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去"作案"
(2010-04-06 11:57:11)
标签:
杂谈 |
2008-09-27 11:56
周末在看《阿里巴巴神话》一书。看完了,有点魂不守舍,想想应该好好和马云的团队学习创业的方法和态度,应该买上此书几十本,雷珂的同事一人一本,不过后来想想,还是要按照互联网的方式处理为好。那么要求大家去网上下载此书,要求每个人都认真读一下。如果找不到,告诉我,我买书去。
更为关注的是此书的前半部,因为后半部集中在讲阿里巴巴走入正途后的顺风顺水,讲阿里的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小说式的表述往往忽略了生活的真实,那就不好玩了。书的后半部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既然阿里的确锻造出了出色的价值观(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巨大阿里巴巴),那么我们雷珂完全可以全盘拿过来,他山之石,尚可以攻玉,况且他山之玉乎。
《阿里巴巴神话》前半部在讲什么呢?答案你们自己去发现吧。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1.
阿里有一个内网事件,当时轰轰烈烈,事情的起因是公司为了体恤加班的同事,给大家配发了晚餐券(相当于现金),可是有部分员工或者打好了饭菜放在冰箱中留待次日午餐用或者把券攒起来集中搓一顿。于是阿里的行政部更改了制度,把券换成了卡,于是在公司内部引起波动,有人冷嘲“晚餐发卡不如发泡面”,众说纷纭,最后马云出面平息了此事。告诉大家“认真做事,大度做人”。这段故事看完,感觉一种冷幽默,像阿里如此成功如此讲价值观的公司,依然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想象创业初期的雷珂遇到的这些管理的问题,又算个啥?也明白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2.
阿里巴巴的初创团队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做出了第一版网站,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实现注册用户突破两万名...这个速度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让我们吃惊的。可是《神话》一书的前二十页告诉我们,阿里的这个速度是建立在1994-1999,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5年下海,5年挣扎的基础上。雷珂也过了5岁的生日,回首过去,总有些碌碌无为的感觉。但我想上天这样安排自有他的道理,是阿里的历史我们点燃的信心。我相信2008的此刻是雷珂开始奔跑的那个起点。
3.
阿里的8年的故事解释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国际上的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google打不过百度,yahoo打不过新浪,msn打不过qq”,因为这些国外的大鳄的中国执行团队几乎都没有一个创业的使命和精神。所以马云总是喋喋不休的告诉他的战友“你们是来创业的,不是来分享的,不愿在这苦而后甜的请离开”。今天早晨在看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节目,一个女企业家说道:创业之前,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这样能干。听完,感触颇深,我们创建雷珂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价值,并相信自己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我们在平常的职场和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按照ms.q的语录说:创业就是一个“发现自己发现世界”过程。所以对创业过程有正确的认识,是我们全体雷珂人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情,无论是从招聘开始,还是在我们的每一步发展当中。这一点我之前做的很不好,现在我相信“那个不愿意赌明天,那个以为所有一切只是为老板卖命的人,那个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更大价值并原为为之奋斗的人,那个不能求同存异求大我弃小我的人”都不是雷珂能够召集并依赖的。当然,任何一个团队都有抱着“拿薪水尽一份工作之职”勤勤恳恳的职员,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价值,但是雷珂的本质一定是“为了创造”的,只不过之前是几个人“闷头使劲”,而现在是全民动手,一起结伴。会遇到困难阻力?一定会的。不过没什么好怕的!
4.
关于“学习态度”,2003年9月10日,马云把坐镇广东销售的陆兆禧召回杭州,告诉他“去做一个网络支付工具吧,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一定要有阿里的创新”。陆于是带着十几个兄弟,隔离起来,仔细研究当时所有互联网的支付工具,最后拿出了“支付宝”,并于今占据网络支付工具市场的半壁江山。为什么马会相信一个做出色的销售经理能够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我想是马云无比相信“学习”的力量。今天雷珂奋战的领域是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进入的,能不能最后各成就伟业。我想答案就在于“我们怎么学习,会不会学习?”。2001年阿里巴巴在寻求商业模型,盈利方式,曾经征集过十七种方案,包括马云想出来了三种,其中尚包括“服务器托管”这种傻主意,而最后帮助阿里巴巴盈利并与去年成功上市的“中国供应商”“诚信通”都不再当初的十七种方案之中。而这两种方案是在十七种方案提出并被否定后的六个月中就总结出来的,这种不断反躬自问激情拥抱变化的轨迹是卓越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这样做吗?
5.
阿里巴巴2000年拿到了孙正义的2000万美金,随即开始全球化,十一个月内花掉了1300万美金,账面上的资金不足以应付五个月时间。于是全球裁员80%,于是讲义气的马云当时要死的心都有了...阿里的这段经历我以前不知晓,现在欲言无语。从另外一个角度想:裁去的那些人都是谁?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可以把未来寄予那些来试试运气的人士吗?谁又说患难不好?患难才见真情。
6.
两周以前,商务部的例会上,我评说马云的成功,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他做一件事(阿里巴巴),还是多件事(淘宝,支付宝),本质只是一个,他争取到了社会资源的最大支持。如何寻找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如何争取每一个“不可能”的合作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马云生于1964,大我十岁,阿里的前身生于1994,大雷珂八岁...
不妨踮起脚尖,搭手远眺,下一个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