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丝绸之路水下考古整体打捞金腰带旅游 |
分类: 天南海北 |
2021年1月月1上午10:30离开广州,目的地阳江海陵岛。
从广州东沙出口出。
中途拐往顺德,去看公公的堂弟华叔,按照公公的嘱托给老人家留了一个大红包。
中午和老人家及兄弟姐妹们聚餐。此行的第三件任务也圆满完成。
下午14:00从顺德的高赞收费口出,出发前往阳江,去看轰动一时的南海1号。
下午16:40到达海陵收费口。
这个季节岛上有些冷清。
订了阳台海景房。
凭栏远眺,碧海蓝天。
下楼,去海滩,去看夕阳西沉。
海风凛冽,让人瑟瑟发抖。
不敢久留,赶紧回房间,洗了热水澡,躺在床上,听着涛声,如摇篮曲,很快入睡。
第二天1月2日,早早起来,太阳已经升起来,海上风平浪静。
两个人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看海听涛。
酒店点的早餐不错,很实惠。
结账,出发。沿着海滨路浏览海岛风光。
海陵岛有长长的逶迤的海岸线和细腻柔软的沙滩。
今天最令人激动和向往的是去参观海上丝绸博物馆。
海上丝绸博物馆是以“南海1号”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
门票70元/人。
它外形独特,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
入口处的重量级美人反弹琵琶的雕塑夸张风趣,准确的体现了丝绸之路奔放融合的特点。
“南海1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其距今已有800多年,因技术及资金问题一直延迟科考发掘。
“南海1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船,上图右下角就是它沉没地点——广东省(台山市海域)。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同年的3月,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破土动工。
博物馆建有水晶宫专为“南海1号”入住,2007年8月竣工。同年的12月28日“南海号”整体打捞入住水晶宫。
从1987年发现,直到二十年后的2007年,才开始大规模的打捞。
当初水晶宫内还有水。
现在已经没有水了,长长的船舷清晰可见,由此可以判断这艘船在当时真是一艘大船。
宋朝船的隔舱设计。
“南海1号”的考古发掘可谓漫长而浩大。
现在已经入住水晶宫三年了,但考古发掘依然在继续。
可以清晰的看到水晶宫中出土的大量瓷器。
“南海1号”沉船最初的水下考古只小规模试掘,打捞出了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
2019年3月20日,“南海I号”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清理的船载文物已达14万余件,预计文物总量将超过16万件,比最初预计的多出一倍。
出土的陶瓷五大民窑都有。
从出土的瓷器装箱可以看到宋时人们的智慧。
以船形为展柜,契合主题。
木爪石碇,是古代船只停泊的工具。
沉船出土了大量金属文物,精品都借出展览。
只看到一些古钱币和几个铜手镯。
那条最早被挖掘出的金腰带据说去做专题展了,遗憾错过。(上图来源网上)
展厅窗外即是碧蓝的大海。
“南海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它形成于秦汉,唐宋最为兴盛,到了清则日渐萧条。
“南海1号”诞生于八百年前,那时我们的先辈既有如此的智慧和勇气,今天的我们有决心让海上丝绸之路再续辉煌,更加畅通繁荣。
参观结束,开车去徐闻港,乘轮渡过琼州海峡,前往海南。
徐闻港2020年9月26日投入运行,是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正式开港。从这里出发,徐闻到海口仅需1个小时,琼州海峡水路通道将更加便捷通畅。
下午16:00登船。
人、车一起上船,大约十多年前如此操作过。
带车,票价不便宜。
在海上航行近一个小时,在海口靠岸,已经黄昏。
上岸,驾车两小时,一路无高速收费,爽,晚20:30到琼海小窝。
至此南下行程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