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陨石坑是天外来客——陨石与地球热烈亲吻留下的印记。
其实陨石坑是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行星及其卫星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地球上已发现的撞击陨石坑超过120个,大部分是2亿年以内形成的,直到2010年我国还没有发现一座陨石坑。
2006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开始岫岩的这个大坑进行研究考察,历时四年时间——2010年证实这个大坑为陨石坑。这次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大约在3.9万年前开始,演变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坑区基岩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地层。

2011年12月5日,一群天文地理的爱好者们组成一支队伍,驾车长途奔袭3个多小时,从沈阳前往岫岩,只为一睹那个号称“神州第一坑”——岫岩陨石坑的神秘风采。

岫岩陨石坑,其地理坐标为:N
40°21' E 123°27',位于岫岩县苏子沟镇古龙村的低山丘陵之中,其直径1800米,坑深约150米。远距离的全景拍摄,它更像一片枫叶静静的落在群山之间。

但这并未发现巨大的陨石,为何“有坑无石”呢?科学家的解释的是:由于高温和超高压情况下,陨石以宇宙速度撞击地球后,强大的冲击波相当于四五百个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陨石发生了汽化。研究人员发现单颗石英晶体可包含高达五组的面状变形页理,共揭示了13个不同结晶学方位页理的存在,44%的石英颗粒包含三组面状变形页理,另外40%的颗粒包含二组面状变形页理。根据石英中面状变形页理的发育特征推断样品经受的冲击压力高达20万大气压以上,提供了该坑撞击起源的关键证据。这个发现填补了中国领土上这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

20亿年前的基岩在陨石的撞击下形成的褶皱,形成环绕陨石坑的碗沿,整个村子位于碗底,村子只有一条路通向村外,可以称得上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了。据说5万年前的那场撞击发生后,这里形成了一片湖泊,后来洪水泛滥,水冲击形成现在的唯一的一个出口。沧海桑田,胡泊干涸,露出了现在的坑底,人们习惯将坑内称为“罗圈里”。
行走20亿年前的基岩形成的“碗沿上”,俯瞰山村景色,你会对天地宇宙平添一份深深的敬畏。


随着中国首个陨石坑的发现,一些神秘的传言也开始在辽宁当地越传越玄乎。“井里浮油,黑土能烧。”村民从井里取上来的水都浮着一层油;当地的黑土挖出后晒干,扔到火里就能燃烧。此外,当地的水味道苦涩,还呈黄黑色,很难喝。村民打井打下去30多米深,还挖出树叶、树枝,还有一些骨头,看起来像动物的尸体,因此怀疑是古生物。村民在地下挖泥拌上碳酸氢铵溶液,能当化肥用。有村民表示,村里的人普遍都长寿,9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有人怀疑这跟陨石坑有关。还有上了岁数的村民介绍,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营口发生7.3级地震,这个大坑跟地震有关……
这在后续的陨石坑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陨石撞击地球时,坑内大量的植物死亡后不断被埋在地下,泥层中有大量腐殖质,经长期沉积,就变成黑色的“泥炭土”,晒干后自然能燃烧;泥炭土层中的水不流动,是死水,自然不好喝;至于水烧开之后有浮油出现,其实不是油,可能是腐殖质的残留物;村民长寿跟陨石坑扯不上;5万年的时间也不可能形成古化石;科考证明这个大坑跟地震也无关。据估计,撞击地球的陨石直径不到100米,产生的冲击波还不足以洞穿地壳,让地壳内的化学物质喷涌而出,形成矿藏。因此可以预计,该陨石坑周围没有矿藏。




古龙村位于环形结构的“罗圈”里,这种环形构造——也就是“罗圈”的岩石是冲击、矿物变形形成。该环形构造是一个直径1.8公里的碗状坑,在平面上呈现为近五边形到似圆形,坑底与坑唇山脊高差平均为150米。
为了照出来“罗圈”的碗型结构,我们在碗沿的山丘上奔波了四个多小时,走了碗沿的四分之三,只找出了两个地点能将这一独特的“罗圈”结构呈现出来,前提是你的相机要有足够的广角噢!
在坑内变形基岩石英颗粒中发现了击变面状页理,这是判断该坑陨石撞击起源的诊断性标志。坑区内冲击角砾岩和岩石震裂锥的产状,以及撞击形成的地貌特征等均与陨石撞击作用结果相符合。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而岫岩陨石坑是中国唯一的一个。
古龙村现有一个村民组6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圈里”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像世外桃源一般掩藏在大山深处。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的土质与其他辽宁地区的土质不同,其含石量很高,路上、田间到处都是细碎的小石子,庄稼在这样的土地上依然顽强的生长这,世代滋养着在这居住的人们。




“岫岩陨石坑”初期开发规划已出炉,该县正以“岫岩陨石坑”为主题,规划建设地质公园。不久的将来,最快可能也许是明年,这将建成一座地址公园,你再也看不到这充满生机、活力的田园景象了。让我在呈现给大家一张全景照吧,记住它现在的样子!

再见了,“神州第一坑”——岫岩陨石坑!再见了,淳朴的“罗圈里”的村民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