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追溯“足下”一词的起源

标签:
清明节介子推绵山重耳寒食 |
分类: 五味杂陈 |
清明节就要到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清明节,其实清明之前的寒食节在古代同样受到重视。寒食共有3天。寒食节过后就是清明节了。
提到寒食节就不能不说到一个人,一个曾经被人们敬重的古人——介子推。介之推何许人也?他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的一名普通的随臣。
话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受到谗害,被迫流亡国外。在漫长的逃亡生活中,随臣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的跟着他。在卫国,重耳染上风寒、发高烧,喃喃昵语想喝一碗肉汤。但随行的人都没有钱。介子推一咬牙,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出热热的肉汤。重耳喝了后,居然不药而愈。
十九年的逃亡结束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封赏有功之臣,却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失望之余,带着老母亲隐居山林。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当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可是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也没见介子推的影子。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等到山上的树烧光了,看到介子推紧紧的抱住一棵树被烧死了。
为悼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这场大火不但烧出了一个节日——寒食节,还烧出来一个古人之间的尊称——“足下”。
当晋文公闻听介子推被烧死的噩耗,非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叫人用那棵树做成一对木屐,穿在脚上,每当走路时木屐就会发出响声,晋文公顿时就会想起那个有些迂腐的忠臣介子推,不由得哀叹:“足下,悲乎!”
后来,“足下”用来称呼同辈或朋友,以示亲密、忠诚和尊敬。
现在的人也许不觉得介子推值得敬重,甚至觉得他有些过于迂腐,“足下”这个曾经如此古朴、蕴含了许多的美好情感的称谓被使用的几率也越来越少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汇也许会慢慢的消逝,可它曾经成就了一段感染无数仁人志士的历史佳话,也许它现在有些不合时宜,可这就是历史,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曾经存在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