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芦苇岸/关于拙作《尘杂》的说三道四
(2012-07-22 19:21: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评文论 |
如何对待博客,前天我对甘肃的一位诗人说,我很看重这个发表阵地,不好的我不会发出来,因此我喜欢在博客里一发就一大组这样的形式。如此心里感到踏实。虽然是个人自留地,但我不想太“随意”,只想在“认真”的同时保持一种“活力”。无疑,博客的互动交流形式及其效果很显在,是故开博以来,每一个“评论”,不管长短,我都予以回复:善待关注与阅读的博友们,至少算是一种礼貌吧。
话题转到7月19日发表的拙作《尘杂》上来,这组共20首的诗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年。在博客发出后,引起反响,跟帖评述多,而且都特别地“当回事”、其中,尤其是和80后诗人李衔夏的讨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觉得很有意思,有必要整理出来单独成文。如有读者看了获得新的感悟,则达成初衷。
向关心本博,阅读《尘杂》,给予我评论鼓励的读者表示由衷感谢!下面是为答应小李而整理的内容——
芦苇岸:向归有光致敬——《尘杂》创作随感
这组诗歌的前半部分是新写的,后半部分作于2006年春节的新埭,打那之后,我彻底将自己屏蔽于喧嚣的现场,消隐不见。感谢归有光,让我以抉绝的姿态捣毁不切实际的文学欲,尤其是附着在潜意识里的那种追名逐利的膨大之心。
受他那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朋之间生死聚散的短文的影响,我从惯有的诸如“和风一起酣畅/和花一起忧伤/这是鹰飞三月之后/随风而去的遗忘”之类的冒失抒情建制中解脱出来,开始追求“朴素简洁、悱恻动人”的笔法。当然,任何写作都不可能达到重合,也不应该重合。渐渐地,我喜欢采用一种“柔缓之结实,散淡之内敛”的语言格调表达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内容上,不排斥一地鸡毛的世俗。热爱生活意味着拥有一切,没有“远大理想”有啥关系,耽于鸡毛蒜皮而又提升思考力的写作实践,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很难相信那些自负胸怀天下,慕想兼济苍天,却漠视着冷淡着身边风物的人能够走得远,事实是,除了虚假的表象,读者不曾眼里看到什么,心里留下什么……
也就是在那一与诗界隔绝的时期,我开始了表现“人世之重”的长诗《空白带》的准备,在心里上,一点不觉得孤单和空虚,一直觉得处在诗歌的前沿,其实,所谓的诗歌现场,就是作者自身心力的气场,不必妄自菲薄,身外那些光鲜的花环与头衔,与我何干?
向归有光致敬,让我幡然醒悟并脚踏实地,让我特立独行并自得其乐!
李衔夏:你的问题是语言风格区别很大
李衔夏:
盛宴。先路过,有空细读。终于读完,确实有归有光的味道,语文书上为数不多的好文中,《项脊轩志》当排前列。这组诗随心随性,生活与记忆信手拈来,重组,浑然天成。语言流畅而又像江河一样左右冲撞,多点新发,热情激迸。小日子的微疼,大时代的沉痛,汇集在个体单薄的意志内,中间不断被掏空,如果这时有只萤火虫飞进,整个皮囊就是一只大灯笼。
芦苇岸:感谢小夏读得深入,意见中肯,照单全收啦!
有一点得说明:我不是“大师”,也缺乏素养,所以很难做到语言风格的“变不离体”了,但你说的很受启发。
李衔夏:惭愧,呵呵,仅仅是心向往之的理想,还得不断练习而接近。
芦苇岸:说得很透彻,确实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还“不入流”。但真要说语言上的风格,我想不管是《尘杂》、《湖光》、《空白带》,还是我的别的一些诗歌,求“真”倾向是比较明显的,不论是什么内容,语言的“着力性”都是我对自己的高要求,我想这个在阅读感受上是不难分辨的。是的,这样的互动交流是任何刊物都不具备的,为此深感欣慰。改日我把这些整理成单独一篇博文,也很有趣。
丫丫:忧患未来中国的诗歌脊梁如何挺拔
博友丫丫就是一个纯粹的非诗人读者,看她博客,没有一首诗,但他对诗歌的理解与思考却是超前的,这点让人欣慰,下面是她针对《尘杂》的评述——
丫丫:一如既往的惊喜,尤其钟爱《在路上》,已近不惑的你,奔忙生活的脚步仍轻快有力地迈动着,儿子牙牙学语时的天真表情,萦绕于耳的妻子的温暖絮叨……这是一个男人披荆斩棘,坚毅前行的巨大动力。《为就寝儿子睡前陪聊记》房间里昏黄的灯光映着孩子娇嫩的小脸以及同样娇嫩的稚气的嗓音,父子俩安静地躺在一方小天地,儿子沉浸在爸爸天马行空的不着调的趣闻里,爸爸享受着儿子如此澄澈崇拜的目光,直到一同睡去,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共享天伦吧?《室内剧》多么熟悉的生活一景,妈妈在冲凉,窗外起风了,引得窗帘驾不住平静也跟着欢快地左摇右摆,上下翻飞,这一切却没能吸引儿子的注意,他歪戴着帽子,静悄悄的,在做什么呢?
这组诗的文风正是“柔缓之结实,朴素之内敛”。叙的是日常琐事,抒的是实在的生活杂感。读这样的作品,平缓而亲切,确实比一件小小的睡衣还要贴己,亲切之余更充满感动,感动于老师忙碌之外仍有巨大的关照和体悟生活的能力,见微知著,小处切入往往给我们别有洞天的震撼和感触,感怀生活繁杂却也少不了各中的美妙体验!爱这样的诗情,这样的心态!
让人感动的是,她读了我转载的霍俊明的《在写作中无限靠近灵魂的“故乡”和“出生地”》后留下了这样一段深具忧患意识的话——
丫丫:霍文还提到了网络使众多更为年轻的诗歌习作者缩短了诗歌成长的“黑暗期”和“沉淀期”甚至冲淡了对诗歌的敬畏心理,使习作越来越随意化,我突然想起你在《八九十年代诗歌属于青年,如今诗歌属于中年和老年》(见我博客)一文中有多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其中特别提到的八九十年代在网络未曾普及的时候,那时的年轻人对诗歌顶礼膜拜,一首诗发表的背后有无数练习的辛酸作支撑,而现在许多未成熟的习作者却在“被呵护”和“被发现”中就被釆摘推向加工厂。然今天的年轻一代终有一天也将成为中年乃至老年,未来中国的诗歌脊梁又该如何挺起呢?
对此我做了这样的回答:说实在话,你作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非诗人,一个真诚以待并爱好、阅读当代诗歌,本身就叫人感佩。而你还提出了一个更深远更沉重的事情,对中国诗歌未来的忧患意识如此精辟、显豁,这让我们这些写诗的人感到惭愧,对于中国的诗歌走向,你想在诗人们的前头了。为此,中国诗歌得感谢你的吁请之心。
众友“喧哗”: 真情的诗,打动心灵,顶起分享
未凡:浓浓乡情、亲情跃然笔端;深深生命体悟毕露真情;朴实无华的文字而表达出浓密的诗意,清彻透明。丫丫评得挺好,我亦如走观。祝贺!
毛毛:来自于生活的抒情,在朴素的生活中寻找诗句,细细读来,每一首诗都有一个道理。
依依笺上蝶:切近生活纹理的书写,不敢说这是诗意的人生,但在生活的芜杂背后,眼见得你的坚持的清醒和透彻,给自己希望,然后给别人希望吧。
绿色梦想:真情的诗,打动心灵!喜欢芦苇岸的诗作!首首蕴藏着朴实,真挚的情怀!
高原:今天我看到家乡老师的点评里,一位郭老师从来不听别人说“梨子”的味道,只有亲自尝一尝,才写出那种真实的味道和感觉。源于生活的诗才会在一个个的细节里,让人感触,不会感觉娇柔。
王妃:冷叙述比热抒情更有力。
拂案清风:我也喜欢《在路上》,没有一点矫情的成分,读懂题目,读懂那些文字的人,都是懂得生活的人。
雨情:很有张力的诗!喜欢。
雷文:你的诗作在博客中广泛传播,是因为诗作根植于生活,显示了—种责任,既不同于一些浅白之作,也不同晦涩的文字堆砌,很值得学习!问好!
非常闹:佳作欣赏!不光是有首《草芥》是我的QQ网名,更叫我感动的是那首《娘》的诗作。
沈彩初:这些诗真是不错,毫无造作之感。顶起分享!
芦苇岸:诸位博友,多谢了,我想“真实的诗意和真诚的表达”属于我的追求。倘若写下的文字能给自己安慰让别人欣慰,就知足了。我想生活中我们活得虚假,那么在诗性文字里,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求真务实”,这个自主权绝对是“自我”的,谁也管不着,关键在于自身的接纳与放下是不是彻底,或接近彻底。