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传说中,九夜茴是一种魔花,每九夜绽放一次,颜色瑰丽,香气袭人。如果你曾背叛过别人,那么你见到它就会受到惩戒;如果你曾被别人背叛,那么你见到它就会得到抚慰。
“现实中多数人都曾经背叛过别人,也被别人背叛过,所以这朵花儿虽然有着无限的魔力,但又特别的无奈。”
十七八岁的九夜茴被这个传说深深吸引,于是将它用于了笔名。
无处释放的一代
九夜茴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父亲是知青,爷爷在抗战时投笔从戎,考上了黄埔军校,后来做了国民党少将。
“爷爷有很多朋友,每周都会聚在我家谈天说地、下棋画画。”九夜茴便是跟着这群有文化的老头,渐渐长大。之所以她喜欢中国古代文化,便是受爷爷辈的影响,会听到很多古代人物传奇,会有人给她讲《太平广记》之类的作品。
文学伴随着九夜茴长大,她也被烙上了“80后”的印记,自己出生于80年代,作品围绕80后展开,“我们80后是孤独的一代,是奇特的一代,生活小康,感情狼狈。我们没有兄弟姐妹,我们的情感无处释放,唯一的缺口是同学或是同伴。”
疼痛的是青春本身
2014年,由张一白执导的青春贺岁片 《匆匆那年》上映,票房两周破5亿,引发全民热议,同名电影主题曲由林夕作词、王菲演唱,一时间,方茴、陈寻、匆匆那年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青春话题。而原著作者、电影编剧九夜茴也因此剧从幕后被拉到了台前。
身为原著作者兼电影编剧,无论是电影的首映礼,抑或是城市路演,都可以看到她匆匆的身影,从最初的策划阶段,到角色的选择、造型的设计等,她都全程参与。
http://ww2/large/66ae68f7jw1f5tmb9gcl3j20dn081q4i.jpg
九夜茴用“真诚”来形容这部作品,没掩饰什么,没粉饰一个鲜花盛开的青春,既有美好,也有狼狈。她曾经偷偷潜入到媒体场去看过,在济南的这一场,当王菲那首《匆匆那年》已经响起的时候,还有观众不起身,在那偷偷擦眼泪,“这个时候是最有满足感的。
因为青春不管在哪个时代,总有人愿意去记录它,它那么美好,那么难忘,我们每个人注定都会失去。对于我们青春,爱情是最好的纪念。这可能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去年,她的最后一部青春小说《曾少年》也已出版,“因为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距离那段岁月也越来越远了之后,也想去写一些现在所看到的东西,或者一些感兴趣的题材。”
“因为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可悲就是,你把未来规划的好好的,但等你到那个时候,发现那件事情已经不是自己想做的了,
我也不想去替未来的自己决定什么,但我对这个世界非常有好奇心,比如说我会做编剧,从写小说到做编剧,我也可能去做其他什么,但是写东西一直是我的梦想和在践行的东西,这是我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提问 | 杨道
来源
Q:当时在网络上写作的初衷是什么?能否谈谈当时在网络上写作的状态?
A:当年我在网上写文字的时候,并不以此为生,跟其他写作的人一样,大多数都是爱好。比如说我只是放暑假的时候有那么一段空闲,就一个月的时间就在上面写,大家在底下不停地催好看,我就坚持写下来了。就像最早的慕容雪村,很多作家在早期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没有特别强烈出名或者赚钱的想法,没有功利心,就是喜欢文字,是这样一种状态。
Q:《曾少年》与之前的“青春三部曲”有何异同?你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A:伴随着作品,我也在成长,更多的是成熟。说起“青春三部曲”,《花开半夏》是悲情的姐弟之恋,《匆匆那年》是惨淡的年少初恋,《初恋爱》是初恋的另一个角度,属于苦涩甜蜜的暗恋。而《曾少年》中的人物是从零岁开始写起的,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三代人的故事。
Q:有人说,现在写青春小说是90后的事,80已经老了。你是否迫于这些压力要转型,所以一再宣称《曾少年》是你的最后一部青春小说?
A:一方面人生进入不同的阶段,不管生活还是事业可能都要面临一些改变;另一方面创作《曾少年》耗费了我很大的心力,所以接下来会在青春文学创作上休息一下。但我始终认为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代,能够记录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Q:哪些作品对你产生影响?你曾受哪些作家影响吗?
A:曹雪芹的《红楼梦》我看了好多好多遍。从小就开始读,第一次读大概四、五年级,之后每隔三年会重新读一次,到现在读了六七遍了,始终觉得它是集中国文化大成的作品。
国外还有马尔克斯,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第一次读《百年孤独》被震撼的感觉,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成长,也有自己坚持的作家。
香港的很喜欢李碧华,小时候买过她的全集,她有很多小说也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我当时有过这样的想法,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做成电影、电视剧,现在这个小小的梦想实现了。
心动了,我要买九姐的文集→九夜茴文集《完美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