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袋比比多味豆——《高能预警》(TriggerWarming)读后

(2022-09-06 12:38:11)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报架
《阿甘正传》里把生活比作一盒什锦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读尼尔·盖曼的短篇小说集《高能预警》,则像捧着一袋《哈利波特》里广受欢迎的恶作剧糖果比比多味豆。预警就写在包装袋上,你无从知晓下一个遇到的是比较正常的南瓜薄荷味还是刺激高能的泥土耳屎味,不过,咱买的不就是这份心跳。

盖曼的灵气,很适合短篇中篇小说,有些惊艳的点子写进长篇容易稀释,凝在短篇里就是浓缩咖啡一口上头,有些梗实在有趣,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为这盘醋包的饺子”。书里满是或多或少带点超现实奇幻色彩的小故事,细思恐极或结尾惊吓固然最容易让人头皮发麻,但我确实不建议读者把它当成追求刺激的恐怖小说集来预期,因为不少故事一点都不吓人。盖曼很擅长“把异常、陌生的事物常规化”和“让熟悉、常见的事物变得陌生”,阅读中,这种认知错觉带来的恍然大悟或逐步察觉,往往最让人回味。

《高能预警》一个可能影响阅读体验的特点,是部分小说的“同人感”,即故事依托著名IP二创或反转,故事不会再铺陈解说原著设定就直接开讲,如果读者对原典没概念,观感容易打折扣。福尔摩斯拥趸和盖曼书迷多年来念念不忘的经典《绿字的研究》即是如此,福尔摩斯人物嫁接克苏鲁神话世界观,障眼法之下读者先入为主地默认主人公是福尔摩斯,故事推进下蛛丝马迹累积,总有个临界点让读者惊觉主人公是老福的死敌莫里亚蒂。《高能预警》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不过,依托福尔摩斯、睡美人这种世界知名题材的《蜂蜜与死亡奇案》《睡美人与纺锤》也许还好;但用英国长寿国民剧集《神秘博士》、摇滚巨星大卫·鲍伊“瘦白公爵”形象当素材的《虚无时刻》《瘦白公爵的归来》就容易让不在这个文化圈的普通读者看得云里雾里了;又或者像《月历故事》中的一篇,如果读者不熟悉英国历史上著名女海盗安妮·波妮的生平,故事的隽永味就淡了许多。

当然,即便有脑电波没对上的故事,盖曼的文笔还是稳定发挥,随便摘几句。

It is the curse of age, that all things are reflections of other things. 是年龄的诅咒,让所有东西都变成了其他东西的倒影。

What we attain with no effort we cannot value.我们不会珍惜唾手可得之物。
Always worth to have tried, even if you fail, even if you fall like a meteor forever. Better to have flamed in the darkness, to have inspired others, to have lived, than to have sat in the darkness, cursing the people who borrowed, but did not return, your candle. 永远值得去尝试,哪怕会失败,哪怕像流星般坠落。宁愿在黑暗中燃烧,去激励别人,去活一遭,也不要坐在黑暗里咒骂,骂那些借走你的蜡烛却再未归还的人。

Jerusalem, thought Morrison, was like a deep pool, where time had settle too thickly. It had engulfed him, and he could feel the pressure of time pushing him up and out. Like swimming down too deep. 莫里森觉得,耶路撒冷就像一汪深潭,其中尽是过于浓厚的时间。他被这潭水吞没,能够感到时间的压力把自己向上推、向外推,就像潜游太深时那样。

In my family “adventure” tends to be used to mean “any minor disaster we survived ” or even “any break from routine.” Except by my mother, who still uses it to mean “what she did that morning”. Going to the wrong part of a supermarket parking lot and, while looking for her car, getting into a conversation with some whose sister, it turns outs, she knew in the 1970s would qualify, for my mother, as a full-blown adventure.“冒险”这个词,我家通常用来指代任何“我们挺过来的小灾难”,甚至是“脱离常规的事情”,除了我母亲。在她这里,“冒险”就是指“早上干了啥”。在超市停车场找车时走错区,碰到某人的姐妹,一聊天发现自己70年代就认识,这种事对我母亲来说,就能算一回大冒险。(哈哈好真实)

最后简单点一下自己更喜欢的几篇,特别主观,多少涉及剧透,想获得完整体验的潜在读者可以就此打住。





——————剧透分割线———————
《“真相是黑色群山中的洞穴……”(“The Truth Is a Cave in the Black Mountains...”)》。特别解气的一个故事,读者与其说是上帝视角,不如说是复仇对象视角,因为主人公的动机和目的,读者也并不比复仇对象知道得更早,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交往逐步揭示。法外之地,成功的同态复仇可能是受害者家属唯一的慰藉(《冰与火之歌》里“红毒蛇”奥伯伦·马泰尔亲王大仇未报身先死的结局可是憋屈死了)。幻想故事里但凡涉及宝藏,获取的代价基本都有些警世劝诫的寓言味,本篇的设定也不例外,神秘洞穴里的金银财宝任你取,但拿得越多,未来生活就会越乏味(flat),彩虹也没那么美了,亲亲也没那么开心了,打游戏也没那么沉浸了……很有趣。

《橘黄色(Orange)》。强在写作手法,仿问卷+笔录体。真没想到仅仅是掩去问题只留回答,就能带来这么新鲜的阅读体验,每段话都要稍微动脑,才能理解是在说啥,渐渐拼出事件全貌,故事本身也小有幽默。

《月历故事集(A Calendar of Tales)》。小故事合集,和月份没什么对应关系,风格各不相同,更像是给作者那些没长大的灵感打包寄存,也可以称其为灵感幼儿园。盖曼在写作大师课里还用上文提到的安妮·波妮故事举例,介绍过如果以此为种子扩写,可以如何发展前传或后续情节。

《蜂蜜与死亡奇案(The Case of Death and Honey)》。又一篇福尔摩斯周边故事,难免会被拿来和《绿字的研究》比较,于是显得节奏过慢且整体平淡。入选心水榜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取景地在中国,没有猎奇意淫和刻板描写,如果翻译语言地道,说这是中文作者写的侦探故事也不违和。二是包袱抖在老年福尔摩斯玄学养蜂后返老回春,不由得想起前几年伊恩·麦克雷恩主演的《福尔摩斯先生》,93岁年迈体衰记忆减退的老福丧都丧得那么感人,但果然全世界书迷都还是希望大侦探永远意气风发,犀利睿智,步履不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