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伍德桥(Sellwood
Bridge)是美国波特兰的一座跨越威拉米特河的桁架桥,它建成于1926年,桥长335米,是波特兰的第一座固定跨距的桥梁,是数英里范围内唯一的跨河通道,之前是俄勒冈州最繁忙的两车道桥梁。此桥的所有者和营运方是波特兰市马尔特诺马县政府。
随着经济发展,桥梁开始超负荷使用,桥梁的状况已经有所恶化,在2000年代中期政府决定新建一座桥梁来代替老桥,这个为期三年半的重建计划最终在2011年底实施,可是这个过程并不乐观,首先是旧桥的处理问题很是棘手。
听说过卖房、卖车、卖地的,可你听说过有人卖整座钢铁大桥的吗?2014年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马尔特诺马县打算出售一座钢铁桥,要求是买家有地方原封不动地保存大桥,售价可以是“白菜价”——1美*元。
2014年的8月12日,穆尔特诺默县政府公开招标,意在出售已有88年历史的塞尔伍德大桥。马尔特诺马县发言人迈克·普伦说:潜在的买家需证明他有地方存放大桥、有资金将大桥迁走,并提供一份重新安置大桥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方案。这笔交易还将包括大桥的桥面道路、人行道以及栏杆,但不包含目前支撑起大桥、让它还能横跨威廉米特河的横梁。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这座古老的大桥,避免它被拆成一堆钢筋水泥直接回收。据称,如果有人想将大桥购买后用作公共用途,他们甚至会考虑出售半座大桥。所以白菜价1美*元后面其实包含的是一笔可观的费用,由此可见,要将这座大桥彻底搬家,各项费用绝非小数,这个便宜不好占。
最终没有人来投标。在此之前,为了给新修的大桥腾地方,施工人员在2013年将这座旧桥移动了18米,这项工程总共耗资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15万元)。
新桥开始建设,那我们这里就一定要提到一位华裔的著名设计师——林同炎。

林同炎(1912.11.14-2003.11.15),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美国国籍,土木工程学家被誉为"预应力先生",是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及设计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美国预应力学会创始人之一。“预应力混凝土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次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预应力理论的提出可以说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是革命性的!它使建筑结构在满足荷载要求的情况下结构外形更富于变化,且结构的尺寸也更加的轻巧,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林同炎,是茅以升的弟子,是闻名中外的桥梁大师。他在长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1967年当选为亚裔第一位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74年,他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FIP)“弗雷西内奖”(每4年一届),这也是第一位美国工程师、第一位亚裔工程师获得此奖项。1976年,他从加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时获得该校的最高奖状——“柏克利奖”和“终身荣誉教授”称号。1986年,他获得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颁发的国家科学奖章。奖状上写道:“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不仅逾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而且也打破技术与社会的隔阂。”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他被世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林同炎先生生前身上可谓光环无数。
林同炎的声名鹊源于一起自然灾害。林同炎敢于创新他将其建构的“预应力混凝土”的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降低了造价,也缩短了工期。可是当时好多建筑公司和设计者认为林同炎这样的设计是刻意减少材料,影响结构安全,并最终将其诉至公堂,要求吊销林同炎公司的营业执照。官司打了两年,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难分胜负。恰恰此时,中美洲发生大地震。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灾情严重,市中心511个街区化成废墟,林同炎设计建造的一座60米高、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巍然屹立,仅局部连梁开裂(上面的图片建筑)。林同炎不仅因此赢了官司,并由此在建筑工程界名声鹊起。
林同炎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他的不朽之作。受到高度赞赏的波多黎各蓬斯体育馆采用双曲抛物面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壳体造型;旧金山莫斯康尼会议中心地下展厅预应力混凝土拉杆拱体系,完美地解决了大跨重载的问;亚利桑那老兵体育馆(鞍形索网结构);台北关渡大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跨越美利坚河(The
American River )奥本坝库区的斜拉桥方案;白令海峡大桥方案等等,而中国的南宁大桥,则是林同炎先生生前最后的杰作,桥总长约1314米,寓意一生一世,体现林同炎先生对桥梁设计的永爱之情。
这样的跨河大桥都要按规范设计相应数量的变形缝,以缓解和消化桥梁由于不均匀沉降和冷热交替带来的结构变形。



威拉米特河水湍急,河面开阔,两岸风景如画。2016年大桥建成,新建的大桥为一座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满足了现代交通要求,其造型简洁凝练。

桥的一侧有一座公墓,旁边是波特兰著名的富人区——莫兰。那座二层的红色外墙的建筑是公墓的管理处。


波特兰水系丰沛,桥梁更是不计其数,古老且宏伟的桥梁比比皆是,但只有这座桥梁让我大书特书,因为它的设计者与我们同宗——皆为炎黄子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