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清朝《梨园集成》说起
越调有一出很有名的传统戏叫《红书剑》,它是根据清光绪四年(1878年),成书于1880年的皮黄戏曲集《梨园集成》中的一部改编的。这部书中包括了从殷代《摘星楼》、周代《百子图》起,沿着列国、三国时代,历经唐宋,迄于明朝,按编年体例,共收录大小剧目47种。在明代剧目中有《红书剑》《捡柴》
《观灯》 《双合印》 《走雪》等。
一百余年来,《梨园集成》一些剧目仍广为流传,见诸于当今京剧、汉剧、梆子诸剧种的舞台。比如说,《长坂坡》《鲁肃求计》《借东风》《鱼藏剑》《四郎探母》《闯幽州》《珠帘寨》《烧绵山》,以及本文介绍的《红书剑》等,皆以《梨园集成》所载剧本为蓝本改编。
本书编者李世忠是河南固始人,久居并客死在安徽安庆。他原来生长于农村,离乡吃粮当兵,后来成为小军阀的一介武夫,却附庸风雅,酷爱戏剧。在他革职安庆期间,开办一个戏曲科班,当了梨园老板,广征名角,演起皮黄来了,期间结识了杨月楼等戏曲名家。
李世忠在《梨园集成》自序中说:“昧阳春白雪之音,晓下里巴人之调,拟周郎之顾曲,愧少会心;学贺监之知音,有乘大雅。迩来频约善才,删除赝本”等语,说明《梨园集成》成书并非出于李一人之手,而是利用科班教学之便,由戏曲演员口述核对,请教师和当地文人捉刀修改提高的。具体讲,书中收集的这些剧目,就是他的戏班经常上演的剧本,经过加工整理付印的。
(二)越调《双灵牌》剧情晋剧
《红书剑》,河南越调传统剧目。又名《二进士》、《抱灵牌》、《双灵牌》。写明代高珍与梅仲乃同窗好友,其师各赠红书与宝剑。两人同榜进士,同至西阳为官。高仆杜志因慢待梅仲被革。杜伪造情书,诬珍妻月娘与梅私通。珍逼月娘自尽。月娘男装出逃,遇千岁张鹏霄,被收为“义子”。杜志盗走梅仲红书、宝剑,冒其家人海世荣之名,在昌隆铺杀死人命,留下宝剑而逃。高因剑将梅仲下监。海世荣以子海聪代梅坐牢。梅仲改名梅聪,进京应试与月娘同榜高中。高珍盘粮遇杜志卖红书,究之,方知真情,便囚杜志,祭梅仲、月娘。高奉调进京,梅仲拦道,两人相认,同访状元(月娘),夫妻团圆。此剧乃红生、小生、青衣、丑并重之“大家戏”。“抱灵牌”一场是红生重头戏。 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存有李金山、张建堂口述抄本。豫剧有此剧目。
以上是原来越调传统戏《红书剑》剧情简介,后来改编过程中,剧名改为《春风扇》,剧情也有所调整,由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的《春风扇》 剧情简介是这样写的: 高珍和梅仲同窗读书、同榜及第、情同手足。正值高与爱妻徐氏月娘三年完婚的前夕,梅过府相贺,适逢高外出,梅匆匆离去时遗失春风折扇和青虹宝剑。高回见自己的披风并一纸淫词,疑梅徐有私,遂休妻恨友,在审理杀人案中又认定梅为凶手。三年后,梅仲、月娘在宰相府重现,迷雾顿开,阴云散尽。高痛心疾首、怀抱双灵、追惜爱妻月娘和挚友梅仲。你可以对照剧情相差无几。
越调这出戏最早可查找出的文字资料是:1955年河南襄城县越调二团,演出剧目里就有《红书剑》这出戏。其他外省剧种(如晋剧等)也唱这出戏,下次再说。
越调《双灵牌》视频有两个不同年代的版本,或者确切地说,是一个版本的两次演出。因为都是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较早的演出版本,剧本改编是王中民;艺术顾问是申凤梅;导演是任志玲;
主演与饰演角色分别为:高珍——马兰;梅仲——李娟;
徐月娘——杨亚萍;杜智——张国庆; 张纪政——穆百成。
另一个是2005年演出版本,经过改编,剧名定为《春风扇》。剧本改编和导演还是王中民和任志玲;
主演与饰演角色换了几位演员外,其他还是原来演员,分别是高珍——马兰;梅仲——申小梅;
徐月娘——魏凤琴;杜智——张国庆; 张纪政——穆百成。
越调《双灵牌》(后改名我《春风扇》)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大起大落,弯弯里套弯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有点看“侦探电影”的味道。 高珍与梅仲乃同窗好友,又是同榜进士,同时为官。但高珍的“秘书”使了坏,弄得高珍不但“休了”妻子徐月娘,还牵涉到一桩命案, 梅仲也因那把宝剑被收监。而高珍却因审理此案名声大震,被称为“高青天”。
后半出戏剧情突然逆转,此剧因春风扇引起,后来又因那把扇子而一环一环的解开冤案,最后高珍发现三年前的案子搞错了,就祭起他的贤弟梅仲及妻子徐月娘了(他并不知道他们没死),这是这出戏叫《双灵牌》的原因。改剧名为《春风扇》,是因为剧情随几次出现的那把扇子而展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