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调与晋剧《双灵牌》(即《东庭恨》)之高珍“哭灵牌”唱段对比赏析

(2014-04-11 16:44:36)
标签:

越调

晋剧

双灵牌

东庭恨

唱词

文化

分类: 赏戏

 

     传统戏《双灵牌》主要角色有三个,高珍与他的同窗好友梅仲,以及他的妻子徐月娘,当然高珍的戏份最重,要排序的话,应该是男一号。高珍与梅仲是从小在一起苦读,又一同考上进士做了官的“知识分子”,高珍听信他的“秘书”杜智的谗言,把他的贤弟梅仲置于死地,同时把自己的妻子休了,逼她走上自杀之路(其实两人都被人救起)。三年后,高珍发现案子当初审错了,抱着灵牌,哭了梅仲哭月娘,表现了两位亲人被冤枉,他痛心疾首,悔恨交加的心情。

     本文选定了三个在同一场景下高珍的唱段,第一个是越调老本,第二个是河南省越调剧团王中民的改编本,第三个是晋剧根据越调王中民的移植本。后两个本子相差不多,但与第一个原始本差别较大,从中你可以看出修改的痕迹。

http://img4.paipaiimg.com/00000000/item-519D8971-BC16E41B00000000040100002B91E827.0.300x300.jpg     高珍的扮演者虽然都是女演员,但她们扮演的却是男性,应该归于大男人唱哭戏之列。首先让我想起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和“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两句古训,原以为男人唱哭戏,是不适宜的。后来想到“男儿有泪不轻弹”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只是不到伤心处”,又给男人唱哭戏找到了理论根据。你看申凤梅先生的《诸葛亮吊孝》,唱得嚎啕失声、痛哭流涕,尽显出苍劲悲壮、深沉浑厚的男性气质来,成为申派的经典唱段。

     这些“哭戏”本是演员的“逢场作戏”,是纯粹的戏曲表演,一唱三叹,一叹五腔,却往往最能抓住观众的心弦,让老太太们珠泪盈腮。我原本是不太喜欢“哭戏”的,特别不喜欢那些吼叫派演员唱的哭段子。但哭也非容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要充分把握火候,连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波的长短都必须恰到好处,倘若演员入戏太“深”,表演太“过”,太“实”了,那是“洒狗血”,令观众生厌;当然不进入角色,太“温”了,观众也不会给他喝彩。

     本文所选三段视频中,饰演高珍的或挂胡子的须生,或不挂胡子的小生,她们的男性之哭,则比较含蓄,比较阳刚,既唱得悲壮苍凉,又不失男性的尊严,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1、襄县越调《东庭恨》“哭灵牌”片段 (高清)_
     这是我刚刚截取的老版片段,它反映出30多年前这出戏的原貌。在同一个场景里,编剧利用戏曲的时空转换,将高珍、梅仲及月娘三个人物集中在一条大街上,来展示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他们三人才分别三年,能不认识吗?他们当时都是“官”,乘轿是必然的,轿子碰面而轿内人未见面,就可以理解了。



【匹配唱词】

高珍唱:

     千悔恨/万悔恨/恨我高珍,一念差/屈死了/两位亲人。

     见双灵/更添我/心中悲恨,悔不该/听信那/杜智小人。

     错断案/枉人命/是我罪过,信谗言/失职守/怎guan黎民、

     屈死灵/怎能瞑目/九泉下,我纵死/入地狱/实属亡魂。

     高珍我/带罪/把京进,求万岁/将高珍/斩首午门。

     一步步/声声泪/自责自恨——

梅仲唱:

     满腔怒火/迎仇人。(白口略)

高珍唱:

     京城王法/本严明,与侯爷/相碰/我胆惊。

     叫衙役/转道/背街去,侯爷走后/咱再行。

梅仲唱:

     高珍转到/背街去,倒叫梅仲/犯猜疑。

     倘若他/悔过/是真意,我不得/劝嫂嫂/把怒火息。

徐月娘唱:

     适才令人/一声禀,高珍请罪/进了京。

     为雪当年/东庭恨,月娘我出宫/将他迎。

     御林军/恁冲着高珍/只管闯,事大事小/我担承。(白口略)

高珍唱:

     我有心/与他/把理论,不可呀!得罪少傅/罪非轻。

     见衙役/转到/小巷内,后退一边/免祸生。

徐月娘唱:

     越思越想/越恼恨,高珍做事/灭人伦。

     不是千岁/将我救,月娘早成/屈死魂。

     叫人来/挡道/阻高珍,挡住他/去路/不能动身,

高珍唱:

     越思越想/添恼恨,官高仗势/欺压人。

     高珍带罪/把京进,何惧生命/死与存。

     叫衙役/稳步/向前进,休害怕来/休担惊。

(中间一段白口略)

高珍唱:

     梅贤弟,徐氏妻!哎,我的梅贤弟呀!

     想当初/咱们两家/世代交好,咱们弟兄/同窗苦读/同榜及第,

     如今又在/新安府上/一同为官,我不该/听信谗言/皂白不分,

     把贤弟/问成死罪,活活把你/屈死在监下呀,

     怎不叫/为兄我/痛伤心哪,我的梅贤弟呀!

     哎,我的梅贤弟呀!(梅仲、徐月娘齐下场)

     怀抱着/双灵牌/痛哭在街上,麻冠孝衣/泪血漂流/若痴若狂。

     我的梅贤弟呀,

     千错万错/铸成大错呀,苦害挚友/含恨冤亡,

     贤弟你/有多少/苦情账,为兄我/心愧/如天塌一方,

     天塌一方/女娲补,心亏一片/怎补偿。

     是为兄/把你活冤死,如今/后悔莫及/愧难当。

     我不该/听信谗言/信诽谤,错把砒霜/当蜜糖。

     常言说/种下苦籽/结苦果,高珍我/活该把/苦果尝。

     亲近小人/把奸养,听信谗言/把祸殃。

     闭目不辨/良与莠,怎配辖民/把官当。

     我泣血抛/泪如雨降呀,这边厢/再哭我妻/徐月娘。

     我的徐氏贤妻,哎,我的徐氏贤妻呀!

     想当初/咱两家/结为秦晋,心相印/义相投/情切意真。

     难忘你/对父母/贤孝恭顺,难忘你/言稳重/和睦乡邻。

     难忘你/陪为夫/习文讲论,难忘你/送茶汤夜/寒更深。

     难忘你/平日里/多么勤奋,好一似/罗义女/克俭克勤。

     谁料你/得罪了/恶奴杜智,东庭院/起风波/大祸临身。

     见情书/顿增我/心中恼恨,欠思量/写休书/夫妻离分。

     审恶奴/查清了/此案根本,才知道/屈死了/徐氏夫人。

     我的贤德妻呀,

     我愿你/在阴灵中/将我怨恨,我是个/糊涂虫/负义忘恩。

     抱双灵/衷心话/诉之不尽,枉自我/吃俸禄/是非不分。

     哭一声/贤德妻/叫我难见,再叫声梅贤弟,屈死的/亡魂哪。

     梅贤弟,徐氏妻,

     我这里/高声喊叫恁,为什么/千般呼/不回一音?

     一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昏沉沉/走进了/地狱之门。


2、越调选段《双灵牌--哭妻》马兰演唱(马兰是越调电影《李天保娶亲》李天保的扮演者)

【匹配唱词】高珍唱:

     眼望着/双灵牌/泪如雨降,

     心潮翻滚/天旋地荡/悔恨满腔。

     我的/梅贤弟,我的/徐月娘,

     往事如梦/我痛断肝肠。

     我的/梅贤弟,难忘咱/少年携手/把学上。

     难忘咱/十年并肩/度寒窗,难忘咱/雅歌投壶/对月朗。

     难忘咱/谈诗煮茗/到天光,难忘咱/京畿赶考/赴科场。

     同翻山/同过河/同披风霜,那一日啊,

     那一日/贪路程,小店/未赶上,

     半张饼/你一口/我一口,你一口/我一口/充饥肠。

     同上任/来新安/甚得名望,贤弟呀!

     谁不夸/咱弟兄/是栋梁一双。

     贤妻呀!青梅竹马/实难忘,恍如昨日/时不长。

     四岁同把/星星数,六岁拿笔/画月亮,

     咱八岁同把/风筝放,十岁罗雀/趁雪狂。

     年岁日长/萌爱意,不见面/想见面,

     见了面,就觉/耳熟心跳/口难张。

     花前月下/曾盟誓,咱虽不同生/愿同亡。

     自从贤妻/把门过,咱知冷知热/情深意长。

     难忘咱/软语温存/芙蓉帐,难忘咱/梧桐小院/话秋凉。

     难忘你/夜夜陪我/把书读,冬生火/夏打扇/金炉添香。

     我读书/读到三更晚,我的贤妻你,你亲手/为我端茶送汤。

     忆往昔/不由我/悲声大放,一滴血/一滴泪/悔恨满腔。

     月娘呀,

     在东庭/我若听你/一句话,你怎能/蒙冤含垢/扑秋江?

     我的贤弟呀,

     公堂上/我若信你/一个字,你怎能/黑牢铁窗/一命亡?

     万斤生铁/铸大错,高珍我/心亏如天塌一方。

     天塌一方/女娲补,心亏一斤/怎补偿?

     千错万错/我错错错,我悔恨莫及/愧难当。

     爱妻/挚友/俱冤死,众乡亲/怎知我高珍/为官甚荒唐。

     我的/梅贤弟、徐月嫂,

     头戴麻冠/身穿孝衣,向恁请罪/跪灵堂。

     今日才把/冤魂祭,我辞官/交印/老死山乡。


3、【晋剧】 《双灵牌》 — “眼望着双灵牌泪如雨降”      白桂枝(丁果仙养女丁艳霞之女)演唱

   

【匹配唱词】

高珍唱:

(祭贤弟一段)贤弟,贤弟呀!

     眼望着/双灵牌/泪如雨降,心潮翻滚/天旋地荡/悔恨满腔。

     听媚言/我自把/苦酒来酿,忆往事/如梦幻/痛断肝肠。

     难忘咱/海誓山盟/在秋江上,难忘咱/十年并肩/度寒窗,

     难忘咱/少年欢声笑语/歌声朗,难忘咱/含辛茹苦/熬时光。

     难忘咱/读四书/到夕阳下,难忘咱/习五经/到日出东方。

     难忘咱/京城赶考/赴科场,同翻山/同过河/同披风霜。

     武英殿/中进士/同登皇榜,贤弟你/抱为兄/热泪两行,

     同上任/来新安/喜得名望,谁不夸/咱弟兄/是栋梁一双。

     曾发誓/报皇恩/你我击掌,要学那/前辈古人/刘关张。

     恨为兄自食其言将前情忘,恨为兄良莠不辨眛尽天良,

     恨为兄/轻信小人/将事做差,害为弟/黑牢铁窗/监中亡。

     到如今/悔与恨/悲与愤/我对谁去讲,

     幽情/成逝水,痴梦/付黄粱,我痛断肝肠。

(祭贤妻一段)

     我叫一声月娘贤德妻呀!

     咱曾在/花前月下/常盟誓,咱青梅竹马/实难忘,

     花好月圆/记忆长,咱发誓/虽不同生/愿同亡。

     自从贤妻/把门进,咱知冷知热/情深意长。

     难忘咱/软语温存/芙蓉帐,难忘咱/梧桐小院/话秋凉。

     难忘咱/共赏瑞雪/心欢畅,难忘咱/抚动弦音/饶金樑。

     难忘你/夜夜陪我/把书读,难忘你/亲手为我/端茶送汤。

     难忘你/伴我阅卷/到夜幕降,冬生火/夏打扇/金炉添香。

     忆往昔/不由我/悲声大放,一滴血/一滴泪/悔恨满腔。

     在东庭/我若听你/一句话,贤德妻呀,你怎能/含屈蒙冤/扑秋江。

     到如今/贤妻冤魂/归黄土,到如今/为夫已成/负心郎。

     千斤生铁/铸大错,高珍我/心亏如天塌一方。

     天塌一方/女娲补,心亏一斤/怎补偿?

     千错万错/我错错错,我悔恨莫及/愧难当。

     爱妻/挚友/俱冤死,高珍/为官甚荒唐。

     我的梅贤弟,我的徐月嫂,

     你看我/头戴麻冠/身穿孝衣,为你请罪/在灵堂。

     今日来把/冤魂祭,我辞官/交印/老死山乡。

 

【附一】河南越调老版大结局


襄县越调《东庭恨》大结局(高清)_


到这里没几分钟就该煞戏了,老版全剧要将近5个小时,如果你能抽出来时间,不妨看一遍。                                  

【附二】三位艺术家的简介

1、越调艺术家郭宝霞,女,1940年出生,汉族,河南许昌襄城县人。

    她生长在梨园世家,自幼学戏,对越调界老前辈接触甚多,深受各派的熏陶,八岁就登台,先后扮演了《辕门射戟》中的吕布,《芦花荡》中的周瑜,《挡马》中的杨八姐,《长板坡》中的赵子龙等角色。人称“十岁红”。在表演、唱腔、化装上申风梅曾亲授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

     郭宝霞在越调界是个比较有影响的演员,享有“第二个申凤梅”之称,她戏路宽,行当全,男女老少文武不挡,从唱腔上根据角色人物需要,时而委婉细腻、时而高亢苍劲有力,行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从艺几十年来,大小戏共演了一百五十多部。其中代表的剧目有:《洪湖赤卫队》(饰韩英)、《江姐》(饰江姐)、《杨八姐盗刀》(饰杨八姐)、《无佞府》(饰佘太君)、《双灵牌》(饰高珍)、《诸葛亮吊孝》(饰诸葛亮)。其中《无佞府》(饰穆桂英)校场点兵一场被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

    2、越调艺术家马兰,女,1962年1月出生,河南项城人。1975年10月考入河南省越调剧团,国家一级演员。1979年曾在越调传统喜剧《李天保娶亲》中扮演李天保,该剧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播放,受到观众的喜爱,得到专家的好评。并分别在舞台上扮演了《双灵牌》中的高珍,《双锁柜》中的的王玉奇,《白奶奶醉酒》中的童贵成等小生,官生角色。在扮演小生角色的基础上,得到了越调大师申凤梅的亲授和指导,在须生行当方面有所发展。分别在《智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出山》、《斩关羽》等剧目中扮演诸葛亮。《明镜记》中扮演李世民,在四部《王宝钏》中扮演薛平贵等艺术形象。在自己的表演中所具备的小生的潇洒,须生的飘逸,扮相洒脱,声腔韵美,赢得了观众的称赞。  

3、晋剧艺术家白桂枝,女,主攻晋剧须生,丁派传人。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养女丁艳霞的女儿,著名须生白桂英的妹妹。

     她在晋中晋剧团和张鸣琴交替演出,是剧团两大台柱,她也出演《下河东》,演技难分伯仲。 她和郝鑫金主演的《吴王剑》也是当时的优秀剧目,尤其是她和桑桂香、宋云仙主演的《双灵牌》,更是令人叫绝。她的代表剧目有:《双灵牌》《芦花》《下河东》《空城计》《斩子》《吴王剑》等。特别是她的《双灵牌》《芦花》颇具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令观众念念不忘,记忆犹新。那催人泪下的唱段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

     白桂枝一家也是梨园世家。女儿谢青,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须生。前几年在清徐贯中晋剧团,现在和她爱人阮传志在平遥古城晋剧团。在《鸡架山》中,她扮狄仁杰,唱腔表演都十分的到位。谢青在充分继承其母风格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2014年4月11日唐小宝初稿于洛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