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动车要自由定价了,这个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向,这首先说明多数人乘客,对高铁动车价格已经能够承受
;其次,也知道自由定价后价格不会有太大变化,估计是淡季跌,旺季涨,总体平衡。
但为何大家还对铁路市场化耿耿于怀?道理很简单,一旦彻底市场化,与更多中低收入者密切相关的普快肯定定会涨!这个连末代铁道督办盛宣怀的曾孙盛光祖都承认。
我为此选取了北京——郑州这段为标本进行案例分析。
选取这个线路为标本的理由:首先,这段路线上高铁、动车、特快、大巴都有,且都已发展成熟;其次,这4种交通方式,3个线路(高铁、动车用一个线路)的长度基本相同;第三,长度比较适中,都可当日到达,不存在过夜和卧铺等特殊情况;最后,这段路线的主要乘客是河北、河南人,基本代表中国平均消费水平。
由于大巴已完全市场化,所以可以大巴价格为基本价进行分析。
现在的情况是:大巴平均180元,平均用时9小时;特快平均7小时,但由于大巴发车密度大,且出入站用时短,故时间上基本可打平;舒适程度上,大巴略胜硬座,但安全和准点率,后者摇摇领先。因此综合来看,既然二者性能接近,如果自由定价的话,价格自然应该接近。但目前硬座特快仅仅93元,根据盛光祖的市场定价论,特快硬座至少应180元,即涨价100%!
特快的市场价算出来后,我们再以此为基准计算动车的“市场价”。现在京郑动车票价214元,用时4.7小时,比特快快2.8个小时;但考虑到动车站(郑州东)较偏远,因此较之特快仅有2小时的优势。动车乘客的人均gdp应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约1.6万美元,平均每天45多美元,即300元,每小时约值25元(按照1天有效时间12小时计算),因此两小时可加价50元。
同时由于动车在舒适程度上有明显优势(等于软座),这7个小时每小时的舒适度价值8元(基本就是普款软座和硬座的价差),因此动车价格应该265左右,比现在的214涨价23%(50元)!
前几年我从郑州回北京,车站售票口卖的动车票只有站票,黄牛在车站门口光天化日之下卖去北京动车票(河南人管理确实差)普遍加价50,刚好等于264,这也是动车市场价的真实反应!
然后我们再以动车票为基准,计算高铁票价。高铁现在价格309元,其它性能和动车完全一样,只是少用两小时,根据以上公式,加价50即可,即315元,与现在的309基本相当。
目前大多数时间,京-郑高铁票价都略有剩余,因此看似现在的价格已超过市场供求均衡点,但如果特快和动车分别涨价100%和23%后,必然使更多人选择高铁,那时原价高铁会基本卖光,原价也就自然成为市场价!所以现在高铁票还不是非常抢手,不是高铁价太贵,而是动车、特快太便宜!有人计算过,京-郑高铁价格如果下调25%,也就是只比动车贵25%,就会基本满座,这也和我计算的动车涨价23%则高铁满座(供求平衡)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还有一个问题,以上对高铁、动车和特快的定价,最终都是以大巴为基准,如果特快和动车都大幅度加价,必然使得更多人改坐大巴,会不会进一步推高大巴价格?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大巴车的运力绰绰有余,增加多少乘客就会增加多少车,这个铁路受制于运能瓶颈刚好相反。结果是大巴发车密度更大,而价格不变,老百姓负担未增加但出行更便利了。
所以,对价格敏感的人,没必要担心高铁动车的自由定价,相反,如果仅仅是动车高铁自由定价,淡季反而会降价,只有旺季才会加价,这样,淡季反而省钱,旺季虽然会增加点成本,但买到票也容易了——毕竟在旺季,比起能不能买得起票,能不能买到票才是主要矛盾!
真正要担心的是普快自由定价,其结果是普快涨价一倍,间接推动动车也涨价2成以上,并基本封杀高铁降价的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