是人们所叫的马牙石.
1949年后,又把鱼山路改铺沥青.
3.
今天的鱼山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
鱼山路,南起文登路和福山支路路口,北到大学路和龙口路路口,全长896米.
在青岛市东部没有崛起之前,鱼山路是一条安静的小道,过往的车辆很少,只有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路上的行人才多起来,都是南来北往的洗海澡的人们,人们爬上一段陡坡,再走下另一段陡坡,便到了第一海水浴场;回来时亦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东部新城区渐渐成了气候,原来担负主要任务的莱阳路改为单行线,而从南到北的车辆都走鱼山路,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鱼山路上每天是车流滚滚,百年老路,每天都要听着轰轰的噪音,闻着刺鼻的尾气.
怀念那条略显偏僻,但很幽静的鱼山路,那条我不知走了多少遍的鱼山路,那条曾让我的美好童年留下美好记忆的老路,我住过的鱼山路.
P2. 转过弯,还是上坡路.
路右边有1号和3号,路左边有2号.
二. 散落在鱼山路上的老故事
记得上学时曾考问别人,也曾被别人考问过:青岛的上坡路多还是下坡路多?用现在的话,这叫脑筋急转弯.
鱼山路有几条上坡路,又有几条下坡路?你能说清楚吗.
1.
鱼山路1号 1900年德国人阿里文的住宅
(1) 老建筑的历史
老宅建于1900年,设计师是它的主人,德国人恩斯特.阿里文.
阿里文是一个中国通,从1868年起就来到中国,他又搞海关业务,又喜欢搞建筑设计.北京的德国公使馆,俄罗斯公使馆,意大利公使馆,青岛的跑马道,都是他设计的.他在青岛筹建了海关,1899年任胶海关首任税务司.
他相中了衙门山南麓,在靠近海边的山坡上建造了这座楼房.
1914年德国战败前夕,他带着收集的大量中国瓷器回国,那年他67岁.
据说,这座老宅以后还先后住过其他德国人,还有日本人,英国人.
现在老宅还归是海军管,里面好像住了好几家,有点破旧了,院子也不如以前大了,花草树木也少了.
(2) 老宅的故事
1949年6月后,鱼山路1号归海军所管.我曾在老宅住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A.
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1959年前后,记不准是哪一年了,那年夏天,老姨夫一家从北京来青岛疗养,住在鱼山路1号这座老建筑里,我便常常来玩.一天傍晚,在第一海水浴场洗完海澡,刚走到鱼山路边,天上乌云翻滚,一场雷雨很快就要来临了,我知道走回家准要被淋,就一头跑进了老宅,在老宅蹭了一顿晚饭,不走了.晚上住在一楼的大房间里,睡觉中被轰隆的雷声惊醒,我看到一道道刺眼的闪电从窗口钻进屋里,听到外面瓢泼大雨哗哗的下着,心里还真有点紧张,好在有大娘和表妹住在这个房间里,最后又睡着了.
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雨早已停了,满院的树草郁郁葱葱,地上有小水洼,得意的青蛙在呱呱的叫着,在老宅吃了早餐,就走回家去了.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想着在老宅里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和那一片蛙鸣.
B.
养熟了的小鸟
表哥们在老宅院子里捉到了一只小雏鸟,放在笼子里养着.要回北京了,把小鸟送给了我.小鸟很可爱,叫声很响亮也很好听,我常跑到马路上扑捉蜻蜓来喂它,那时不懂蜻蜓是益虫.
父亲嫌它太吵,几次让我放了它,没办法,只好打开鸟笼让它飞走,可小家伙很快又飞回来,舍不得走.终于在一个雨天,把它第二次放飞,在转了一圈后,它飞走了.
P3. 老宅坐落在小鱼山下.背山临海,阿里文真会选地方.

P4.
阿里文住宅,在鱼山路上算是最气派的住宅了.

P5.
在院子里就可看见小鱼山.

P6.
站在二楼半月形的阳台看汇泉湾是很惬意的事.

P7.
老宅历经风雨,还是那样坚固.

P8. 墙上的介绍.
只是把间隔号刻成句号,是个小错误. 原来鱼山路只有一个1号,现在多了好几个,因为大院子里建了一些楼,这里变成1号乙.

2. 鱼山路2号 海关副税司艾瑞时的住宅
税务司阿里文住在衙门山南麓,副税司艾瑞时的住宅就盖在了路对面,建造时间估计差不太多,谁设计的不清楚,莫非还是那个阿里文?
1912年,中国海关第三任总税司安格联买下了这栋住宅区,把它作为来青岛度假的别墅.
现在是青岛海底世界的办公大楼.
P9. 进了2号大门,左前方就是老楼.
P10. 走下坡,从西面看它.

3. 鱼山路3号 建在山坡上的老建筑
院里有两座楼,应当是有历史了,它一直归海军管,现在门口还挂着军事管理区的牌子.
1967年夏天,老姨来青岛,先在鱼山路3号住了几天,当时是易耀彩叔叔的家,他时任北海舰队司令员.我来看望老姨.要走上几段很陡的石级,才进到屋里.
那天,易叔叔留我吃了午饭,吃的什么,现在竟然一点也想不起来,我把它叫做忘却的午餐.
在那之前,有一年我路过这里,上去找海燕哥,在他住的阁楼上俯瞰汇泉湾很漂亮.
P11. 右边的楼是我吃忘却了的午餐的地方.
P12. 看完1,2,3号后,继续上坡.

P13. 路边的岩石告诉我们,路是从山间开出来的.
4.鱼山路6号
近代名人吕海寰故居
吕海寰是山东掖县人,清朝末年著名的外交家,他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近代法律的开拓者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吕海寰来到了青岛,他在鱼山路上筑住两处住宅,一处是6号,另一处在13号.后来他去了天津.
P14. 开始下坡了.往左边走,不远就是6号.

P15. 6号的吕氏故居.

5. 鱼山路5号 1921年日本中学校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1921年在他们修的名町边,建起了一所学校,由日本人三上贞设计,日本公和兴营造厂建造,取名为日本中学校.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立山东大学入驻.
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归山东海洋学院,现改称中国海洋大学.
老建筑还完好无损的立在那里.
P16. 路右边是5号,左侧是12号.

P17. 两边的门垛,中间的大楼.

P18.
现在是海大的老校区.

6.鱼山路12号 老建筑
P19. 5号对面的老建筑.

P20.
这里是个岔路口,两边都是鱼山路,左边是24号,22号,20号,右面下去是16号,7号,有点晕吧.先看左边三处建筑,再返回走右边.

7. 鱼山路24号 优秀历史建筑
P21. 从地基到檐下,都是花岗岩石盖的,这在鱼山路上也是独此一家.

P22. 从22号院子里看24号石头楼.

8.
鱼山路22号 老建筑
P23. 老建筑.

9. 鱼山路20号
老建筑
P24. 二楼从右边数第三个窗户墙上还留着三个数字:193,第四个数字不见了,任你猜吧.

10. 鱼山路16号 优秀历史建筑
P25. 从岔路口右边走下来几十米,又是一个岔路口,左侧是16号.

P26. 沿右面这条小路上去,第一个院子就是7号.
11. 鱼山路7号 1930年女诗人吕美荪的"寒碧山庄"
安徽籍的吕美荪曾担任过奉先(今沈阳)女子师范教务长,女子美术学校名誉校长,在长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在文学上造诣也很深,她与姐姐吕贤鈖,妹妹吕碧城被称为"淮南三吕,天下知名"(章士钊语).
1930年,她来到青岛,并出资建造了这座小楼,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给小楼起了一个很雅的名字:寒碧山庄.
诗人在青岛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1945年病逝.
P27. 挺漂亮的"寒碧山庄".

12. 鱼山路9号 老建筑
P28. 上坡之后是下坡.

P29. 9号院子.
P30. 老楼.
13. 鱼山路9号甲 文化名人赫崇本故居
赫崇本,可以称为海之子.他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工作与贡献,都与海洋息息相关.离他家很近的山东海洋学院(今海羊大学)的诞生,都凝集了他的心血.
那天我来拍照,早晨轻轻敲着铁门,里面的一位老者走过来,我向他说明了来意,他把门打开,我把老宅拍了下来.交谈中知道这房子还是归海大的,而老者估计是已退休的海大教师,我没有问.
P31. 9号甲大门.

P32.
门口的介绍.

P33. 院里的老宅.
14.
鱼山路11号 老建筑
P34. 日本式建筑.墙面原来的小瓷瓦都掉光了,抹成水泥的了.
15.
鱼山路13号 近代名人吕海寰故居
P35. 老院子里的老宅.

16. 鱼山路21号甲 优秀历史建筑
P36. 楼顶戴一副眼镜不太雅观.

P37. 从37号院子里看它,还是很漂亮的.

P38. 从弯道向前走,就转出去了,到路口先左拐,看25,27号.

16.鱼山路25号 优秀历史建筑
P39. 老建筑.

17.鱼山路27号 优秀历史建筑
P40. 27号房子和25号在一起. 看完后返回走下坡路.

18.鱼山路29号 优秀历史建筑
P41. 老宅.

19.鱼山路31号 优秀历史建筑 我曾经生活过的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住在这座老房子里,虽然短短几年,而且我当时很小,但还是有些生活情景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1) 在楼梯上听鬼的故事
老楼里住了好多人家,孩子们都在一起玩耍,到了晚上,大孩子要讲鬼的故事,我们坐在楼梯上,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毛骨悚然,我是又害怕又想听,越听越害怕,其实讲鬼的孩子心里也挺紧张,那时不知道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
(2) 把小鸡吓得跳了楼
我们家住在二楼,有一个很大的阳台.有一次母亲买了几只小鸡放在阳台上,我心血来潮,想吓唬吓唬小鸡,找了一个网兜套在头上,从屋里冲到阳台,张开两手,追吓小鸡.可怜的小鸡被吓坏了,四散奔逃,几只小鸡慌不择路,竟从阳台上的露孔跳到楼下.在我们家玩的孩子们制止了我,他们又跑到楼下找小鸡,有的摔死了,有的跌坏了腿.
(3) 警报响了,斯大林死了
记得有一天,我坐在床上,突然听到外面拉响了警报,我不知是怎么回事,便问大人,忘了是谁和我说,斯大林死了.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虽然那时我只有几岁.
P42. 31号,我曾生活过的家.

P43.
二楼空调上面的屋子就是我的家.

P44.
二楼左边的大阳台上盖起了简易房,露孔都堵死了.

20.鱼山路33号 文化名人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在青岛生活了四年,那时他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他很喜欢青岛,他说:"我北自辽东,南至两粤,走过了十几个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他夸赞青岛"真君子国也".
P45. 门口的介绍. 
P46.
从小巷走进去.

P47.
故居老房.

21.鱼山路36号 1931年日本青岛学院商业学校宿舍
1916年,日本人在馆陶路32号建立青岛英学塾,后扩建并改名为青岛学院,本科为商业学校.
1934年,青岛学院又在单县路26号(今青岛一中校址)建成新校舍.1935年迁入新校舍.
1931年日本人在鱼山路北端建了商业学校宿舍.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教师都住在这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为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师宿舍,称为山东大学第一公舍.名人童第周,冯沅君,陆侃如,束星北都曾在这住过.
1958年,山东大学迁出青岛,这里成了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的宿舍,至今.
P48. 鱼山路北端.右边红墙里是37号,左侧院子是36号.

P49.
36号大门.

P50.
墙上的介绍.

P51.
进院子一直向前走,左边有一个小院,有门垛而无门.

P52. 日本商学校校长住的小楼.

P53.
日本商学校教务长住的平房.

P54.
教师宿舍.

P55.
日式建筑.

P56. 童第周的故居.
在1号楼最右边.

P57.
冯沅君和陆侃如的故居.在1号楼中间.

P58.
束星北的故居.在2号楼最左边.

22.鱼山路37号
1934--1940年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
乍一听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以为是一个世界性卫生组织一类的,其实不然,它是一个中国宗教慈善组织,成立于1922年,对外叫这个名字,对内则称"道院".它供奉的是老祖(青云老人),信奉的是儒,佛,道,基督,回五教合一.
1934年,该会在青岛成立分会,并在鱼山路37号建造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藏经楼.
1937年,又在院子里建了中国古代式建筑--大殿,厢房,杏坛等.
1940年,大殿前面又矗立起一座罗马式建筑,是该会的办公大楼.
五十年代初,该会在全国范围内都被解散.这里交青岛市文化古物保管委员会使用.后来先后为青岛图书馆,青岛博物馆,现在是青岛美术馆.
P59. 鱼山路37号大门.
参观要走大学路7号门,向前走几步右拐,再走几十米就到.

P60.
大门墙上的介绍.

P61. 1940年建的罗马式大楼,西欧风格.

不长的鱼山路,有许多的东西值得你去探究,用那句时髦的话说,叫做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