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的一切,来自这份孤单: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2012-02-22 22:35:24)
标签:

梅兰芳

杂谈

分类: 人生随笔

  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随观众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不愿还是站在这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它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

                                     ---------梅兰芳

  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是应该去年写给先生的。

  因为梅先生,喜欢上了京剧。

  http://s6/small/66bb0d94h7920c57aa065&690

   梅先生和京剧一样,无论你有多烦躁、多浮躁的心境,看到梅先生,听到京剧的鼓点响起,你的心就会莫名其妙的安静下来......那种感觉就好像第一次听到梅葆玖先生的《梨花颂》一样,竟不知不觉一遍遍听到深夜,才体会到原来“迷恋”是这种味道。这感觉也才让我理解了电影《梅兰芳》中的许如白,一个留过洋、五代为官的司法局长,会在第一次听过梅先生的戏后就迷上了京戏,弃官去做梅先生经纪人的缘故了。 

    在先生身上,才明白什么是是“魅力”,什么是“大师”。原来“魅力”不是形似,更不是喧闹的自我推介,魅力就是他自己从内在散发出来的,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他的人、物、地,都不知不觉的被这种魅力所吸引和感染,无法言传而又潜移默化的自愿承受着他的影响。正如黎明在演完梅先生一角后,会说“《梅兰芳》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红雷原来是一个特别温柔天真的人,可以在飞机上和陌生人聊得特别开心,最后还互留电话;子怡演了孟小冬,比以前快乐和纯粹了;凯歌呢,他变得更加内敛、平和、从容,宠辱不惊,这些都是真的改变,不是为了宣传找的点。”

  见到梅先生,之所以会被他吸引,是因为无须说明与争辩,就被他折服了。因此喜欢上了去梅兰芳大剧院,喜欢去湖广会馆,生命中又也因多了梅先生而多了很多享受...

  去梅先生纪念馆,看梅先生的书,会对先生多了一些理性了解,先生最打动我的竟是他的勤勉、谦逊和创新。先生舞台生命四十年时,许姬传和许源来要为先生写书,先生却仍然回复“我觉得我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在艺术上,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哪里够得上写传记。”可那时,先生早已是“梅半城”了,即先生的财富足以买下半个北京城。不仅如此,先生几十年来如一日,每日晨起均要练身段吊嗓子。而最让我钦佩的是先生,在艺术上传承与创新。之所以有“梅派艺术”,正是因为这里有先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正如记载所云:1915年,先生大量排演新剧,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后来初到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并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除此外,先生纪念馆中的由先生所创的53式“兰花指”让人震惊。仅仅一指形,就有如此多的变化,先生其用心可见一斑。正如吴迎所说,“梅先生的手只此一对,再也找不出第二对了”。

    http://s13/middle/66bb0d94hb98f7b6b3b8c&690

    所以,先生的成名是必然的,先生的魅力力也是必然的。先生一直以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为追求,通过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弘扬了其心中人道主义的关怀。所以,先生才成为“二十世纪的剧圣”。

   而现今,在功利浮名面前,挤乳骚首成为所谓名人者,与先生相比,实为汗颜。不知今天,是否还会再出现像先生一样的大师了...

   仅以此文,纪念与感谢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