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亚立
写作时间 2011年7月22日
青岛,原本称为胶澳.
1891年,清朝政府决定在胶澳设立总兵衙门,这算是青岛正式建制.到2011年,整整120年.
青岛老城有许多老街,老街有许多老建筑,老建筑有许多老故事.
一. 太平路
提起太平路,毫不夸张的说,凡是住在青岛的人,凡是到过青岛的人,基本上都到过太平路,因为青岛的著名旅游景点--栈桥,就在太平路上.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滨大道,沿着美丽的青岛湾向前延伸.它东起莱阳路(会前路)和大学路路口,西到贵州路和朝城路路口,全长1919米.
太平路是青岛最早的道路之一,它目睹了青岛老城的百年沧桑,有许多老故事散落在街道两旁,俯拾即是.
我按从东到西游览的顺序来讲述我所了解到的太平路上的故事.
P1. 这是太平路东段一部分,
二. 太平路的沧桑历史
1. 清代的无名土路
1892年胶澳总兵章高元在青岛村(现在太平路9号一带)前建立了总兵衙门,又在西面不远的海边建造了一座货运码头(现在的栈桥),两点之间于是有了一条简易的土路,当时还没有路名.
2. 德国人的威廉皇帝海岸(威廉路)
1897年,德国侵略军占领了青岛,在随后的统治期间,对这条无名土路铺了沥青路面,并为它起了一个名字,以德国皇帝威廉的名字命名,叫威廉皇帝海岸(威廉路).
从此这条路有了第一个名字,由德国人起的德国名字.
3. 日本人的舞鹤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日两国在青岛交战,日军打败德军,占领了青岛.
日本人把这条路改名为舞鹤町.于是这条路又有了第二个名字,日本人起的日本名字.
4. 中国人的太平路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的主权.第二年把青岛所有带殖民色彩的路名全部废止,并为这条路起了一个名字:太平路.
自此,这条路有了第三个名字,中国人起的中国名字.
5. 文革初期的东方红路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冲击青岛,造反的人们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鼓动下,把太平路的名字改为了东方红路.
于是这条路有了第四个名字,带有文革政治色彩.
但太平路最终还是叫太平路.
P2.
青岛湾畔的太平路.

P3. 这是太平路西段,路边有几处老建筑.
三.
散落在太平路上的老故事
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也算是一条老路了,老路上有许多老故事.
1. 太平路2号 1930年迁来的女子中学
(1) 学校不平凡的经历
青岛原有一所名为青岛市市立女子初级中学的学校,1930年迁到了这里.
1938年,日本又一次占领青岛,强占了这所学校.1945年日本投降,学校又被美军占用.
1946年秋天,女中终于迁回了本属于自己的校址.
1949年6月后,女中改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学校有两个校院,分别是太平路2号和太平路6号,中间隔着太平路4号前海污水处理站和一条十几米宽的明沟.2号是本院,楼房,6号是分院,平房.
1974年,校舍改建,填平了明沟,拆除了分院,扩建了本院.
1999年,在崂山区苗岭路建了新校舍,高中部迁过去,留下了初中部.
2000年,进行所谓体制改革,把初中部改为青岛育才中学,与二中分离,在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向学生收取3000元费用.
2010年,育才中学名字废止,收费也叫停,12月起,改名为青岛实验初级中学,至今.
P4.
青岛市立女中旧址.

(2) 母校生活花絮
我在青岛二中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傻学了三年,也疯玩了三年.两年在分院的平房里度过,最后一年在本院的楼房中毕业.分院的教室外面就是海,上课都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本院的教室窗前可以俯瞰青岛湾.
A. 七个同学和一个篮球的故事
班上好多男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但只能在体育课上过把瘾,其它时间就很难摸到篮球皮了.几个铁杆分子商量一下,决定凑钱买一个属于自己的篮球,到中山路的环球体育用品商店看了,最便宜的也得7.7元,这数字在当时对我们学生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咬咬牙,七个同学一人拿了1.1元,把篮球抱回来了,蓝色的,胶皮的,球面有许多胶皮豆,我们叫它麻子.
于是经常在下午放学后,别的同学都回家了,我们还疯在篮球场上,直到天快黑了,看不清楚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背着书包走回家.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为什么,篮球不见了,谁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直到已经快毕业时,我才在一个教师办公室里发现了它,理直气壮的要回来,可是它已经很破旧了,我把它带回家,终于在几次搬家中失去了它.
B. 和海打交道的故事
二中就在海边,青岛当时就有句话:一中大操场,二中大海洋,说的是二中占尽大海之利.
翻过学校院墙就是海边,有时上自习课就偷偷出去,洗洗海澡,再偷偷摸摸溜回教室,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二中有一个海带养殖场,每学期的劳动课有时就安排在养殖场,我曾穿上厚厚的胶皮防水服,在海水池里育苗,也曾划着小船,到栈桥附近种海带,把一根根夹着海带苗的绳子放进大海里.
C. 拿电线杆试电的故事
我们在分院的教室外有一根木电线杆,发现它身上露出一根电线,铜丝裸露,便想试试有没有电,不敢用手指肚碰它,怕被吸住,就用手指背试试,结果被电了一下,再不敢动它了.
P5. 原来的明沟,现在是学校的操场.

2. 太平路4号 1903年德国人建的污水处理泵房
德国人在太平路沿海一带建立了欧人区,住的人多了,就有污水要排放,于是德国人在先铺设了下水管道后,从
1898年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建了四个污水排泄泵站,1903年在太平路4号建的这个泵房就是其中之一.
房子虽然不大,却带着欧式色彩.一百多年还立在太平路上.
P6. 女中旁边的污水处理泵房.

P7. 墙上的介绍.
3. 太平路9号
古青岛村遗址和1892年建造的胶澳总兵衙门
早在清政府建立胶澳衙门之前,青岛村的村民就生活在这个海边的小渔村,随着德国占领军的强迁,青岛村的房屋都被拆毁,现在我们只能站在这里,追溯远去的历史.
1891年清政府设胶澳衙门.第二年,章高元走马上任,被封为胶澳总兵.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烧在青岛村前,章总兵先建造了办公的衙门,规模不小,相当于一般的府衙.这座建筑应当算是青岛最早的政府办公楼吧.
1897年后德国人在拆毁青岛村的民房时,只保留了胶澳府衙和不远处的天后宫.
德国人没有拆除清朝府衙,倒是中国人自己把它毁掉了.1959年,为了建一个会堂,把胶澳衙门彻底清除了.现在想想,真是莫名其妙,那时青岛有多少空闲地呀,在哪里不能建会堂,非得拆了老衙门,把会堂建在这里.
今天,能够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只有幸存的几棵老树了.青岛市人民会堂,青岛老百姓都叫它新建礼堂,现在它的西面还有几棵老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在做功课时,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说除了老银杏树外,还有一棵老杨树,我围着会堂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它的踪影,询问里面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回答是没听说过,就要失望的离开时,又顺便问了问门口的一位保安,他告诉我,是有一棵老杨树,不过早已死了,但还有一枝幸存的小树枝已经从地里长出来,他还领我走到那棵小树苗前,告诉我这叫白背杨,因为叶子的背面是白色的,还翻给我看.
老银杏,小杨树,你会讲述青岛村的故事吗?还记得胶澳衙门的故事吗?
P8.
这是1959年建的青岛市人民会堂.

P9.
小小的白背杨.
4. 太平路11号 一座至少六十多年的老建筑
在胶澳衙门几棵老银杏树旁边,有一座老建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从它所处的位置和建筑风格来看,也是至少六十多年前出现的,也许它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P10.
右边的建筑是太平路11号.
5. 太平路17号 1933年青岛市政府建的太平路小学
(1) 也有一段沧桑的历史
它现在叫太平路小学,初建时大名是:青岛市市立太平路小学.1933年由市政府出资建造,一座两层楼房,楼里有16间教室和一个大礼堂,还附设一个幼儿园.
1934年,宋美龄来青岛,由市长沈鸿烈陪同,参观了这所小学,还和大家合了影.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它,把小学改为兵营,学校被迫停办,师生都迁到了江苏路小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军又把小学占用.1946年收回后,秋季开学了.
1947年,小学改名为市南区太平路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6月后,定名为青岛市太平路小学.后来在改建时楼房又加了一层.
(2) 母校生活花絮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曾在这所学校生活过,不是上小学,而是在附设的幼儿园里,那时年龄小,大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有几件至今还历历在目.
A.
从学校逃跑回家的故事
记得那天上午,不知为何突然想回家,趁在校园玩耍的时候偷偷跑出校门,向鱼山路跑去,跑过了胶澳衙门,跑过了鱼山路上的万字会,就在上坡的时候,被赶来的老师抓住了,只差100多米就到家了.我还清清楚楚的记着我在鱼山路上坡时的情景.
B.
上课时闹出了尴尬事
一次上课时,实在憋不住了,可又不敢和阿姨说要上厕所,在一番努力阻击后,终于拉裤子了,还不敢说,在阿姨和小朋友的追问下,才承认了.后来上高中时,一个同学还拿这事来笑我,他当时也在我们幼儿班.
C.
认识斯大林的故事
我曾看过幼儿园对我在园里的生活评议,内容大都忘了,可其中有一条我记住了,说我能认识斯大林像,我可记不清幼儿园老师让我们认识斯大林的上课情形了.
P11.
太平路小学全貌.

P12.
大楼左边一楼有不锈钢门的房屋就是当时的附设幼儿园.

6. 太平路19号 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宫
太平路小学旁边就是一座庙宇,叫天后宫,是供奉天后娘娘的.
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胡家庄的胡善士捐出了这片土地,修建了天后宫.所以说,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
从那以后,先后有六次修缮扩建,最近一次是在1977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后,重新修复并对外开放,从收费参观到现在免费游览.
P13.
天后宫新貌.

P14.上个世纪初的天后宫. (图片来自青岛档案信息网)

P15.天后宫里的老石碑.
7. 太平路21号 天后宫附属建筑
在天后宫西侧,有一个很窄的院落,现在称作天后宫天街艺林,里面都是卖旅游商品的.
但在我的记忆中,它曾让我每次走过都有点害怕,因为我曾看到里面停放着棺材,那时候在这方面胆子很小,
恐怖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P16.
太平路21号现状.

8.
太平路23号 1929年建的日本商人坂井贞一的住宅
(1) 老宅的来历
这座老建筑现在被列为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设计师为日本人三井幸次郎,而它的主人坂井贞一是个日本商人.
(2) 在老宅中的幼年生活故事
这座老宅从1950年归海军所管,那一年海军青岛基地刚刚建立,我的老姨夫任基地政治委员,易耀彩任基地司令员,两家都住在这座楼里,易叔叔一家在二楼,老姨一家住一楼.
我们家刚到青岛,还没找到合适的住处,便住在了老姨家.那时我年纪很小,记不得什么事,只能从老照片和大人们的讲述中略知一二.
A.
想念靳叔叔
母亲曾几次和我谈起老姨夫的警卫员靳叔叔,说他很喜欢我,愿意逗我玩,经常抱着我,虽然我一点都没印象,但却很想见见他,记得有一年竟想在报纸上刊登寻找靳叔叔的启事,终究没有见到他,但在我心里经常想起他.
B.
快乐的小童车
老姨家里有一辆三轮小童车,我常骑它,还有一张在这个院子里骑童车的照片,只是不在我身边.姐姐也喜欢骑,也有一张老照片.
C.
我在地上打滚
老姨晚年生病住在上海华东医院,姐姐去看望她,老姨还讲起我小时候在太平路的故事,说我有一次发脾气,
竟躺在地上打滚,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我是在屋里的地上还是在院子的地上打滚,反正被老姨记住了.
这一次我造访曾生活过的老宅,看到六十年过去了,老宅还基本完好的立在那里,但它也苍老多了,我想寻找老照片上的那几根大石柱,费了一番精力才在一楼一户人家的窗外看到了它们,和住在里面的主人聊起来,得知现在楼上楼下住了七八家,她还指给我看一根倒在地上的石柱.
P17. 太平路23号大门.

P18.
坂井贞一住宅.
P19. 现在老房一楼的明廊没有了,两根石柱孤零零的立在那里.

P20. 地上还倒着一根石柱.

9. 太平路青岛湾畔 1901年德国人建成的海岸护坡
从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开始,德国人为了防止海浪冲击他们修建的海滨道路,在沿海一带修筑了长长的海岸护坡,总长度有3.3公里,其中太平路海岸护坡近1.5公里.1901年建成.
德国人建的这条海岸护坡,全是用大块的花岗岩砌成,筑起了6米多高的大斜坡.
记得小时候到海边玩,很喜欢从护坡上跑下去,再跑回上面来.
P21.
太平路东段的海岸护坡.

P22.
太平路中段的海岸护坡.
10.
太平路29--31--33号 1899年--1911年德国建筑亨利王子酒店
太平路31号建于1899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尔设计,德国公司施工,建筑风格是德国青年派.建好后,取名亨利王子酒店.它是青岛最早的高级饭店.
1911年,德国人又在亨利王子酒店东西两边增建了两座建筑.
东边的是太平路29号.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年拆了老建筑重建的新建筑,叫泛海名人大酒店.
西边的是太平路33号.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这些年拆了老建筑重建的新建筑,叫青岛日报社.
只有中间的太平路31号保存下来,现在把亨利去掉了,加上栈桥二字,叫栈桥.王子酒店.
1938年,日本侵略军把它当作司令部,后作为日本总领事馆.美军曾作为宪兵队驻地.
P23. 太平路29号,新建的建筑.

P24. 太平路31号,老建筑,亨利王子酒店大楼.

P25.
太平路33号,新建的大楼.

P26.
1900年的亨利王子饭店. (照片来自青岛档案信息网)
11. 太平路35号 刘子山房屋
这座楼原是青岛商富刘子山建的,后来赠与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做办公大楼.1949年后,中共青岛市委在此办公,被称为市委大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政府东迁后,这座大楼被拆,建造了华能大厦.
P27. 新建的华能大厦.

12. 太平路10号 1892年清代货运码头--栈桥回澜阁
(1) 栈桥的历史
我曾问过一些青岛人,太平路10号在哪,没有几个人知道;我又问过,栈桥回澜阁是多少号,也没有多少清楚的.更不用说外地人了.
1892年,章高元总兵到胶澳来,另一把火烧在了衙门西面1.5公里远的海边,他请人设计了一个货运码头,建造好后,需要运输的东西就从这里装卸.那时栈桥上还没有回澜阁.
1931年,青岛市政府对栈桥改建,在桥头建起一座亭子,取名回澜阁.
栈桥渐渐改变了它的功能,由货运变成了游览.今天成了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
(2) 发生在栈桥上的故事
A.
栈桥垂钓的故事
小时候常到栈桥回澜阁旁边的石阶上钓鱼,没有鱼杆,就把鱼线甩到海里,咬钩的都是一些小鱼,最多的是一种被我们叫作三道门的小鱼,它的背部有三条黑线;再一种就是气鼓鱼,钓上来放在栈桥的地上,不一会它的肚子就鼓起来,涨得圆圆的,好像白色的球,我们都喊它气鼓子.后来有了竹杆做的鱼杆,一次钓上来一只虾虎,还拿回家炫耀了一番.
B.
与栈桥生死之交的故事
这个故事恐怕是最惊心动魄的了.小学三年级,和几个同学到栈桥回澜阁前面的桥边,他们都要下去游泳,问我行不行,在此之前,我只在海水浴场浅水中游过,自己也说不上是会还是不会,于是说行,壮着胆子跳进了四五米深的水里,一下去,就不知怎么游了,只记得自己在水面沉浮,一会头露出水面,一会又沉进水里,还好,几个在那里游泳的大个子把我救上了岸,不然现在也不可能在这里写博文了.
稀里糊涂跳下去,稀里糊涂被救上来,稀里糊涂回了家,结果可想而知,同学告诉了老师,老师告诉了家长,家长批评了孩子,孩子最终学会了在大风大浪中游泳的本领.
P28.
太平路10号,栈桥回澜阁.
P29.栈桥上的铁铸气孔,原来从气孔里就可以看到海,大潮时,海浪向上冲,水气从孔空里蹿出来,也很好看.现在成了摆设.

P30.
拴缆绳用的铁柱,也有年头了.
13.太平路12号
1902年德国人建的"唧筒"--海水提用泵房
在栈桥外面公共卫生间旁边有一座小房子,它也有门牌号,是太平路12号.
这是德国人大约在1902年建造的,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德国人为了用水洒路面,建了这么一个泵站,把海水抽上来,再灌到马车上,马车拉着海水去泼洒路面.德国人叫它唧筒.
P31.
小房窗户边墙上有个蓝色门牌:太平路12号.

P32. 在栈桥旁边的老建筑--泵房.
14. 太平路41号 1902年德国建的礼和商业大楼
礼和商业大楼是德国礼和公司在青岛设立的分公司,礼和公司是德国在中国最大的一家贸易公司,它在香港,上海,天津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分公司,青岛这家算是小的.
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汉奸组织新民会曾在这里待过.
1949年后,这里曾是太平路小学分校,后来独立出去,改为河南路小学,这座楼用作办公楼,再后来把河南路小学拆掉了,只保留下这座楼.
P33. 礼和商业大楼.

P34.
墙上的介绍.

P35. 1907年的礼和商业大楼. (照片来自青岛档案信息网)
15.
太平路61--75号 老建筑
这里是太平路西段,一二百米长的路上,都是1949年前的老建筑,路东是大海,路边花园里的几个楼是后来建的,只有西边的房子展示欧式风情.
P36.
太平路西段街景.
青岛有老城,老城有老街,老街有老建筑,老城老街老建筑有许多老故事,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