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稿手记】李衔夏的十六次跳跃
文/高璟(《都市》文学期刊编辑)
《都市》在第二期刊发李衔夏的中篇小说《旗煊》之后,反响热烈,于是我们决定趁热打铁,连忙向他约稿,所以在《都市》第四期我们再次读到了他的两篇小说,分别是短篇小说《我跟你说他》以及中篇小说《心墓》。这样大的力度还真是我们近些年来所少有的,原因只有一个,他的小说太有吸引力,不独我,副主编畅建康老师也是欣赏不已。
第四期的这两篇小说李衔夏一共给我发过两个版本,中间隔了一夜(或者说只隔了几个小时),他在发来第二版时说:
谨慎起见,我又细读了一遍中篇《心墓》,校正和处理了一些细部的问题,请以此次版本为准,谢谢!
但还是晚了,因为我在一口气看完他的第一版后随即就带着雀跃的心情推荐给了畅老师。
畅老师估计也是当即就决定要用,等我将李衔夏的修订版再次追加提交过去之时,第一版已经过审了。当然,这一切是我今天才意识到的,因为李衔夏今日中午在微信上给我留了言:
高老师好,样刊昨晚收到了,谢谢!关于《心墓》第二段蹦阶下楼,我在第一版写跳了十下,后来修订版写跳了十六下,第一版光顾着码字来不及细想,其实应该是十六下哦,呵呵。
大家可能没看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就将他的小说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相关句子贴出来,请大家比较一下——
第一版:甘享泽是跳着下楼的,他一步可以跨七个阶级,两步就是半层楼。他们家住在五楼,他只跳了十下就抵达了地面。
第二版:甘享泽是跳着下楼的,他一步可以跨七个阶级,两步就是半层楼。他们家住在五楼,他只跳了十六下就抵达了地面。
看来,我们最终付印面世的应该是第一版,这对于李衔夏以及对于我,都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我们未能将他在第二版中的细致修订体现出来。
说实话,这两个版本的差别估计也就是这样一点点细微的不同,但体现的却是一个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负责。不过,促使我写下这些话的原因是我们可爱的李衔夏同学,为了说明必须经过十六次跳跃才能到达地面的原理,专门画了幅示意图给我看——
看这张图后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是这样回复他的——
你是个认真的作者,我和我们本地的一个青年作家说起过你,你的作品交到编辑手中后不需改动一个字,这是对自己和对他们的尊重。这种较真精神太值得大家学习!
是的,我说的是实话,李衔夏的来稿确实是极清爽,极规范的,假如不是在电子时代,我相信他的手写稿也一样会是无可挑剔地工整规范。
我很快收到李衔夏的回复——
谢谢。自己都不珍视自己的作品,其他人更不可能爱它。有种说法是,三部作品才足以彻底收获一个读者的心,但一个错误就可能永远丢失三十个读者,呵呵。(笑脸)
我收到过错别字满纸的来稿,大多是输入错误,少数是错别字。但因为情节不错,是可造之材,我只能一行一行盯着帮他改,在改的过程中我还得不停研判,他到底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试举两例:“小红、秧歌、相声……”您知道这句话的问题在哪儿吗?是“小红”,机智的我一眼看出他用的是五笔输入法,本来想打的字是“小戏”(ihca),结果手一滑就打成了“小红”(ihxa),否则这个句子怎么能说得通呢?
再比如这句:“过堂风的唯一依旧不减”,是不是一头雾水?然而机智的我还是一眼看穿了他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唯一”(weiyi)当是“威力”(weili)才说得通。
对于大多数作家因使用WORD不熟练不规范而造成的排版错误我就不挑刺了——我曾经为无数作家不会使用首行缩进两个字符而头疼不已,但也只能费时费力地一段一段帮他删掉那两个空格之后再帮他重新排版。各路大侠们,请有空补一课好吗?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欣赏一下李衔夏亲笔画的这张示意图,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只怕那些整日给学生上数学课的老师也不过如此了。然而,他只是个作家。一个作家认真到这样的程度,太罕见。
当然,李衔夏的过人之处绝不仅止于这张简单有趣的示意图,而是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严谨,他的无限潜力。我有十足的信心,他会不断地跳跃腾起,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并在国内80后作家群中赢得重要的一席之地。
写下以上文字,一是要由衷地向李衔夏表达一下钦佩之情,二是顺便吐个槽发个小牢骚,但更主要的第三点——由于我们工作中的疏忽,而无法完美地将李衔夏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在此向李衔夏先生致歉,向读者致歉!
2016.4.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