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人物】的第 7 篇文章
诗用来相悦,礼用来相教,乐用来相亲。针对中华民族这个奇特的族群及这个族群人性的复杂性,圣人开出的药方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不是政治,而是诗歌。
唤醒沉睡已久的诗性
你或许不知道曲黎敏,但你不会不知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她用“第三只眼睛”看诗经,带你找回失去的诗意和情感,走出现代“失乐园”。
曲黎敏老师曾在《诗经》新书发布会上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是易经大家,我请他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我当时就掉眼泪了,他说,我真的很感谢你们今天还有人想听这个,不应该是你们谢我,而是我谢你们。
老先生已经去世了,他这句话说出来学生都沉默了——我们现代的生活怎么了?守着那么多民族之经典,我们却活得如此贫乏?!
他问我几个问题:第一,你信奉爱情吗?我说肯定。他说那你一定是彝族,我们彝族人天天就这么几件事,恋爱、跳舞、吃饭。可是仔细想,现在生活谁能做到最简单的这个:恋爱、跳舞、吃饭?”
她说,诗经最好的是把生活艺术化,我们现代人特别缺乏把生活艺术化的能力,这是我们现代人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我们媚俗太久了。
http://society.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411/MAIN201604111113000089078988894.jpg
跨界写作的人生导师
“曲氏黎敏,祖上系云南迁至胶东文登,故其性灵即有古之巫性,又有东夷之禅意。生于北京,与李白、白居易同月同日生,自幼好文,虽不比李氏之仙,却实有居易之朴。”
这是她对自己的诠释。一份最简单优雅的表述,一种诗意心境油然而生。
作为一位将生命文化完美融合的百万畅销书作家,曲黎敏的跨界写作,成绩一向傲人。
2007年,她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首次将医学经典化为生活智慧,引爆国学养生热潮,她的电视讲座创下养生栏目收视奇迹。
2008年,她的《从头到脚说健康》打破怪力乱神,以缜密而有趣的科学新说,讲透百姓日常养生要诀,创下当年养生图书的销售新高。
2012年,她的《生命沉思录》系列从多角度跨文化阐释,揭秘人心、世态和生命本真,成为世人末日焦虑的的心灵“读药”
2016年,她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以诗教的力量,重塑《诗经》之大美,唤醒现代人沉睡的诗性与情感。
http://ww3/mw690/66ae68f7jw1f70g3uxzrkj20zk0qo78m.jpg
从养生经验到世态冷暖,从生活经验到古典文学,曲黎敏不仅在向我们展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更是在阐述这浮华社会尚存的令人艳羡的愿景。
提问 | 南国书香节读者
来源
Q:如果让您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诗经那个年代,您会用什么词?
A:健康。
Q:孔子说《诗经》是“兴观群怨”,您认为《诗经》对现在人最大的益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A:《诗经》对现在人最大的益处是可以重构我们的生活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情感在过激与冷漠间泛滥。重读《诗经》,可以明白我们的古人曾经那么简单、诗意地生活过,一切不必太多,情感的中庸,和顺其自然的生活,就可以让我们重新拥有平静和从容。
Q:最近网上流行“A4腰”、“反手摸肚脐”,好多女生趋之若鹜,拼命减肥,去追求她们所谓的“美”,但显然这与您在书中所说的女子的美是不一样的,您认为什么样的女生才最迷人呢?
A:曾有人说:女人因为可爱才美丽。“A4腰”、“反手摸肚脐”、打瘦脸针等等到底为什么呢?!如果为了健康,一切都可;如果损害健康,一切均不可。总之,人,尤其是女人,当从不变处用功,不要在变化处用功。
容貌与心灵和性情相比,是必然要变的、要衰老的,而心灵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灵动,因为,灵魂的本质在于神性,而容貌肉体等不过遵循成住坏空。所以,在不变处用功,善护念真性情和心灵,才是人生根本。总之,有真,才有善,才有美。
Q:在这个看脸的年代,您认为“高颜值”与“高品格”哪个更重要?
A:哪个靠得住,哪个重要。
Q:“出轨”貌似成了这个社会屡见不鲜的词语,明星出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显然婚姻中,光有付出是不够的,曲老师您能给我们点关于如何经营一段美好的婚姻的建议么?
A:出轨首先源于生命的空虚与不满。在这里,“生命的空虚”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个哲学词汇。所以,我们对于“出轨”,要持有中医看病般的对人性的审视和判断,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漫无原则的指责。
经营一个好婚姻同样是对人人性及气血的考验,但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先有对对方的尊重,对婚姻期望值过高也是人性不完满的表现。一份好的爱,是让双方变得更好;一个好的婚姻,则要看双方对对方不好之处的容忍和对对方好处的赞美。无论如何,我们不是嫁给了神,只要是人,我们就都有缺陷。但最重要的是,在婚姻中保持自我的独立和对世界的宽容。
Q:现在很多成年人的诗词修养,还停留在上学时背过的古诗词;读诗好像更多地是针对小朋友,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A:小孩子多背些简单的诗没问题,但对“诗”的理解靠人生的成长。所以,诗、诗心、诗意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阶段里都需要的营养,她可以让我们出离世界的媚俗和苍凉,可以温暖我们的生命,让我们从当下的苦里酿出绚丽的花儿。
Q: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代人又一代人,您认为中国现在还存有诗歌的种子吗?
A:“有用”之物陷你于庸常,“无用”之诗则解脱你于庸常——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中国,曾是诗教大国,诗歌的种子始终延绵,越痛苦、越迷离时,人越需要“无用”之诗的滋养。唯有诗与音乐可以作用于神明,她是一付心灵的良药,可以治愈生活之痛。
Q:在一个压力巨大、物质化越发疯狂,人情冷漠的社会里,《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这本书对读者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A:这是一个迷幻时代,我们都是受害者。但我们可以从《诗经》里找回简单的理想,和情感的温度。唯有“诗心”,才见一个民族的灵性——简洁、率真、思无邪。对生命充满了痛苦的思索,但也对生命致以了最高的敬意和感激。
往期人物专栏:(戳文字可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