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曾整懵了专业报刊编辑的话术
(2022-03-17 19:49:28)揭密曾整懵了专业报刊编辑的话术
——兼析《齿度研究中的认识误区》的认识误区
许多集邮者,尤其是对邮票齿度研究有兴趣的集邮者,对陆勇这个名字可能并不陌生。因为陆先生曾整懵过时任《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天津集邮》和《集邮家》等报刊编辑,致其有多篇涉及邮票齿度的文章得以在上述报刊公开发表。前不久,笔者上网搜寻所需资料时,看到陆先生早些时候在“中华古玩网”发布的一篇四千二百多字的“文章”,标题为《齿度研究中的认识误区》(以下简称“误区”)。读后,颇感诧异。
笔者之所以要给文章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这篇东西逻辑混乱、概念模糊、内容离题、结论荒谬,实在找不出可称其为文章的理由。
“误区”的三个论题分别是“齿度研究入门”“齿度研究实例分析”和“齿度研究的理论探索”显得很有点“高大上”。可四千余字的东西里,竟无片言只字真正涉及“齿度研究中的认识误区”这个主题。因此,不要说一般读者,即使是行家里手,恐怕也闹不明白其所谓的“齿度研究中的认识误区”到底在哪里;弄不清楚究竟是谁陷进了误区。无怪乎几家专业报刊的编辑都慷慨地为其提供了表演平台,估计应该是被陆先生的混乱逻辑和模糊概念给整懵了。
窃以为,要入门研究邮票齿度,首先需弄清其概念。什么是齿度?《中国集邮大词典》(第一版)上清楚地写着:“齿度——齿孔度数的简称”;“齿孔度数(Perfovton):邮票齿孔的密度,以20mm内的齿孔个数表示,用量齿器测定”。简而言之,测定邮票齿度就是根据邮票各边长度及分布其上的齿孔个数等数据,计算出邮票各边上平均每20mm内有几个齿或孔的问题。具体些说,就是要解决一个连四年级小学生都难不住的一道“归一”类算术应用题,即“某邮票长Lmm的边上有N个齿(或孔),求平均每20mm长度内有几个齿(或孔)?”因此,齿度的定义可用P(齿度)=N(Lmm边上的齿数)÷L(边长mm数)这个算式表示。笔者称其为齿孔度数的数学表达式或齿孔度数的计算公式。弄懂了什么是齿孔度数,就可以根据它的定义,按计算公式算出任何一枚齿孔孔距和孔径均一的邮票的齿度了。
如此简单的问题,经陆勇先生天方夜谭般话术的忽悠,连个别报刊编辑也被整懵了!
其实,不用看别处,单从“误区”的下列陈述就能知道,真正深陷“齿度研究中的认识误区”的不是别人,而是其作者陆勇。
“误区”一文,在“齿度研究入门”部分的“齿度研究基本内容”一节中写道:
0.5度标准及自身的缺陷,从齿度理论上看,0.5度标准是一个比较粗糙的齿度标准,说其粗糙是指齿度区值比较宽泛,如0.25≥0.5≤0.74;0.75≥1≤1.24;从齿度区值范畴中可以看出,凡是齿度尾数在0.25至0.74和0.75至1.24之间均可以归纳为0.5度,对这个齿度标准尝试从理论上探索,就会暴露出一些明显的缺陷,如异齿同度现象和同齿异度现象等,笔者称之为模糊齿度现象。
0.5度标准的另一个缺陷是对极少数的邮票齿度不能作合理的诠释,这其实也是0.5度标准粗糙的另一面,而采用精确性相对较高的0.25度标准则可以解释邮票齿度。笔者给部分引文加下划线意在提起读者注意。
认为“0.5度标准”是导致“同齿异度现象”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模糊齿度现象”的根源。是“误区”作者的一个认识误区。说“0.5度标准……对极少数的邮票齿度不能作合理的诠释”和“0.25度标准则可以解释邮票齿度”则是“误区”作者的另一个认识误区。
笔者翻遍新旧两版《中国集邮大辞典》中邮票齿度部分的一百五十个词条,根本找不到“齿度标准”一词。因此,不清楚该词是什么概念?常识告诉我们,许多物理量的量度和标定都有个精确度(一般简称“精度”)也可以说是最小单位的问题。测量人体高度时,一般都精确到厘米。届时使用最小单位(即分辨率)为厘米的普通卷尺则可;测量机械零件时往往要精确到“丝米”或者“忽米”。例如量电机主轴的直径要用到分辨率达0.01mm的游标卡尺或者更精确的千分尺。邮票齿度的量度和标定也不例外,也涉及到精确度问题。量齿尺的分辨率,即精度,一般为0.5°或者1/4°(一般习惯写成分数式1/4°,而不是0.25°的小数),也有达到0.1°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定邮票齿度时采用的精度不尽相同。我国邮票齿孔度数的精确度采用的是0.5度。仔细分析“误区”的上下文,方才明白所谓的“齿度标准”就是人们熟悉的“齿孔度数的精确度”。但作者却非要以集邮“文献”上都不存在的“齿度标准”一词取而代之以显示其“高深”,进而蒙蔽受众。
“模糊齿度现象”一说是“误区”作者在《天津集邮》1999年第2期发表题为《1998年J、T邮票的模糊齿度和相异齿度》一文时中提出的,后来又借《模糊齿度探微》一文,在2000年3月8日出版的《集邮报》上广为散布的一个荒谬结论。
陆勇说:“模糊齿度的发现是缘于一个偶然现象,1998-5《周恩来诞生一百周年》票,《集邮》介绍其齿度为11×11.5;《中国集邮报》介绍其齿度为11.5。为了求证其真实齿度,从而揭开了模糊齿度的那一层面纱。”
同样的邮票,《集邮》说它是P11×11.5的复式齿;《中国集邮报》却说它是P11.5的单式齿。《模糊齿度探微》中涉及到的《马鹿》和《春节》跟《周恩来诞生一百周年》邮票一样。各自的30mm边上都是17个齿(或孔)。但《马鹿》30mm边的齿度被说成11.5°;《春节》则被预报为11°。在此情况下,若根据已知数据,即30mm边上都是17个齿,代入齿度计算公式算一下不就有结果了吗?然而,陆勇却慑于报刊的权威,不仅不去质疑预报齿度是否有错,反而用一种错误的方法“推断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也将自己拖进了“齿度研究中的认识误区”。
暂且不谈陆勇掉进误区的事,先看看30mm边上都是17个齿孔的《周恩来诞生一百周年》《马鹿》和《春节》邮票对应边的正确齿度应该是多少吧。将有关数据代入齿孔度数的数学表达式:P(度)=N(个)÷L(N个齿孔所占长度的mm数)×20(常数)即17÷30×20≈11.33度(得数为循环小数)。因为,中国邮票齿度的精确度(最小单位)规定为0.5°,也就是说中国邮票的齿度标称值只有像11°、11.5°、12°和12.5°……这样一些数值。因此,需依据“当实际齿度中不足最小单位(即精度)一倍的畸零数大于等于最小单位的一半时‘入’(即看作一个最小单位);小于最小单位的一半时则‘舍’(即忽略不计)”之四舍五入法则,确定精度为0.5°时邮票的标定齿度。因实际齿度11.33中不足最小单位一倍的畸零数是0.33,大于最小单位0.5°的一半,所以要看成是0.5°。那么,这些票30mm边的齿度就要标定为P11.5。
再看陆勇是怎么做的。他根据新邮预报中《马鹿》和《春节》邮票的齿度分别11.5度和11度的信息,还有自己认定的两者30mm边上都是17个齿的事实,开始“利用20mm内有齿数单位,对基本信息进行理论推导”并“分别求证票面齿度与量度齿度相符与否”
其原文的推导过程及最后结论是这样写的:
“1.《春节》的30mm橫边(30mm÷20mm)×11度=16.5个齿;
2.《马鹿》的30mm竖边(30mm÷20mm)×11.5度=17.25个齿;
根据四舍五入取舍标准,推导结果证明:16.5≤17≤17.5
即两套票的各一橫边与竖边票面齿度与量度齿度相符,也与预报齿度相符。”
陆勇的眼珠子已经确认《马鹿》和《春节》票的30mm边都是17个齿孔是事实。但经过他的一番折腾后,竟又得出一个是“16.5个齿”一个是“17.25个齿”!?估计此时陆勇的思维有点儿乱了!
笔者自忖在“邮票齿度研究方面”还算不上孤陋寡闻。《集邮》《中国集邮报》和国内省、市级集邮报刊上有关齿度研究方面的文章,基本上都用心研读过。可我觉得,没有哪一篇齿度研究方面的文章读起来能够像《模糊齿度探微》这般酸涩!
笔者不禁要问:“有齿数单位”一词出自那部经典?其意为何?如果是作者的发明创造,当如何定义?还有,上述推导过程中所罗列的数据中,哪个是“票面齿度”?哪个数值是“量度齿度”? “16.5≤17≤17.5”这个根本不能成立,且足以让任何一个略有数学常识的人笑掉大牙的,世界最差数学式,是怎样“根据四舍五入取舍标准,推导结果证明”的呢?“两套票的各一橫边与竖边票面齿度与量度齿度相符,也与预报齿度相符”这个结论又是根据什么得来的?这些问题在上述过程里都没有合理的诠释!
大家再看看,并领略一下陆勇在以新世纪版《邮票目录》第12页上票幅为25mm×30mm,齿度为12.5×13度的普26民居邮票为研究对象的另一篇邮文中的一些说法吧。他讲:“普26民居邮票横边标示的12.5度欠准确”,接着又俏皮地说:“但也应该给‘25mm有16齿标示12.5度’的普26民居邮票有一个讲话的机会,即换位思考,25mm有16齿标示12.5度可以成立吗?试检验:25mm÷20mm×12.5度=15.625齿,以四余(原文即此字——本文注)五入法归纳,15.625齿≤16齿,齿度粗糙是不必提了,但12.5度竟也讲得通!这里实际上也是0.5度标准自身粗糙乃至于模糊12.5度与13度的齿度差级界限现象。即25mm在16齿时,12.5度与13度同时可以成立!”
上面这段引文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能说明的是陆勇连如何测算邮票齿度这样的基础知识都不具备;说明他连“≤”和“≥”这样简单的数学符号的意义和用法都不明白;说明他真的是不懂装懂、真的会在“已经审订的集邮专用名词”之外胡编乱造集邮用语迷惑报刊编辑和读者。事实摆在那里:《马鹿》等30mm边上有17个齿的邮票,其实际齿度就应该是17÷30×20≈11.33度。精度为0.5时,其齿度只能标定为11.5°;若精度改为1/4°或0.1°时,则应分别标定为111/4°和11.3°;有16个齿的“民居”25mm横边的实际齿度是16÷25×20=12.8(度),12.8的畸零数是0.8。0.8中不足最小单位一倍的畸零数是0.3(0.8-0.5=0.3)它大于0.25,需看作0.5。那么精度为0.5°时12.8°一定要标定为13度。无论是谁,将《周恩来诞生一百周年》和《马鹿》《春节》等有17个齿的30mm边的齿度说成是11°;将“民居”齿度标示为P12.5×13都是百分之百的绝对错误。陆勇的说法是对权威报刊所发布的错误信息的附和,是曲意逢迎!
笔者再次提请陆勇先生记住:一定精度时,任何一枚孔径、孔距均一的邮票都有一个唯一的、确定的齿度值。邮票目录将“民居”齿度弄成P12.5×13,只不过是一般性错误(现已改正),可你说其橫边“25mm在16齿时,12.5度与13度同时可以成立!”可就是不折不扣的胡说八道(至今仍挂在网上)。
说实话,陆勇式的“求证”完全是徒劳的,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之所以要那么做,是因为他笃信权威报刊不会发布错误信息,大概是为了维护报刊的权威,为证明权威报刊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对的,而找出个理由他才这么做的。
笔者可以非常肯定且负责任地说:无论齿孔度数的精确度有多低、多“粗糙”,也不会出现“在票幅相同,有齿数相同的条件下,偶而也会出现两种齿度相通的模糊现象”。请看一例:某票30mm边上有19个齿,按公式计算,其实际齿度是19÷30×20≈12.67(循环小数)。选取比0.5°更“粗糙”的1°为最小单位时其齿度该当几何?因其实际齿度值的畸零数是0.67°,大于精度1°(最小单位)的一半,所以其齿度应标定为P13。除此之外再不可能是其它数值。另外,无论精度有多高,也一定会存在“异齿同度现象”的邮票。例如,某小型张邮票88mm边上有49个齿,其实际齿度是49÷88×20≈11.136,精度为1/4°时应标定为111/4°;若该票88mm边上打50个齿,那么其实际齿度是50÷88×20≈11.364,精度为1/4°时其齿度同样应标定为111/4°,这就是同一邮票上的“异齿同度现象”(见《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2~2003》中拙文)。
我们再来看看陆勇在“误区”中提到的他发表在2002年6月28日出版的《中国集邮报》上的《〈黄河水利水电工程〉齿度分析》一文里是如何诠释邮票齿度的。
文中说:“小型张齿度情况。以票面齿数推导票面齿度:橫边26齿÷40mm×20 mm=13度,票面齿数与预报齿度相符,齿度准确。竖边40齿÷60mm×20mm=13.33度,约等于13.5度。
因竖边推导齿度为奇零数,故需以推导票面齿度再检验票面齿数(请问陆勇先生:这个“故需”出自那部经典之规定?),当两者相符时,证明推导齿度与票面齿度一致;反之,则证明两者齿度存异(这个“结论”得到过谁的验证?)。竖边60mm÷20mm×13.5度=40.5齿,约等于41齿。与票面上有40齿不符,推导齿度欠准确。按以票面齿数推导票面齿度原为13.33度来分析,其票面齿度应小于13.5度,因13.33度与13.25(0.25度齿度标准)更接近,试投齿度为13.25度,再检验推导齿数,60mm÷20×13.25度=39.75齿,约等于40齿,如此方与票面齿数相符。因此,小型张齿度应为13×13.25度”
很显然,在陆勇看来,只要邮票一边上的齿数除以对应边的毫米数不能恰好整除时,就必须“以推导票面齿度再检验票面齿数”。这种认识纯粹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独门偏见。本来60mm边上有40个齿是不能改变的事实。若非视而不见,何需检验?实际齿度13.33(循环小数)是正确的计算结果。标定该邮票齿度只需按精度要求对13.33进行厘定,得出一个符合原则的结果便万事大吉了。退一万步说,即使真需要“检验”,陆勇所谓的被诠释小型张竖边的“推导票面齿度”也应该是
“13.33度”。算式“60mm÷20mm×13.5度=40.5齿”中为什么不用“13.33度”而要用约等于它的“13.5度”?“13.5度”也是被诠释小型张竖边的“推导票面齿度”吗?如果它也是,那么该小型张竖边有几个“推导票面齿度”?另外,“13.33度”
只是个近似数,并非真实的“推导票面齿度”,真实的“推导票面齿度”应该用算式“40÷60×20”表示。用真实的“推导票面齿度”再检验“票面齿数”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60÷20×(40÷60×20)=40(齿)。检验结果的40个齿与“票面齿数”完全一样。陆勇先生应该明白在这个问题上自己的认识误区在哪里了吧?
上述问题还反映出陆勇的另一个“认识误区”。《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小型张橫边的实际齿度是26÷40×20=13(度);竖边的实际齿度是40÷60×20≈13.33(度)。所以,精度为0.5°时其标称齿度一定是P13×13.5。陆勇说“小型张齿度应为13×13.25度”没有一点道理。因为精度为0.5°的我国邮票的齿度中只有13°和13.5°根本就没有“13.25°”这个数值。陆勇陷进了“13.25°也能作为中国邮票齿度值”的认识误区。
陆勇的“模糊齿度”说出笼伊始,笔者即分别在《天津集邮》和《中国邮史》两家邮刊上发表了《邮票齿度岂能模糊》和《驳“模糊齿度”说》两篇文章,对其谬误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批驳。并诚恳提醒过他说:邮票齿度不能模糊,也不该模糊。说到底也根本不会被模糊。同时强调说:在一定精度下,邮票的齿度只能是唯一的,确定的,绝对不会是模糊的。《邮票齿度岂能模糊》一文陆先生肯定是看过了,是否也看过《驳“模糊齿度”说》则不得而知。我真就搞不明白。难道陆勇先生就真的是,永远也学不会正确标定邮票齿度和判断邮票齿度对错这样一些邮票齿度研究的基础知识了吗?如若不然,为啥这么多年过去了,却依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仍然死抱着一点都不靠谱的谬论不放呢?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陆勇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式齿”是“误区”用到的一个词。“线式齿”“梳式齿”“棋盘式齿”以及“单式齿”“复式齿”是经过权威审订的,集邮爱好者耳熟能详的集邮专用名词,可“整式齿”一词连《中国集邮大辞典》上也没有,其邮票齿孔部分的所有词条中能找到的只有“整式打孔——棋盘式打孔的又称”;“整齿——整理齿孔的简称。将稍有异样而影响品相的齿孔整理复原。谓之。又称修齿”。不知“误区”作者所说的“整式齿”该如何解释?
“误区”中“如0.25≥0.5≤0.74;0.75≥1≤1.24;从齿度区值范畴中可以看出,凡是齿度尾数在0.25至0.74和0.75至1.24之间均可以归纳为0.5度”这段文字里可说是问题多多。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符号用得不对自不待言。“齿度区值范畴” 这个词组纯属生造。一般辞书将 “范畴”一词解释为:类别,范围;“区值”从《辞海》中也找不到。从“齿度区值范畴”的使用环境看,改成“齿度范围”似乎文字更简捷、表意更准确。至于“凡是齿度尾数在0.25至0.74和0.75至1.24之间均可以归纳为0.5度”一处,堪为语病的典型。抛开“之间”的其它数值不说,单说“0.75至1.24”中上下限的“0.74”和“1.24”两个数,它俩怎么就“可以归纳为0.5度”呢?
人所共知,数学是最严谨的科学之一。陆勇文中“40齿÷60mm×20mm=13.33度”这个算式则违背了数学的严谨原则,因为该式中“=”号两边的量并不相等。另外,陆勇称该式中的“13.33度”为“奇零数”根本不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数。13.33中,小数点后面的0.33是“畸零数”。说13.33是畸零数,这可是个概念性错误。
“试投齿度为13.25度”中的“试投齿度”如果不是笔误,大概这个世界上知其然者寥若晨星。
笔者行文目的之一是想廓清陆勇“同齿异度”论与“模糊齿度”说带给集邮学术研究领域的负面影响。二是借机奉劝陆勇先生应尽快加强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尽快克服浅尝辄止的学风和不懂装懂的不良习气,尽早走出齿度研究的认识误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