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解读。

(2017-11-20 00:37:53)
标签:

杂谈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解读
——讲道不讲理,自灭诸邪辟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因其精彩纷呈、谐趣横生的情节而广为流传。然而,中国经典名著中往往蕴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西游记》虽以小说形式呈现,其内涵却不可谓不深邃,甚至不输儒释道各家经典文献。“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在《西游记》第五十七回、五十八回,其中第五十八回的章回名称叫作“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在此,我们将其解读一番。

      故事的起因是孙悟空杀了几个抢劫唐僧的贼人,唐僧怪罪悟空,并念紧箍咒轰其回水帘洞。一番师徒矛盾冲突后,孙悟空“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西游记》原文,下文作“”处皆是引用原文,不再作标注)之后便出现了一名假悟空,打昏了唐僧,抢了装有通关度牒的青毡包袱,并准备了一套假唐僧、八戒、沙僧及白龙马,生生自己要去西天取真经。孙悟空与这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假行者打得不分胜负,直打到了观音菩萨面前。观音菩萨也难辨真假,于是想出一计,“菩萨暗念真言,两个一齐喊疼……”至此处便可初见端倪。观音菩萨“暗念”紧箍咒,却发生“两个一齐喊疼”的情形,这正应此五十八回的章名“二心搅乱大乾坤”。孙悟空受了委屈之后生出了二心,这个邪辟之心就是假行者,却与孙悟空本是一体,实为一人,他们本领一样,目标相同,都要去西天取经,都认为自己是真的,实则为悟空自己生出的邪辟。

      故事再往下继续,孙悟空与假行者一路打斗,闹到天宫不但众神玉帝识不得,连用照妖镜也照不出个假来。又跑回到唐僧面前,唐僧也用紧箍咒来试探真假,让沙僧与八戒每人拽住一个,来到“草舍门外”。唐僧念紧箍咒时,“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原文写得诙谐又藏玄机,在于这次疼痛难忍情急下说了实话:“齐叫苦”时竟然喊出了“我们”。可见实在是孙悟空自己在作怪,其中也喻意孙悟空察觉到是自己的邪辟、二心在作怪,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故事接下来更加精彩:“却说那两个行者又打嚷到阴山背后”——原文在此已不说真假,却说“两个行者”。其来到地狱森罗宝殿,惊动了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有一头神兽,名叫“谛听”,此兽“若伏在地下……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此段中“森罗宝殿”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人之常情;谛听“若伏在地下……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喻用心踏实到地,用心落在最低处毫不浮华时,于最平实处即可见到真相、真谛,而善恶贤愚不言自明。

      神兽“谛听”真有智慧,不但看出了问题,而且道出了极具大智慧的话:“'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此段喻意深刻。“阴府”比喻每个人不可告人、不能公布于世的阴暗面,若将这些阴面当面说破,这个人绝不会承认,反而会被激怒,引起对抗、反抗,乃至整个人的精神构架濒临崩溃,故喻作“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妖精”从哪里来?“魔由心生,妖由人兴”,皆是自己造作出来。那么如何才能降伏妖魔呢?唯有见道,即回归到本元、本真,才能放下妄想、执着,消除邪辟,也就是达到一种所谓只讲道德,而不讲情理的境界。正好比禅宗的一句名言: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活。

      于是,“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此段中要注意,地藏菩萨的表述方式用语,只对行者道,并非对二人道,再次说明二者本是一体。“须到雷音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喻:须见道之后,方可真相大白。

      这时,西天如来佛祖,正在边讲经说法,边等待着孙悟空的到来。“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如来佛这一句“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又是在喻孙悟空自生二心、自作邪辟、作怪自斗。此时观世音菩萨也跟随到此来看个明白。如来佛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善聆音,能察理……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六耳”“聆音察理”喻极其聪明之相也,聪明到极致但却无道心。几乎与孙悟空完全一样,只是有一项差别:真悟空是道心不失,保唐僧取经一心向道;假行者乃是真悟空违背向道初心横生二心之邪辟。孙悟空一心不动是真,二心作怪即假,一念是真,一念是假。真不容假,假不容真。只因缠绕摇摆在凡情世故、计较得失、此长彼短中,不能自拔。

      “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此喻:讲道不讲理,邪辟自退,见道之后,真相大白。
     故事结尾还有一段极具深刻喻义的情节。“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抡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此段喻意为见道后在圆融的道体中,并且在众人的监督下自己灭却邪辟,改过自新,可以永绝后患。扣住妖孽的钵盂,乃每日吃饭饮水之器具,喻降妖除魔之法宝,在一饮一啄,日常生活之隐微处。“钵盂”的义象,在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第一品中亦有出现:“……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在此段生动描述如来与凡人无异的饮食生活细节之后,方引出了“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金刚经》。
      在这则充满隐喻的寓言故事当中。孙悟空因为受了委屈,所生出的二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所谓的心理障碍,或者称为心理疾病。那么“二心”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符合正常逻辑发展的,或者说是不尽合乎人意的。正如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讲的:现实比戏剧更荒谬。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都有其最后坚守的底线。这种底线实际上也可以讲,是其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某些情况,一旦触碰甚至击破了这些底线。往往会引起这个人原来固有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疑惑、扭曲、甚至是濒临颠覆。而在此同时,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还在,并未完全崩溃,至少其惯性还深刻地存在着。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相互对峙的势力。原来固有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以称其为初发心。而这个初发心,被击破其底线的种种情况严重挫伤之后。在原始的初发心之外,又生成了与其矛盾的、对立的,所谓二心。发生了这种情况之后,这个人就会表现出,种种身心不协调的情况。至少会陷入内心矛盾,心理冲突,变得忧心重重、患得患失。有的人陷入人格分裂,往往是因为此类原因造成。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也许是相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两种相互矛盾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不可能同时并行来指导、引发一个人的行为的。而是随着这个人,思想心念的摇摆而来回变化着的。即所谓,一念是佛,一念是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个人的情绪、情感变化往往也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狂风骤雨。这个人在两种矛盾状态因为外界环境的刺激、引发,而不由自主来回切换的同时,还会因此不断地产生自我责备、自我惭愧、自我失望、甚至是对自己愤怒的情绪。往往会出现自我惩罚的行为。有时可能是自残、自虐行为。这些不良情绪、行为往往还伴随着对他人的发泄情绪乃至伤害。
     还有些人也许是因为自尊意识比较强,或者是自我压制情绪能力比较强。或者是因为性格比较内向等原因,产生的抑制于内心的“应力”能量,缺乏宣泄疏解渠道,在因缘会聚时而发生心因性疾病。虽说这些疾病是心因性的,但是在临床上往往也会表现为实质的器质性疾病。
      《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之所以广泛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孙悟空的所思所想,语言行为往往是,大众不敢想,大众不敢说,大众不敢做,也恰恰是大众,压抑在心底里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在西游记作者精彩传神的描写中。孙悟空因其所作所为,遭受的惩罚,既在大众的意料当中。尤其在具有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学养的人的道理当中;但是孙悟空特立独行、不屈不挠、一心向道、心无挂碍、无所畏惧的行为又令所有人自叹弗如而心向往之。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悟空于所有中国人,乃至大亚洲地区的人心目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以孙悟空为榜样。
      在原著的精彩描写中孙悟空的嬉笑怒骂皆是文章,在嬉闹和幽默中处处彰显着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更是善恶分明何止明察秋毫、入木三分,所有妖魔鬼怪邪僻,都骗不过他的眼睛。而在第58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恰恰是因太聪明,一时缠绕在凡情俗理中,将你是我非、我强你弱、世间恩恩怨怨的“理”讲的过度,而障蔽了纯一的初发心,生出了二心。这二心在《西游记》原著中被称为“六耳猕猴”,被形容为“能聆音,能察理,知先后”。这些比喻和描写,都是在说:过度聪明,过分讲理。假孙悟空偷取装有通关度牒的行李还准备了一套假唐僧、猪八戒、沙僧及白龙马,自己要去西天取经的行为,其实就是孙悟空受到委屈之后,产生的非分想法。好在孙悟空,说到底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自我觉照能力非常强,冥冥当中,已经发现,不对劲。所以在唐僧念紧箍咒时喊出了:“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等于承认了,是自己在作怪。同时也说明,孙悟空自己确实无能为力摆脱邪僻。关键是孙悟空有智慧去找能帮到自己忙的人。那些能够帮到孙悟空忙的人,就相当于是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地藏王菩萨的神兽,谛听。相当于是一名极为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因为他深深的懂得,讲道不讲理的好处。更深刻的明白,讲理而忘道的坏处。所以谛听说:“……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这是在表明,“理”到此为止,不能再讲了。孙悟空的情况原委,谛听全都知道,谛听更知道万万不可说破。因为说破会引起新的更大的混乱局面。在原著中,用谛听一句“骚扰宝殿,令阴府不安”,来比喻越是把理讲的清楚,局面越混乱的状态。甚至谛听也知道,不能贸然行动。因为此时贸然行动,会引起还不能回归真实自我的孙悟空的全力反抗。而是要等着孙悟空自己认清真相,定住心神之后,自觉行动。解铃还需系铃人。在众多有能力从各个角度,帮自己忙的人面前孙悟空不负众望、自强不息,最终自己消灭了邪僻。
    在《西游记》58回故事的结尾。虽然孙悟空这一次消除了自己的邪僻。还是猴儿性不改。求如来佛,解下他头上金箍,放他回花果山。如来佛鼓励孙悟空脚踏实地,保唐僧西天取经,将来“亦坐莲台”。《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保唐僧到达西天后,头上的金箍,谁也没为他解脱,自然消失。喻示着心灵的终极解脱、身心自在。孙悟空从此不会再聪明反被聪明误,勇武却被勇武伤。成了聪明睿智、神武不杀的斗战胜佛。也就是到达志界的境界。

       不单是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整部《西游记》是典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佛道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叙事风格非常类似于《庄子》,但更多了不少诙谐、妙趣。既极具趣味性同时又极具哲学的启发性。既具有深邃的中国传统佛道两家的思想启发甚至是指导,也有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现实生活中人情世故的玄机。可使深者得深,浅者得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行者孙  
                         丁酉冬月再版

                           戊戌初伏再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