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诗《一个人撑高故乡天空》

(2012-08-23 22:11:04)
标签:

李衔夏

长诗

一个人

撑高

故乡

天空

朱汝珍

清远

末代榜眼

文化

分类: 现代诗歌

《一个人撑高故乡天空》
——末代榜眼朱汝珍诗传(文/李衔夏)

 


1,泉

 

泉声叮咚,你我共有一汪故乡的春水
——甘甜清淳。周边的卵石
身披苔艾绿装,用圆润滑腻的皮肤
掩饰内心的坚硬与密实……
你我共有一个美丽的祖国
却分隔在两个迥异的时代——是历史的过错
导致你我的错过
清末民初的民族大苦难,造就了
你的波澜壮阔,而我——
注定在幸福的共和国
平庸一生。每临谒古,苍穹总飘细雨
仿佛在陪遗世的人悲泣
是碑石替代你继续站立在尘世
是参天的古木为你谢绝太阳的黄金
是匍匐的青草告诉你清风的温柔
是深深镌刻的墓志铭,夹带着山雾的空茫
和泉铃的空灵,把你灵魂的沉痛
浣洗得鲜嫩如新……
我弯腰,降低身体的海拔
使其与我卑微的灵魂保持相符的高度
这虚张的皮囊,不该片刻中断
你痴凝故乡的目光——

 


2,卵石

 

他的宿命,早在一千年前注定
在漫长的一千年里——
这个肥重的国家。像青草一样
匍匐在底层的人民,要想触摸金字塔尖的宝石
只有一条狭长的独木桥
这根可怜的木条,是一支根须浓黑的毛笔
它写出一个个端正的字
正如攀登者踏出一个个深实的步印
这个名叫“朱汝珍”的士人
站在一千年的末梢,回望一千年的历史
背负一千年的沉重……挥拙笔,画出登天的彩虹

 

他生于清远——粤北山区的小蛮城
此地蛊毒遍野、方言盛大
此地距京师十万八千里,毫无历史可言
此刻的荒芜与贫瘠
淹没百姓的目光:一切仰望
都是奢望。偏生汝珍
追念先祖朱熹之光辉,一头扎进书河
一页页的粗粝
一部部的磕绊……十年寒窗苦读
他誓要打磨一颗光洁润泽的卵石
祖荫凋敝,少年丧父,读不起书
请不起先生,买不起笔墨纸砚……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宗室家族往往合力资助
一棵读书苗子,供养其茁壮成长
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回过头来振兴整个氏族——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及此,朱汝珍全身心求学,发奋读书
以县试头名入读清远县学
22岁时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
取列广州府闱第一
27岁考取拔贡,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
诰南书房行走、奏翰林院编修……
27岁,是诸葛亮出山的年龄
我今年正好27岁——
偶写小诗,一事无成,只能安慰自己:
27岁,是苏洵志于学的始端

 


3,溪

 

那段苦难的历史,应犹在眼
就像你的遗迹,虽然凋零破碎
却也散落在故乡各个角落
闪着星光。在笔架山下的八片村
有你祖先的祠堂;在城央南门街
有你的故居“隘园”;广清高速——
这个城市与外界连接的主干道
坐落一个朱汝珍公园
你在书童的摇扇下微笑阅读;求学于
同一间中学,我和你之间
隔了一百年,一切教学建筑都是新的
仅剩一块“瑞峰书院”的古牌匾
供我凭吊你当年的朗朗书声……

 

是故乡漫长的岁月之溪滋养了
你这颗映射阳光的卵石——
世界上多少这样默默无闻的小城啊
如溪涧,盘旋山脊,自得其乐
自你决定挥笔北上,你的理想
早已跟故乡的荣誉融为一体
以至如今,作为故乡清远的——
唯一骄傲,后世的我们
仰望一棵耸立的大树,撑高了
古城的天空。你的生命意义
绝不局限于故土,你的悲痛,是目送
故国的远逝,目送一个皇朝
悲壮的覆灭……

 

——你目送一千年的科举制度终结
1904年,你高中第一甲第二名
1905年,光绪皇帝昭告天下:
取消科举考试,一条大河关闭水闸
你成为末代榜眼——
你是不幸的,万斤重担压于肩胛
时代已经不再重视你的成绩
你又是幸运的,多少踟蹰的读书人
十年寒窗尽废?他们望着你
高大的脊背,嘴角溜出一丝叹息
我们的故乡是不幸的
一千年只出了一个“全国第二”
到今天不足百年,你已无人知晓
仅仅存活在民史和县志之中
我们的故乡又是幸运的
那么多徒有柴火的空城,连一缕炊烟
都无法抵达苍天

 


4,砚石

 

作为末代榜眼,他注定背负——
“千年老二”的嘲名。清朝灭亡后
他不事民国;溥仪坐镇伪满洲国
他作为“伪帝”昔日的老师
以病为由婉拒官约;他曾远赴日本
求学救国方略,后辗转香港
偏逢日侵,仿佛亲睹自己的老师
欺凌生身父母,心痛自不必说
他毅然严拒日军的劝降
放弃安逸,重回战乱的大陆
颠簸,抗争……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正直犹如镇尺;他明辨是非
犹如笔纸的黑白;他的骨头
始终把随身携带的砚石
当作榜样——简约雕花,大块留白
光滑的自留地暗藏着磨盘
墨条扭腰舞蹈,一遇春天便流淌

 

卵石浸染了太多墨汁
化作砚石,习得一种缓慢的柔韧力
磨着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磨着柴米油盐的小日子
攀登过顶峰、捕捉过巨兽的猎户
只愿在山脚恬淡栖居

 

可别小看这枚久经大风浪的砚石
用力一抛,也能在历史长河的表面
扑通一声,砸出惊世水花……

 


5,湖

 

这片温暖向阳的山岗,曾经松涛阵阵
清风拂来,便是好听的沙沙声
如今,苍木伐尽,石头垒起一座陌生的废墟
只剩下你的青松品质——
依然屹立。你赶上了一千年的末班车,我的老乡
我来迟了一百年,未能分享你的荣光
而轻言热爱只会徒增我的羞愧……

 

仰望额前的白云,我知道里面有你的一份泪水
雨落下来,浣洗一草一叶的湛碧
——化作晶莹的薄露,映照大千世界的灵光
山野的鸟鸣之所以清脆悦心,我知道
里面有你的欢笑和悲泣,因此
每每看见鸟,我就说是喜鹊,而不是乌鸦——

 

这么小的一块土地,一片片树林荣枯
一座座楼房兴塌,一代代居民生死……有限的空间
经过时光的叠加,迎送了无限的生灵
经过一生的颠簸,你终于回归山野
回归尘土,回归本源……你终于蓄水成湖
拥有绝世的宁静与安详——
你把起伏的心跳,放心地交给了群山

 

你这个湖啊,深不可测!藏了多少鱼虾?
藏了多少沉石?湖面荡漾着你的荣光
湖底沉睡着你一生淌过的浑水和淤泥——

 

“隘园一亩足幽清,秋菊经霜可掇英。”
榜眼公啊,汝珍君啊!我羡慕你:像江河一样
躺着也能去向远方;而我,只能模仿大树
累着也要笔挺站立。斑斓的云鳞
是你倒映在天上的波涛。仰望——
望其项背、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眼欲穿、
望尘莫及、望洋兴叹……

 


6,玉石

 

幽闭深宫,瀑布垂泻
一片珠帘泛着白光
珠帘遮挡一个老女人的韶华
一个大国的命运——
就决策在这烟雨朦胧间

 

甲辰龙年,是凤在操控天地乾坤
考官呈上殿试终审名单
朱氏汝珍文论畅绝
气贯古今,书法兼具王羲之、
柳公权、欧阳询风格
而又自成一家……
前十名册雄踞魁首,只待凤妪钦点
便可红花配挂胸前
朝苍穹竖起一根高傲的食指——

 

“宁可生坏命,
不可起坏名。”祸起于他的名
慈禧曾下令刺死珍妃
朱汝珍一名正应了“诛珍”谐音
兼之“朱”乃前朝国姓
而广东又辈出令她头痛之人:
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老女人甚是不快,砸试卷于金銮殿前

 

忽见册中一人名唤“刘春霖”
时值中原大旱
万民祈求春风化雨、甘霖普降
此名大吉!大笔一挥——
春霖挤下汝珍状元宝位

 

历史永远只铭记第一
“千年老二”终将覆灭于无情车辙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这是一个家族的惜败
也是一个古城的失败
更是一个省份的惨败,还预示着
一个皇朝的全败……

 

作为选才纳贤的唯一途径——
这场考试竟以姓名定胜负、论英雄
对与错早已不重要
终结是必然结果。玉石俱焚

 


7,河

 

汤汤而过,故乡的河——
汝珍君,你的冽江如今已唤作北江
两岸的平房平均平地拔高两百米
三桥架立,贯通南北,轮渡早已偃旗息鼓
渔船都改装成了观光游艇……

 

飞来峡大坝建成后,仲夏的洪涝
不再洗劫古城,老天爷的眼泪不再可怕——

 

如今,第二名已不叫榜眼,而叫亚军
这些你都看不见了!
我是比你小一百岁的幺弟——
我们共有一个母亲——奶水丰盈的祖国
你无法看见,让我做你的眼睛
你还剩的亲恩,让我替你躬身……
江水浩荡啊,不作片刻停留
沧海桑田啊,江山总体趋向于
更美……

 

有人翻案,说你虚荣、腐朽、敛财、
以帝师的身份煽动溥仪复辟……
我看不到论据,历史学者往往为名利胡言:
屈原是同性恋喜欢楚王为情跳江
赵云是文臣不曾斩杀一名敌将
印第安人是渡过白令海峡的蒙古后裔
希特勒因犹太妓女传染梅毒而反犹……

 

——“语不惊人死不休”发挥到极致
太多笑话了,历史本不可信
曾经,整整一个时代都在诉说谎言

 

史家多居书斋,自难知鲜活天下事
用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
评价另一个时代的人物是可笑的
对与错都不重要,我只看重你
对故乡的鼓舞,对后辈的激励——

 

历史就是这样:简单化、极端化……
曹操是白脸;关羽是红脸;
包拯是黑脸……真实的人一旦进入历史
将被面谱成好与坏、对与错、
爱与恨、忠与奸、善与恶、黑与白……
最终,人划分成:神与兽

 


8,砂石

 

他也是一名诗人啊!“劳人草草滞幽燕,
半百韶华感逝川。”是他告诉我——
诗非正业,诗本抒怀,诗在别处……
他何尝不想给后世留下只言片语?
清王朝尚且寻不出半行传诵至今的佳句——
这是时代的悲哀,岂是凭一人之力
就能有所作为?

 

他还是一位书法家!时光荏苒,山乡巨变
曾经作为全民文具的毛笔
只剩书画家偶用。甚至,笔也快要
退出历史舞台。除了签名——
我几乎不再用笔。他将有怎样的感叹啊?

 

他更是一个旅行者!从清远
步赴北京,他用了整整27年;高中后当京官
少不了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到日本求学
看了看世界的繁华;辛亥革命后
孑然一身,辗转多地而抵香港——
运用“末代榜眼”的威望,活跃于
——海外华人圈,为抗日救亡奔波劳碌;
香港沦陷后组织三万人返乡避难
第二年病逝北京——

 

悲壮的大时代,如雄阔的海浪:
惊涛拍岩,电光火石,再坚硬的事物——
也难免碎成黄沙,置于时光漏斗之内
通过一个细孔,流成一行伤泪——

 

我好奇于他是怎样剪去马尾辫的
我好奇于他,怎样一次次痛心地诀别过往……

 

他本该是状元之才,离金字塔顶端
曾只一步之遥,却终成千年之叹
多少有点可惜,但他从未埋怨这个时代
更从未痛恨这个国家——

 

即便成功又如何?刘春霖又做出了
何等成绩?留下了何等功绩?

 

当他老了,回首往事,一定想起过
立志读书之初自己的彷徨——
没有任何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诸葛亮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孔子云:“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他思忖过科举失败
就当一个教书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隐居山野,观学生甩头,浸朗朗书声

 


9,海

 

大国的胸怀似大海,海纳百川——
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国
全世界的鸦片都投向中国
全世界的炮弹都投向中国……
中国的金银,仿佛大海之水分,大量蒸发

 

汝珍君,你的一生逐渐开阔、宽广
心慕大海。沉浸书海,装载一肚子墨水

 

外表铁威,内里稳重
——仿佛滔天巨浪之下,静水深流

 

亲睹祖国落后、黎民苦难
你的忧郁幽深如海,彻骨的蓝……

 

你始料未及的,是人生道路堪比海岸线
蜿蜒曲折,九转十三弯——

 

你看见大海是上善若水;
我看见你,是见贤思齐。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总该为故乡、为祖国……
做点什么,你未完成的夙愿
我来给星星点灯

 

汝珍君啊,我们的故乡远离大海!
我们只能顺着冽江突围出来——

 

清朝覆灭后,你以“亡国臣”自痛——
你该看看共和国怀里的清远

 

一切都变美了!而你的情感未变;
你吟诵过的山野未变;
你仰望过的天空未变……太阳辉煌、
月亮温柔、星星眨眨地顽皮

 


10,礁石

 

他一生都在流浪,像沉潜海里的礁石
终年触不到岸。他把故乡缩小成一粒莹白的精盐
含于舌尖,让苦涩的味道如影随形——

 

他把青史当作彼岸,誓把自己的名字——
镶嵌在时光皇冠之上。一旦出发,奔走匆忙
再难停留,再难回头。故乡的细线
牵扯着御风飞翔的纸鸢——

 

八片山虽矮,在万里之外也能眺见
南门街虽短,在他的体内缠绵成思念柔肠
冽江面虽窄,沉默流淌的泪水从不泛滥
清远城虽小,能永远安放——
他全部的目光和脚印……

 

年轻时代的他,豪情壮志,把祖国当故乡——
父亲早早离开了他,他要消解
故土小情,而收获人间大喜、历史大爱……

 

从祖国的大视野来看,故乡清远
小得就像母亲子宫的洞口。但是,谁又能——
完全切断那根血脉相通的隐形脐带?

 

历史是残酷的,它只突出大神和大魔!
作为历史人物的他根本不值一提。之所以写他
是因为,诗歌写的不是历史
不是传记,诗歌写的是人的灵魂与情怀……

 

这块礁石,晾在海面上,日晒雨淋
既然不能靠岸停息,他只能稳坐如钟
不沉沦、不游移、不歌唱……
他去过许多地方,但又哪里也不曾去过

 

“广厦构成嘉会集,相期努力奠神州。”
香港沦陷,侨港清远公会会长朱汝珍组织募捐
和义演,为抗战筹款,积极帮助
因战乱而流浪在香港的三万难民安全返乡……

 

这块无所依靠的礁石,却成了海鸥栖息地
这些梦想飞越大洋的倦鸟
体会到翅膀无力,天空无情。慌乱间
双脚抓住了一根救命的浮木——

 

1941年,这三万幸运的难民中,有一个人——
名叫“李家源”,回乡后娶妻生子
儿子又娶妻生子,世间有了我……

 


11,雨

 

故乡乏善可陈,但丝毫不影响我爱她
你微不足道,但丝毫不影响
我一遍一遍提起你,在心底——
这些年,因为羞于在人前流泪
每逢悲伤,内心就妙曼起一场春雨
濡湿紫荆花、苦艾草、梧桐树……
1942年,你撒手人寰
与同为千年老二的孔子同寿
终未能一睹新中国的刚强与腾飞
愿有一场大雨陪你哭泣!
若你是大海,云一定是登高的你
雨一定是衣锦还乡省亲的你
把八片村那块遗忘的菜地——
好好浇灌;把南门街你当年的鞋印——
统统冲走;最后,分散的你
哗哗汇入冽江,当着夕阳和彩虹
重温童年那次永恒的戏水——

 


12,碑石

 

(地点一:朱汝珍公园)
生前的硬骨,转化成死后的铜像和碑石
漫长的一生,浓缩为一段简洁的文字——
清远实行“旅游强市”战略
末代榜眼是重点开发项目。一辆辆旅游大巴
送来一批批游客——
送来人间的喧嚣与欢笑。作为公园主角
他的价值甚至比不上旁边的公厕
大家躬身祭拜,似乎恩情浓重
他们却才第一次听说他。导游介绍说:
“小孩子摸摸铜像的手
读书好,人聪明。”在历史中——
进入传奇的人,离神不远矣

 

(地点二:清远文史馆)
这里人迹罕至,这里的书籍蒙满厚尘
这里充斥着历史的腐味……
彻骨沉静,时间的心跳荒凉无力——
他躺在第五排第七个书架上
卷宗泛黄,纸页脆如蝉翼。常年陪伴他的
是寄居的书虫——
研读半年,我试图为他写下墓志铭:
“每个地方都能找到一个
撑高故乡天空的人,天地拉开距离
更多星光进入夜幕怀抱。”
掩上末页,我最后一次——
从文史馆出来,阳光耀眼,空心明亮
——刚踏上镀金的路面
影子马上迎接我,就像迎接——
一位新科状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