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曲《春秋配》的考证与欣赏(旧稿重发)

(2014-08-26 19:16:51)
标签:

春秋配

京剧

豫剧

考证

重发

分类: 戏曲资料

 

京剧《春秋配》最早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确切地说是在1927年后)由黄桂秋(1906—1978)先生唱红的,其后张君秋(1920—1997)先生经过一些改编,也将这出戏列为自己的看家戏,成为他们早期常演的剧目,于是京剧舞台上便有了黄派和张派两个版本的《春秋配》。有资料显示,1954年黄桂秋还唱这出戏,张君秋在他60岁上还录制了这出戏的演出实况(片断)。与张君秋排演这出戏的同时,陈素真先生也把这出戏搬到了豫剧舞台,当年在开封演出盛况空前,一出《春秋配》也成了她的成名之作。以上三位先生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灌制了《春秋配》的唱片,影响到全国。紧跟着川剧、徽剧、汉剧、湘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也竞相移植,一时间《春秋配》成为中华戏曲舞台上的一株奇葩。八十年过去了,这出戏还是如此受欢迎,至今仍有不少戏曲演员及戏迷还在演唱这出戏的经典名段,说明这出戏在民间有它存活的土壤及旺盛的生命力。

这出戏的出处是清代的一本章回小说《春秋配》,这本书收录在《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中,全书四卷十六回,描写书生李春发与姜秋莲、张秋联两位女子的爱情故事。尽管未脱离才子佳人的俗套,但情节离奇,故事曲折,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最后以大团圆结局,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及欣赏习惯,所以很受欢迎。但书中所写男女情事与封建礼教不合,最终还是被禁毁。

戏曲《春秋配》是何人所写无从考证,笔者认为是清末,最晚是民国初年,由民间艺人依据小说《春秋配》的框架编写而成,现存戏曲资料找不出谁比黄桂秋先生唱这出戏还要早的戏曲演员。

小说《春秋配》主人公有李春发及姜秋莲、张秋联三人,最后李春发娶了两个老婆,与一夫一妻中制相悖,于是在改编成戏的过程中删去了张秋联这个人物,而戏曲故事梗概没有伤筋动骨,甚至戏中李春发(姓李名华,表字春发)、姜秋莲、李春发的好友张言行都沿用了原著中的名字,姜秋莲的继母仍叫贾氏,只是她的父亲原著中叫姜韵,戏中改名叫姜绍(表字仍为德化)。小说开始就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是“大明天启年间南阳罗郡”,戏中虽交代的不及小说那样详细,但三番五次交代了故事发生地是罗郡城(豫剧改成了罗郡庄)魁星楼(原著是奎星楼)。

这出戏的最精彩的第二场戏“捡柴”一折,戏曲与小说更出乎地如此相似。举例说,小说在第四回“秋莲女畏逼离阁,春发郎怜情赠金”的开头写道:“话说姜秋莲忍气吞声回到绣房,罩上包头,换上蓝布衫裙,紧紧系带,奶娘拿着镰刀、麻绳、扁担,两人哭哭啼啼离了家门。”待李春发送好友张言行走后,“ 忽抬头望见一个老妇人拾柴,一个幼女坐在尘埃不住啼哭。停住马,仔细向秋莲一望,心中惊讶道:你看此女,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年纪不过二八,天生俏丽,并非小户女儿。”“不免下马,向老妈妈问个端底。”“遂滚鞍下马,向着奶娘道:‘老妈妈,小生有礼了。’奶娘答礼道:‘这个君子,非亲非故,向我施礼,却是为何?’李春发道:‘老妈妈身后那位大姐,因何在此啼哭?’奶娘答道:‘她是我家大姐,我是她的养娘。我主仆在此拾柴,何劳君子盘问。’”接下来李春发“向秋莲施下礼去,尊声:‘姐姐,小生有礼。’秋莲回答道:‘素不识面,不便还礼,相公休怪。’李春发道:‘非是小生多事,观看姐姐举动,不是小家模样。在此芦边啼啼哭哭,必有情由。姐姐姓什名何,求道其详。’秋莲道:‘自古男女有别,于理有碍,何敢轻言。’李春发道:‘在这荒野,无人看见,姐姐倘有冤屈事情,未必不能代为解纷,何妨略陈其故。’秋莲见李生说得体切,又是庄言正论,绝不带些轻薄嬉戏光景。况且李生生得风流儒雅,迥异非常,秋莲暗思道:何妨告诉他一番。遂启朱唇,道:‘奴家住在罗郡,奎星楼边。大门外有几株槐柳,便是。’李生问道:“老先生是何名讳?”秋莲道:‘我爹爹姓姜名韵,表字德化。’李生道:‘令尊小生素知,近来作何生理?’秋莲道:‘因家道贫寒,出外贩米。’李生道:‘令尊既不在家,自有养娘拾柴,大姐到此何为?’秋莲含泪道:‘在家受不过晚娘拷打,无计奈何,方到此地。’李生道:‘我听姐姐诉了一遍,原系晚娘所害。小生随身带有三两银子,与姐姐留下,拿回家去,交与令堂买些柴米,省得出头露面,受这辛苦。’”等李春发“牵马欲行,秋莲对奶娘道:‘请那生留步。’奶娘应命喊道:‘相公且转来。’李生停步说:‘老妈妈要说什么?’奶娘道:‘我家大姐有话问你。’秋莲道:‘奶娘替我问他来历。’奶娘道:‘晓得。’遂开口道:‘请问相公因何走马郊外?’李生道:‘小生清晨因送朋友到此。’奶娘道:‘相公贵府,坐落何街,高姓大名?’李生答道:‘舍下在永寿街内,姓李名花,字是春发。’奶娘道:‘原来是李相公,在庠在监呢?’李生道:‘草草入泮,尚未发科。’奶娘道:‘如此说来,相公是位秀才了,失敬失敬。’奶娘又问道:‘令尊令堂想俱康健。’李生道:‘不幸双亲早逝。’奶娘又问道:‘兄弟几人?’李生道:‘并无兄弟,只是孤身。’奶娘又问:‘相公青春多少?’李生道:‘今年虚度十九岁了。’秋莲悄悄对奶娘道:‘问他曾婚配否?’奶娘遂问道:‘相公有妻室么?’李生背身说道:‘这女子问出此言,大非幽闺静守之道,待俺去也。’遂乘马而回。”小说中的描写与戏曲的情节基本吻合。

京剧《春秋配》有两个版本,豫剧有陈素真的演出版本,我们仍以“捡柴”一折为例,分析这些版本的异同,让我们先看黄桂秋先生的演出版本。黄派版本在这折戏中,为姜秋莲设计了三段精彩的唱段,第一段是:

“出门来羞答答辛酸不定,

止不住伤心泪湿透衣襟,

奴好比那未开花风吹雨淋,

忍着声吞着气暗自沉吟。”

另两段唱腔是与李春发、乳娘一边问话,一边表演来完成的,把一句一句地串在一起,其中一段是:

“蒙君子致殷勤再三问话,

虽然是男女别不得不答,

家住在罗郡城魁星楼下,

我的父名姜绍贸易天涯,

在家中受不得继母拷打,

莫奈何到荒郊来捡芦花。”

另一段是一连串问话:

“问君子因何事荒郊来定,

再问他住罗郡哪里家门,

你问他家何氏尊名上姓,

可在痒可在监可有科名,

你问他椿萱茂高堂欢庆,

再问他贵昆玉弟兄几人,

再问他妙龄儿生辰要紧,

再问他闺阁内可订婚姻。”

张君秋先生版本,后面两段与黄桂秋先生的演出版本差不多,只是个别字句有所改动,而开始那一段改动较大,改成了“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病恹恹身无力难以挣扎,奴好比花未开风吹雨打,想娘亲和老夫心乱如麻。”

不得不注意陈素真先生的豫剧《春秋配》演出版本,她在黄桂秋先生版本的基础上,吸取了京剧艺术之所长,结合豫剧唱腔的特点,除将文词通俗化了些,唱腔豫剧化了外,演出架构、对白都采用了把京剧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豫剧的演出当中。还以“捡柴”这场戏为例,,仍然保留了京剧的三段唱腔(文词上做了一些修改),并且在化妆、行腔、表演、场面等方面,采用了京剧的样式及方法。第一段唱词为: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

哭了一声爹,再叫一声妈,

哎-我的老乳娘啊。

止不住泪珠儿点点如麻,

我好比路旁花风吹雨打,

忍着声眼噙泪来捡芦花。”

第二段唱词基本上保留了京剧的原貌:

“遇君子在荒郊前来问话,

虽然是男女别不得不答,

我居住罗郡庄魁星楼下,

门儿外有两棵槐柳娇芽。

我的父名姜绍字表德化,

每日里贩细米常不在家。

在家中我受不尽继母拷打,

因此事我到荒郊来捡芦花。”

第三段为:

“你问他因为何事荒郊走马,

我的乳娘呀,你上前去问问他。

再问他住罗郡哪里有家,

把他的名和姓与咱留下,

或在痒或在监可是个科甲?

你问他椿萱茂高堂潇洒,

我哭我那早死的亲娘啊。

再问他贵昆仲——我的乳娘呀——他是排行几伐?

再问他的妙龄儿可有多大,

你再去问问他小房内可娶结发?”

从以上举证,我们不难看出:豫剧《春秋配》无可置疑是从京剧移植过来的。非但如此,陈素真先生还从京剧中吸取了吐字方法、运气行腔等声腔技巧,把原本粗犷低俗的豫剧旦行唱腔,也像京剧那样典雅唯美。可以说,豫剧《春秋配》是戏曲移植的典范,是陈素真开创了向京剧学习的先河,就这一点说,陈素真对豫剧的发展功不可没。

京剧《春秋配》是黄桂秋及张君秋两位先生创建的剧目,赵慧秋、顾正秋、罗惠兰、沈福存(川剧名旦沈铁梅之父)以及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王蓉蓉、张萍、刘薇等名旦,都演过这出戏,远至宝岛台湾的京剧班子30年前也演出过全本《春秋配》。豫剧自陈素真唱红这出戏后,最先跟唱的豫剧名旦是阎立品(留有录音资料)及李志贞等人。直到1986年18岁的王红丽(曾两度获得梅花奖)才复排了全本《春秋配》,戏中唱词虽有些改动,但她的唱腔典雅俏丽,依然陈派韵味十足,被誉为“豫剧小皇后”。这出戏是她从洛阳戏校毕业后走上舞台的“打炮戏”,也是她的成名之作,之后她带领的“小皇后豫剧团”才被戏迷所接受,提起王红丽戏迷自然会想起《春秋配》。接下来田敏也靠一曲“羞答答”被戏迷所认可,后来也成了复排这出戏的第二人。除她们演出过豫剧陈派版本的《春秋配》外,豫剧名家关灵凤、郭美金、赵吟秋以及豫剧新秀连德志等人,也都录有这出戏的片段。不少戏迷也爱哼唱这出戏的唱腔,高层次的戏迷李春花、庞笑天能彩唱“捡柴”全拆,学生陈迎辉唱起“羞答答”也有模有样,他们水准不亚于专业演员。

全本《春秋配》行当齐全,生(李春发)、旦(姜秋莲)、净(张言行)、丑(贾氏及县官)一个都不缺。但全出戏后半部分比较松散,看点不多,所以京剧和豫剧很少有人演出全本戏。而“捡柴”一折很出彩,一是唱腔优美动听,华丽俏皮而不轻浮,典雅隽永而不造作,激越明快而不张扬;二是把演员的唱、念、做、表结合得好,声声腔腔引起观众共鸣,投足举手之间也很出戏;三是注重人物的塑造,把古代青年男女初次相见的爱慕之情刻画得丝丝入微,这正是当今戏迷还非常喜欢的原因。

(2009年8月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