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66b3a67dga27ef8373be2&690
读、写、悟
——教师诗意的人生状态
广东省江门市紫茶小学
丁玉华
作为教师,在众多人眼里,我们总是身不由己地扮演着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角色,却不知不觉地常常忽略了如何去爱自己。“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的确,只有我们做到好好地栽培自己,方有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可能;只有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可触的标杆,机遇也才会垂青有所准备的头脑。今天带着成长的思索,带着收获的喜悦,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畅谈和分享这样一个话题:《读、写、悟——教师诗意的人生状态》。
自1997年踏入教育这块芳草地以来,逐步成长为全国首届小学数学杰出人才发展工程高级研修班学员,曾被评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材实验“优秀教师”,江门市“建功立业女能手”,江门市“优秀教师”,江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特别是在教育科研方面,2003年至2009年7年间,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案例累计30篇,难忘2005年自己孩子出生那年,共发表了7篇文章,令人振奋!此外,有6篇论文连续荣获江门市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多篇获区一等奖。
回首自己近年来取得的一点成绩,得到领导的赞赏和肯定,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欣慰。面对成绩,我其实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只是做了一件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已。或许生活就是这样,自己感兴趣的事,再怎么折腾都不觉得累,累了也不觉得苦,苦了也是充实的。一路走来,带着一种思考,三分渴望,十分执着,十二分珍惜的心情,经历了一段学习和积累、实践与反思、研究与超越的过程。
在我们教书的圈子里头,有的人读书多,但不擅长演讲;有的人课上得好,但不擅长写作;有的人文章漂亮,但课堂教学没特色……有没有这几个方面都优秀的?在大家面前,我不敢轻言说是自己,可是我的确梦想着、努力着能成为这样的教师。在我看来,所谓的“专业成长”,所谓的“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只不过就是一个想做好教师的人,和一些书、一些课、一些人相遇的过程。
(一)读书·读人·读课
据说长颈鹿原来并不是长颈鹿,而是短颈鹿,它的颈为何由短变长呢?那是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为自己找到更广、更高的生存空间。我想,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生命的线段如何变长?我们探究新知识的脖子如何变长?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知识的涓涓溪流只要流动起来,一路吸收,一路奔腾,一路欢歌,方能流动成一条生生不息的的大江大河。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应高扬学习的风帆。平日里,我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读书、读课、读人。
读书——孕育思想的暖房
教师与教师的差别,不在于学历,不在于教龄,不在于水平,而是在于教师有没有研究的精神。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孕育思想的暖房。昨天教完的书,你反思了吗?今天看过的书,你消化了吗?明天需要的书,你阅读了吗?做一位优秀教师的确要有才情,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要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样才能拥有教师的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大量地读书,“重要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从书本中吸纳,以此来丰富自己,让自己变得丰盈和饱满,拥有背后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时时保持一种警觉性,常常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似乎熟悉的教育世界,从而时时刻刻能看出新鲜的东西来:比如,重要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学策略等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对话。同行们,请想一想,读一本杂志呢?一本杂志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有几十位作者,那么,我们用心读它,就等于和几十位智者交谈呀!我非常喜欢读杂志,《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书是最好的精神美容,读书的女人永远不老,因为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化学反应。订阅各种杂志,让我们手头上拥有了备课的帮手、案头的参谋,能够及时更新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吃透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补充和更新我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手段。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狄金森(美)
这是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小诗,道出了读书的可贵,真可谓寓意深远。所以老师们,读书吧,让我们开始像挤牙膏一样挤时间,二十分钟一读,十分钟一读,五分钟一读,就这样把零碎的时间如细沙般堆积到一起,相信一定能产生聚沙成塔的效应。
读课——历练思维的体操
众所周知,课堂是一个流淌着教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一个充满着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需要用知识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可见,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如果说教育教学是一名教师思想存在方式的话,那么他只有借助于课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专业发展振翅冲天的快感和超越。可是不少老师却以为专业发展就只是写写文章、做做课题等,而荒了自己的责任田——课堂。刚才我们谈到我们要倡导读书、反思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进行有效的读课,以达到历练自己思维体操的目的?我想,我们不妨从看课、听课、上课这三方面入手。
看课——学习、移植、组装
只要我们是个有心人,同一个教学内容,往往会从几本杂志上同时读到几位名师对它的解读,如教学设计、案例等。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和这些作者开起了座谈会。我们可以把他们的长处综合起来,为自己所用。不要怕别人说我们抄袭,“组装”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想,作者发表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杂志刊登他们的经验,就是为了推广和传播。学习、移植、组装,有什么不好呢?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这样的移植我认为多多益善!可是,我们也应该摒弃照搬照抄式的学习借鉴,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应警惕“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学会独立思考,拒绝盲目推崇,审视自我特性,避免东施效颦,把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及时“保鲜”,养成不断地对积累进行审思的良好习惯,因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教学之本。
听课——聆听、过滤、吸收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做教师也是这样,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大多数老师听课,兴趣点都放在执教者的教学技巧上,而我听课,最关注的是执教者是怎样理解和处理教材,用好和用活教材的。在我看来,听别人的课,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误较多的,这就是等于别人把教材的大门打开了,我跟随他进去以后,不但他的发现属于我的了,他没有发现的,我更容易发现,因为我是跳出“庐山”看“庐山”的人,所以每次教研、每次听课、每次研讨,我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勤于记录,收获真大呀,心中更是敞亮起来了!
上课——实践、反思、提升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知道好课的特征和特性。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三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一堂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自打迈入新课改的门槛,每次承担上课任务,我总是欣然接受,不把这看成是负担,而是把上课当成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好机会。我始终相信“实践出真知”,为了把平时教学中点滴感悟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我总是细心观察实践,把上课的成败得失记录下来,从课中发现的问题找到“亮点”,成为自己文章的“可看点”,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潜能得到了最大的挖掘和发挥。
通过“看课、听课、上课”的读课方式,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之内涵。让我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探索后的发现,有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有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和谐共鸣,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
读人——吸纳成长的养分
从具体的一堂堂课出发,破解教材的密码,把握儿童的呼吸和脉搏,使课堂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是我近年来个人发展的“生长点”。其间,华应龙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听华应龙老师的课,读他的文章,我并不迷恋于他的帅气和课堂技艺。我该向他学什么?读什么呢?这些年,一是研读他的大气,二是品读他的才气。
研读他的大气
听华应龙的不少课,丰富的创意,理性的思考,确实使他的课拥有了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厚度与宽度。这些年,从最初的《年月日》、《百分数的意义》、《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到《分数的初步认识》、《审题》,到《你会用计算器吗》、《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再到《大成若缺认识圆》、《角的度量》,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想,良多启发:一是他不断出新课型,研新教法,二是他用课告诉我,数学学习可以“疯狂”、课堂教学允许“出错”,“玩过之后有笑声,笑声之后有思考”……我想假如我们都能像他那样,上一课,钻一类,以教材为起点,游到“源头活水处”,不就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么?
品读他的才气
就如海明威所说:“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我们超越了自己,人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华应龙曾经是南方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也曾因为在赛课中遭遇不公正,没有得到预期的名次而深受打击,郁闷地在乡间小路上唱着“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大哪个更高”;他也曾写了很多稿子投到报社,却泥牛入海……然而,在成长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并没有动摇华应龙“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的热爱,继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断前进。而今,华应龙和他的“疯狂数学”、“融错教育”等响彻大江南北,他所倡导的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他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可前提是:把握学科的本质+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他的教学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也在成长的蜕变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精心研读他的大气,静心品读他的才气,他的大气和才气确实雷倒了我!
(二)积淀·酝酿·超越
思考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让人不断地进取并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写教育教学文章无疑可以促进教师思考,因为教师为了寻找写作素材而需要不断地观察、反思和尝试,为了寻找写作理论而需要不断地学习、记录和运用,也就是写文章可以培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学无止境,我们应该养成自觉的研究状态,以“发现”的目光审视校园,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以“探索”的姿态从事教学。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和教育写作经历,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于写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只有平时勤于积淀、酝酿,才能写出见地独到的文章。
说说摘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的过程当中,遇见好文章,觉察其妙处,赏析之余,还要做好笔记或摘抄。摘抄的内容可以是名言、句子、语段、甚至于好文章的题目、论点与形式。比如文章《小学数学“估算教学难”的分析及对策》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状分析
现象描述1:算着估“多”,估着算“少”。
现象描述2:估算精算,本末倒置。
现象描述3:方法泛滥,答案成灾。
现象描述4:估算笔算,自相矛盾。
二、“众理寻他千百度” ——归因分析
(一)“数据特征”不利于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二)“估算情境”的提供不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三)“心理特征”影响着学生不愿主动去估算。
(四)“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的估算能力有限。
(五)“教材编排”使学生对估算方法的掌握难度较大。
三、“勤捕黄鹂四五声” ——应对策略
(一)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估算内容,赋予估算的实际意义。
(二)重组或调整教材中估算的学习内容。
通过以上的摘抄,收获可谓是“一石三鸟”。一是对于估算教学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了然于胸,可以指导实际的教学;二是对于文章新颖的结构及论点受益非浅,日后写相关文章可以借鉴;三是对于作者独到的视野、全面细致的分析,飞扬的文采佩服得五体投地,激励和鞭策自己向他学习。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取其精华摘抄做笔记的方法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倡导的“钻石类”读书运用法,殊途同归。这类读者,他们像矿床里工作的工人,把矿渣拨在一旁,只从中挑拣些纯净的宝石。有的摘抄还附上开头、结尾、或文章中间的精彩部分,我都不厌其烦动笔记录。那种心情用一个不大恰当的语言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女矿工看到了宝石、捡到了金子、挖到了钻石——吃的穿的都有了。
所以老师们,只要有钻劲与挤劲,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就不愁肚子里倒不出墨水,更不用愁头脑里没有理论武装,长久下来也就积累了一笔非常丰富的资源财富。
谈谈写稿:“吃优质的桑叶就能吐出好丝”
诗意的课堂,诗意的文章,来自诗意的人生状态。做教师已经辛苦,那就试着,在读、写、悟中实现心灵的部分自由。如果写文章只是为了发表,如果你怀揣功利心去写文章,那么优美的文章将和你擦肩而过。试想,如果李白在写着“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时,还在计算着一个字多少钱,他还有这样的美丽语言吗?如果王维在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在想着这首诗要发表在省级还是国家级杂志上,他还有“坐看云起”的恬淡心境吗?我想,美丽的文字,不会来自功利的心。所以,让我们少一点急于发表的焦躁,多一分静坐反观内心的安祥,那么,优美的文章,将如花朵般自然绽放在你的笔端。
是的,不多吃点桑叶,是吐不出丝的。我更是相信,好文章是要沉淀的。写好文章的秘诀,就是“偷”,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超越。下面以上学期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数学》发表的《情动·心动·行动》这篇文章为例,谈谈在敲定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灵感从何而来?题目、论点如何确定?文章的结构如何呈现?案例素材如何选取?
写作无疑是需要灵感的,我们要善于及时捕捉住灵感闪现的瞬间,快手定下想写的内容。能写出《情动·心动·行动》这样的好文章,缘起是一次闲暇的阅读之旅,得益于《教学与管理》上的《品德教育要感动学生》与《追寻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题目虽不怎么吸引人的眼球,可是文中的论点却是琅琅上口,引人耳目,请看:
《品德教育要感动学生》
《追寻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要使学生情动
一、生命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课堂
二、要使学生心动
二、生命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
三、重在使学生行动
三、生命课堂是富有“创意”的课堂
四、生命课堂是体现“写意”的课堂
摘抄下来之后,心灵为之一颤,我的脑海灵光乍现,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移植、重组、创造?何不写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题目就定为《情动·心动·行动——例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打动学生》。至于论点,得好好琢磨、细细推敲一番,花了两天时间理出写作提纲,框架结构一搭起,文章就算是成功大半。对于文章的结构,我采用了杂志近期比较流行的一优一劣两个教学案例对比的形式,再以“透析与惊喜”做为每个论点的总评,从而顺理成章的搭出文章的骨架,对于“透析与惊喜”的小论点,的确是花了不少的心思,最后选用“以小见大”的形式,敲定为“小”细节,开启一扇慧门,“小”数字,点亮一盏心灯,“小”问题,掀起一片思潮。
《情动·心动·行动——例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打动学生》
一、
饱含“情意”的课堂,带学生情动。
《数的改写》片断(案例1和案例2)
透析与惊喜:“小”细节,开启一扇慧门。
二、
充满“诗意”的课堂,令学生心动。
“认识0~10的数”写数片断(案例1和案例2)
透析与惊喜:“小”数字,点亮一盏心灯。
三、
富有“创意”的课堂,让学生行动。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练习片断(案例1和案例2)
透析与惊喜:“小”问题,掀起一片思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例选材方面,因为文章涉及到“生命课堂”,因此,在动笔之前,我首先想到了教育学者张文质提出的“生命化教育”,我赶紧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又有了满满的收获,在理论上提升了一个高度。其次我又回想自己的课堂,琢磨自己的学生,回忆听过的一些老师上的课,追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能打动学生喜欢学习的数学是怎样的?第二,为什么;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在自己追问自己的过程中,有所质疑,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动心,这时就要抓紧时间动笔,记录下这思维的火花,文章也就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动人起来。
其实,我们每个老师都是能写出高水平的教研文章的,教研无难事,只要你有心。
关于投稿
一篇文章新鲜出炉,千万别急于投出去,叶老说:“再念,再念,再念。”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删掉。学会换位思考,从编辑的角度,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文章。在确定投某个刊物之前,请看一看编辑的分工和贵刊的栏目,了解刊物的风格,适宜自己再去投。
作为一线教师,写的文章或案例宜短不宜长,不要指望,一篇文章写完所有的东西,避免大话,套话,灌水文;力求文章能以小见大,贵在精,从题目到结构,都要下些功夫。此外,撰写的文章,得有个性,从行文到内容,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样就不会在一堆稿件中“泯然众人”,编辑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以上,我说的,凝聚了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也综合了自己的点滴体会、成败得失。一家之言,定有偏颇,请多多指教!临近尾声,用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生活是平淡的,就像一盆冷水,人就好比一块热铁,如果你不想被水冷却,就得让水沸腾。如果你不想让平庸生活“冷却”你的斗志,你就得用汗水和激情把人生这盆冷水煮沸,你对生活的冷漠,只能毁了你自己。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
第二句,一句禅语:昨日过如何?今日受着是。明日将如何?今日做着是。
领导、老师们,在教研的芳草地上,“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满园春”。只要我们能坚持读书、读课、读人,只要我们爱学习,会学习,勤动笔,善反思,学习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争做一名“干得好、讲得好、写得好”的“三好”老师,为我们的教育科研,添砖加瓦、添色增辉!
≌≌≌≌≌≌≌≌≌≌≌≌≌≌≌≌≌≌≌≌≌≌≌≌≌≌≌≌≌≌≌≌≌≌≌≌≌≌≌
来源:刘燕教师工作室
主编:王增海
责任编辑:刘海文
图文编辑:李嘉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