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以敢怒敢言而著称的导演冯*小*刚近日再次猛烈开炮,这次火力集中对准的目标是综艺电影。
我们首先来普及一下这个新名词——综艺电影。所谓综艺电影就是将电视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经过简单的改编,直接做成一期超长版综艺节目在大银幕上放映。这种电影拍摄形式相当于把免费收看的电视节目搬到电影院播放,应该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特产“。
其实将热播综艺节目拍成电影并不是才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就尝试将收视率颇高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搬上大银幕,影片名为《乐火男孩》。2010年的《我们约会吧》、2013年1月的《快乐到家》、2013年12月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再到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儿》,这些综艺电影大都采用了和《乐火男孩》相似的改编方式,只有《爸爸去哪儿》直接做了一期超长版综艺节目在大银幕上放映。最终,也只有《爸爸去哪儿》票房大卖。而《奔跑吧兄弟》很明显是效仿《爸爸去哪儿》,仅用6天拍摄的电影上映3日,票房便突破2亿,就仅凭以上的3组数据就使得其轻松成为2015贺岁档开打以来成绩最亮眼的一部片子。
那么冯*导为什么如此的憎恶综艺电影呢?话还得从头说起。话说他在参加一档叫做《我看你有戏》时点评一组表演选手,为了激励这些经过多年刻苦练习,浑身受伤的优秀选手,直言电影界的同仁们应当向选手们学习,不能给观众们留下”只要颜值高,不努力也能红的感觉“。随后他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近年来势头不断上升的综艺大电影”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其实冯*导说的也不无道理,电影是门艺术,其综合性极强,从剧本的选择、演员的挑选到拍摄、上映......,其制作周期较长,更倾注了制片人、导演以及演职员们情感和心血,绝对称得上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但电影同时也是一件商品,投资就一定要见效益,无疑,低成本高收益是冯*导最不能接受的。
可是话说回来了,如果他不健忘的话一定不会忘记,想当初大陆的贺岁片就是由他冯导最早尝试的新鲜事物。《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等,热闹好看是贺岁片的标准之一,那些艺术影片可以靠边站了,符合大众口味的喜剧片、功夫片便成为了贺岁片的主流。当时这种快餐式的电影形式,为冯导的电影赢得了一大批的青年观众,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也让咱们的冯*导赚的盆满钵满,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备受诟病,好多和他现在一样年龄的导演也对彼时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导演在电影中的过度娱乐呲之以鼻,对他的票房更是眼红。不过市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票房证明了一切。相信那时候和现在的冯导一样在全身心投入所谓严肃电影的张*艺*谋、陈*凯*歌们心中也一定充满了忧虑和愤愤不平,只是他们没有冯*导这样的口无遮拦的直抒胸臆,而是选择了沉默。从这一点,我还真是很敬佩冯的勇气和直白,虽然也一把年龄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堕落成一个圆滑世故之人,这在现今的中国确实是凤毛麟角啊。
不管当初《乐火男孩》、《我们约会吧》、《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的滑铁卢,还是现如今《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平型关大捷,正所谓存在就是合理。
想当初,电影的出现对话剧是一个致命的冲击;小品的出现几乎毁灭了相声;肯德基等洋快餐有它消费群体,同样私房菜也有它的市场;大家也知道数码相机的出现就是逼退了胶卷相机,这是市场的选择,是大众的选择,也是历史规律,不可抗拒,只有平静接受!
电影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和不断突破的过程,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金子就一定会体现它的价值,是砂子终将被淘汰,虽然金子中裹挟砂子也是常见的事,但这只是暂时的。出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仅凭一家之言也左右不了市场,这需要市场,更需要时间来检验。
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其实对于综艺电影也可以套用一下送给我们耿直的冯*导“你看,或者不看它,它都在那里,不怨不艾”。所以冯*导也不必动那么大的肝火,淡定,静观其变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