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日本通胀特点

标签:
财经中国通胀贴现率通货膨胀杂谈经济 |
日本在70年代的通胀,主要是有些大宗商品涨价较急,几乎是一夜之间,应对是相当难的,中国前几年政府调控力量大,所以在通胀中形成较高的波峰,1974年CPI更是高达23.2%而中国则在百分之七八,相对较低。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971年CPI上涨6.3%,1972年虽有所回落,但1973年CPI又急剧攀升至11.7%,1974年CPI更是高达23.2%。为抑制通货膨胀,日本央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1973年央行贴现率由1972年的4.25%大幅提高4.75个百分点至9%,1974年贴现率依然维持在9%的水平上,1975年贴现率虽有所下调,但仍处在6.5%的高位,并将这一水平维持至1976年。在紧缩货币政策下, M2、M1增长速度的下降,使得央行货币供应量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治理也取得显著效果。1975年CPI开始回落,1978年CPI已下降至4.2%。
中国的价格干预起到一定的作用,由其是在2008年上半年,油价达149美元,而中国油价仅在百元上下,对国内通胀起到了巨大贡献,并且也防止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但由于中国对金融危机看的过严重,用药太猛,而使通胀加剧,而日本则收紧货币,最后通胀下降,恢复常态。M2增长从1972年的26.75%,大幅下降至1973年的16.14%和1974年的11.82%;M1增长从1972年的22.22%,下降至1973年的19.6%和1974年的11.91%。
中国货币收紧至少还要半年以上,至少通胀形成下降通道才能放松一点,别看现在钱少,各种投资品价格一下跌,你就能觉得中国银行突然会的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