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

(2021-08-22 21:47:56)
标签:

南怀瑾

六妙门

止观

四禅八定

安那般那

分类: 南怀瑾老师:佛道儒易国学知识
止息以后观,什么叫观呢?你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你那个知道已经是在观察自己了,不要另外有个观嘛!

 

你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是在观了吗?然后你观察到这个气,到了胸口怎么下不去呢?哎呀,背上这里痛得难过啊!这个就是观,你看到了。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这里很难过,是不是生了什么东西了?你的怀疑都来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要理它,你这时候最好故意提起来,不是鼻子,要点是在难过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动。这个你们要研究佛学了,讲个道理给你们听。

 

四谛法门有八忍、八智十六心。注意这个“忍”字,是定力,所以日本人专门用这个字,侠客叫忍者。进入菩萨道要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很厉害。中文这个“忍”字是上面一把刃,不是刀是刃,刀是一面开口的,刃是两面都有口的。心里头一把刃切断就是忍。

 

当你静下来呼吸,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就晓得苦嘛。苦集灭道这个苦谛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苦法智忍”,你知道这里痛苦,这个方法已经知道了,用“智忍”停在那里,慢慢觉得很难过,觉得这里好像要出来,就给它放出来了,呼吸也放了,有方法、智慧的忍。进一步,然后慢慢这个病痛变轻松了,“忍”字没有了,叫“苦法智”,智慧打开了。

 

“集法智忍”也是同样的道理,集就更厉害了,你身体、生命集中在那里难过,经过“智忍”,慢慢集打通了以后就是“集法智”。工夫到了以后就是“灭法智忍”,再进一步,“灭法智”。工夫到了得道境界是“道法智忍”,最后到了叫“道法智”。

 

苦集灭道对我们欲界讲的是四种忍、四种智。到天人的境界高出一层,到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另外星球的人,也有痛苦,比我们轻,那个叫“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轻,也要做这个工夫。

 

刚才讲到你病痛到哪里的时候,你只好把它忍住,把它呼出去,这些工夫不是讲理论哦。理论懂了,不用实际身心去体会,我认为是空话。你修证不到有什么用!世界上任何科学也好,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对身心无益的,那个学问有什么用!所有的知识学问都是要对人类身心有利的,所以学佛要实验,是个科学的实验。这个忍跟定有差别吗?忍跟止跟定有差别的,逻辑上有差别,就是强度的差别。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数、随、止,下一个再讲到“观”,你就要观察清楚了。

 

“还”是要按前面这个路修行,然后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还”到哪里去啊?你看六妙门书上转向大乘般若空观啊、假观啊,把大家带向那一方面了。明明六妙门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回到哪里?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回还到这里。

 

然后“净”,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错了,见闻觉知都在,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觉是感觉,知是知道。所以真正到达这个工夫,得定的时候,你的灵感,你的智慧,你的头脑,接触外界的力量完全不同了。也许你坐在这里,连上海的朋友讲话的声音你都能听到;你家里做什么事你也知道了,见闻觉知都在。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我问你,什么是“观”?现在我讲了半天,这样形容把经验告诉你,听懂了没有?听懂了这个就叫做观,已经看到了嘛!观就是看到,对不对?这下明白了没有?所以,“即止即观,即观即止”,还另外有个什么观啊!

 

可是修密宗的不同,密宗修到这一步境界,之所以变成密宗,因为它在这个里头起“观想”了;在呼吸每次进来出去时,有意识地加上七彩光明观想在修,这个叫密宗修法。就是丙师讲的,白骨放光,第六意识故意加一个观想。看到这些观想方法,我就笑了,这些对不对?也对,不要轻易批评它不对,这些我都修过的,都会,在我看来“诸法皆如”,都对。何以对啊?讲教理给你们听,是观想的理论,“诸法无常,皆因假立,立假即真”。谎话说多了,说万遍也变成真话了,立假即真。

 

你真修到止,这个时候,你用观想的方法观成七彩光明在身中,或者你有病的时候,修到止的时候,如果观虚空中的太阳光,或头顶上一个月轮、日轮,这个光照到你里面的五脏六腑,什么都照空了,一样可以治病哦!比癌症病人进医院那个化疗的功能还要强。

 

我有个学生,四十年前在台湾基隆,他就听了我的话,用这个方法。他碰到冷天衣服不够,人在外面,没有办法回家拿,他就观想自己坐在六月天的大太阳下面晒,一开始冷得牙齿打哆嗦,后来给他一观成功了,嗨,一身大汗,穿一个短袖就过来了。我说:“你怎么那么有本事啊?”“老师,你教我观的,我这个时候在日轮观中啊!”这是给你们讲“观”字的要妙。

 

这是讲六妙门,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从《达摩禅经》《修行道地经》抽出来的,他没有讲到要点!这个观懂了没有?就那么轻松,那么现成,不要另外有观。你说:“哎,已经知道了!”这“知即是观,观即是知”,懂了吧?

 

到这个时候,杂念妄想没有了,心念呼吸寂止了,内外变化一切清楚,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心境是非常干净的。“还、净”,这是从修气息来讲的,可是智者大师把“观”同“还、净”讲到大乘的空、有,讲到“心”方面去了,这就是我为什么批评智者大师的原因。但是回转来,我也很恭维他,他老人家太慈悲了,他修到“观”的时候,拼命向大乘里引,他为什么不照我这样引法呢?因为你光修“止”,容易发五神通,就妨碍了明心见性菩提大道,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修到“止”这一方面,他就不多谈,不像我这样给你们讲,他就引到般若中观去了,他是这个道理。这样懂了吧?这个秘密懂了吧?所以诸佛菩萨,他有他的慈悲心,有他的秘密用法,也不能怪,我一方面批评他,一方面恭敬他,这样懂了吧?你如果修安那般那,修到“止观”这一步,已经很恭喜你了。

 

如果修行到这一步,要注意饮食调整。饮食欲望的痛苦,这个习气之难除,比男女关系还要难,所以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男女”固然严重,还不及“饮食”的严重,因为男女大家还有个道德范围,有点害怕,就是现在那个电脑上黄色网站,有贼胆有贼心,没有贼(指功能)还做不了。可是饮食很方便啊,看到茶看到水,随便拿来喝一口,又不犯法,有时候这么一口水就妨碍了你,有时候不加这口水就不行。所以修行是非常细密非常精密,要一步一步的来。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何来?从起观与修观而得。如何起观与修观?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

 

一念之间即具备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随息,随息而后才止息。其实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望善自参证之。

 

《定慧初修》

 

----------------------------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你在学会计?还是当出纳?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

 

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圆觉经略说》

 

---------------------------------------

 

再拿天台宗标榜的六妙门来讲,由数息到随息,由止起观,由还到净,这六个步骤有几个人做到了?大家充其量坐起来自认为这一座坐得不错,啊!数息数了三千多了。你数了一万多也不过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灭,以生灭心计数字,我问你要数到哪里去?

 

数到得止就不用数了,赶快随息。随到气住脉停,就要赶快起观。一念之间很快就观起来了嘛!你尽在那儿数,做什么?是学会计,还是算利息?然后尽在那儿搞呼吸,真可怜啊!六妙门确实是妙门,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这天台显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个密法。佛法没有秘密的,这六妙法门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了,这个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钱求密法;我收你一千万然后传你个秘密好了,什么秘密?就是修止观嘛!

 

但是止观修成了还只是个助道,不算得道,纵然四禅八定成就了,还只是助道品罢了。佛在《楞严经》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里我插进来说,宋徽宗时代,四川嘉州龙渊寺内有一棵大树被吹倒了,树根中间有一空处,有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众人惊讶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称法号慧持,出定后问众人:他哥哥慧远法师何在?原来他是晋朝时在这里入定,几百年后到了宋朝,才因大树被风雷吹倒而出定。纵然能入定几百年,仍然不是内明之道,只是意识境界。

 

所以止观法门还是助道之法,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场看小乘法门,只得了有余依涅槃,尚非般若解脱。纵然修得了止观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边,才是菩萨道。若你耽着禅定,不肯起行愿,是犯大乘菩萨戒的。不过你不要拿这个话来当借口,叫你上禅堂打坐,就说不愿犯菩萨戒。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止的時候,你覺得這裏的呼吸沒有了,你有沒有體會到,內在的各部份感覺都很清楚。你坐在這裏如果沒有靜下來,老實講不會感覺到內部的,在道家叫做“內觀”。內視就是觀自在。這個在佛法沒有來以前中國就有了。就是《參同契》上面講的“內照形軀”。

 

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好像停了,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裏堵住了,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個地方,其他身體內部還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氣起來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內呼吸就起來了。內呼吸怎麼起來?你覺得鼻子沒有呼吸了,身體沒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女人在子宮部份,感覺到在動,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

 

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會來,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裏,會害怕的,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澀”。僵在這裏一樣。這個時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腸胃一定要空。腸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腸胃做消化。腸胃越乾淨,氣脈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分開。

 

還有功夫到這裏有一種情況,道家所講的“腦後出聲”,可以聽到空中的聲音。以前我在峨嵋山頂的時候,真的是聽到天籟之聲。從醫學的道理上也可講是腦部的氣脈要通的時候所發出的現象,可以認定這個是我本身所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外來的,你可以這樣認定,可是內外都有這種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尤其是夜裏坐的好的時候。有時候打嗝長氣呼出來了。這個打嗝的氣,有些從胃上起來,有些從肝臟起來,有些是從胸部起來的。如果你打嗝的氣從丹田起來,譬如女性從子宮,從陰部起來的,男性從海底起來,那個就了不起了。那個氣出去,止息;定在那個息上,切斷,把它封住,那個才是出息的止息。這都是最高的密法。

 

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止息。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這個意念怎麼那可怕,一切動都是意念動。這個時候身心輕靈,這個時候你怕睡覺了,因為睡了一覺以後氣脈又堵住了。這個裏頭就要懂得醫學。我們的左腦、右腦,一個管思想,一個管記憶。這個皮下神經,你睡眠或者這樣,或者這個姿勢。靜止一下以後,它皮下神經緩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是不會堵氣。頭輪的脈打不通,我們腦下垂體的分泌就減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裏。這個我很少講,多送一點給你。

 

*****

 

六妙门你知道吗?第一个是数,第二个是随,第三个是止,再来是观、还、净。天台宗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根据《达摩禅经》来的。

 

一开始是数,数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没有忘记,就不要数了,要随息了。进来跟着进来,出去跟着出去。不只鼻子,乃至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为一了。然后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禅、二禅、就可发神通了,如果神通发起来,般若智慧还没有通,还是外道,还是魔道。

 

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后要起观慧。要观察正思惟,这是观。观了以后,晓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来净土,这是还。然后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是净。

 

大概提一下,至于怎么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实际上我们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门。比如你一上坐,数也好,不数也好,很清净没有杂念,已经到达随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后起观。一念之间就可以俱足六妙门,到达清净的境界啊。

 

《达摩多罗禅经》


白衣草屋居士按语:
http://user.qzone.qq.com/342916974/main

白衣草屋居士第一个QQ空间
 
我的(佛道儒易医武诗画)原创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2uy70.html第24篇原创:我的职业工作-------
(天文地理.文韬武略.诗词歌赋.书画琴棋.八卦算术.佛家。)
(医卜星象.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农田水利.商经兵法.道家。) 
 
微信公众号:白衣草屋居士   
微信号:tiandaozifu
QQ号:342916974     2171496937
QQ群号: 191262471
 


白衣草屋居士新浪博客---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

 
 
文章同时同步出现在《白衣草屋居士》第一个QQ空间和新浪博客里。请打开QQ空间或新浪博客后,找到QQ空间或博客里的日志文章分类国学老师南怀瑾:佛道儒易医以后还会陆续上传的,请大家留意跟进阅读或转发!
感恩大家!请大家发大愿心:互相去参阅和转发文章!才能利益更多人!所谓“自度度他”:只有自己先解决自己的烦恼,得到高智慧,健康快乐自在,才能有能力,有信心,欢喜心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自己要“信解行证”,要“闻思修”!而且我们同时要发慈悲心,大愿心:善巧方便的,观机逗教的引导你身边一切有缘分的人:要多看经,多看高僧的开示,而且最重要是看了之后要实践经上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快乐健康慈悲智慧平等自在的人!只有实践,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智慧,你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愿人人健康快乐智慧慈悲平等自在!
 

 
http://blog.sina.com.cn/u/2632389324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博客)
http://www.guanyin123.com/yg.htm#a19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和白话
http://www.dizang.org/rm/ygjhl/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http://www.dizang.org/wj/yg/(印光大师文集)
-----------------摘录自:地藏孝亲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2v3sq.html

必看篇1: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2v3ss.html

必看篇2:(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和白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2v3sp.html

 必看篇3:(印光大师文钞全集)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2eg02.html

必看:广东肇庆四会市六祖寺大愿大和尚讲经的所有视频---包括治疗疾病的<药师经>讲记。-------视频内容如下:

一。初级檀讲师修学体系: 1.《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随念三宝经》讲记 3.《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记中级檀讲师修学体系:2.《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2.《华严经行愿品》讲记 3.《八识规矩颂》学记 4.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廿四天教授 5.释教三字经 6.如何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7.净业三福 8.药师经讲记 9.吉祥如意《药师经》略讲 10.《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讲记 11.大乘经庄严论 12.《佛说无量寿佛经》1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14.入中论颂学记 15.《金刚经》讲记 16.六祖坛经略讲MP3 17.《信心铭》开示MP3 18.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19.居士菩萨戒略释

 

二。禅与人生演讲开示系列:20.禅与孝道文化 21.禅与现代生活 22. 禅与身心灵健康23.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24.禅与生活 25.禅与慈善 26.禅与企业经营之道 27.禅与现代企业管理 28.禅与企业家内心修炼 29.禅与生活艺术 30.心经的人生智慧 31.禅与中国文化 32.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33.观音菩萨五观法 34.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35.虚空藏菩萨修法 36.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37.六祖坛经学修营解惑

 

三。参访朝圣系列:
38.佛陀的故乡——六祖寺朝圣团 39.行愿无尽——六祖寺朝圣团
40.五台山智慧之旅 41.禅宗祖庭参访学修体验之旅 42.禅宗六祖文化节 43.大愿法师升座法会 44.浴佛法会 45.传灯法会 46.六祖文化节 47.端州佛缘——大愿法师谈“佛” 48.六字真言颂怙主三宝 49.普庵咒——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